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編輯|L.Y
前言
當下,非洲正深陷一場后現代戰爭的泥沼,基地武裝組織發起的攻勢如狂風驟雨般襲來,馬里首都巴馬科被重重陰云所籠罩,一場關乎國家存亡的危機已然爆發。據多方消息,大批裝備精良的基地組織附屬武裝組織(TNIM)正氣勢洶洶地逼近巴馬科,局勢急轉直下,惡化速度令人咋舌。
![]()
巴馬科的危機早在 9 月已現端倪。JNIM 于 9 月中旬實施燃油封鎖,針對通往首都的燃油運輸車隊發動 17 次襲擊,徹底切斷巴馬科的能源供給。到 10 月底,市內加油站全部售罄,部分站點外排起數公里長隊,公交司機卡里姆?庫利巴利在加油站外守了三天兩夜仍一無所獲,最終因缺油失業。
能源短缺迅速引發連鎖反應:依賴發電機供電的醫院被迫縮減接診量,透析設備等關鍵醫療儀器頻繁停機;正值收獲季的農業機械全面停擺,大米、小米等主糧價格較往年同期上漲 40%,谷物商販奧斯曼?道直言 “往年這個時候糧價早降了,今年卻貴得離譜”。
![]()
軍事層面的壓力更為致命。11 月 1 日,JNIM 對巴馬科近郊的卡蒂軍營發動無人機集群襲擊,盡管馬里政府軍擊落 7 架無人機,但仍有 3 架突破防線,造成 12 名士兵傷亡。這種 “低成本絞殺” 戰術已成為 JNIM 的標志性手段 ——2025 年 6 月 1 日,該組織對布利凱西軍事基地的無人機襲擊曾造成 103 名馬里士兵死亡,創下極端組織使用無人機的單次殺傷紀錄。更嚴峻的是,卡蒂軍營因缺乏燃料,裝甲車與火炮無法有效調動,只能固守營區,眼睜睜看著 JNIM 武裝在城外 5 公里處建立炮兵陣地。
![]()
國際社會的撤離行動加劇了恐慌氛圍。11 月 3 日,美國大使館發布緊急公告,敦促公民 “立即搭乘最后商業航班撤離”,以色列駐馬里大使館同步開啟第三批包機撤離登記。法國 24 小時新聞臺的現場報道顯示,巴馬科國際機場擠滿攜帶行李的外籍人士,停機坪上的 evacuation 航班每隔兩小時起降一班,而當地民眾則在超市搶購飲用水與壓縮餅干,市內多家銀行因擠兌被迫暫停營業。此時的巴馬科,已陷入能源、糧食與安全的三重絕境。
![]()
中國制武器構筑的防御基石
馬里政府軍能在絕境中反擊,關鍵在于此前逐步列裝的中國制裝備。根據 2025 年聯合國安理會報告,馬里軍隊通過 2022 年簽署的合法軍售協議,已接收近 200 輛中國產裝甲車輛,其中包括用于城市防御的 VP11 防雷裝甲車和具備遠程打擊能力的 SH-12 車載榴彈炮。這些裝備在瓦格納集團 2024 年 5 月撤離后,成為馬里政府軍的核心戰力支撐。
2025 年 7 月至 9 月,馬里陸軍迎來裝備補充高峰:7 月接收 36 輛 VP-14 防雷裝甲車(總計訂購 160 輛),9 月首批 SR-5 模塊化火箭炮系統抵達軍營,與此前列裝的 VN-22 步戰車形成完整作戰體系。SR-5 火箭炮的列裝尤為關鍵,這款基于 6×6 輪式卡車底盤的裝備可混裝 122mm 與 220mm 火箭彈,配備制導火箭彈時精度可達 3 米,70 公里的最大射程能覆蓋 JNIM 在城郊的所有集結點。更重要的是其快速反應能力 —— 準備時間僅需 5 分鐘,撤收時間不足 1 分鐘,能有效規避武裝分子的反制炮火。
![]()
針對 JNIM 的無人機威脅,中國提供的電子干擾設備發揮了關鍵作用。10 月下旬,巴馬科防空系統成功攔截 17 架來襲無人機,其中 12 架被電子干擾設備捕獲,這得益于中國協助建立的無人機防御培訓中心已完成兩期學員培訓。VP11 與 VP-14 防雷裝甲車則展現出極強的戰場生存能力,其車底可抵御 8kg TNT 當量的地雷爆炸,在 IED(簡易爆炸裝置)密布的城郊道路行駛時,有效降低了部隊傷亡率。截至 11 月初,這些中國制裝備雖多數部署在城南軍營,但已完成戰前調試,隨時可投入戰斗。
![]()
裝甲集群的破曉突擊
11 月 5 日清晨 5 時,巴馬科城南突然響起密集的引擎轟鳴聲。馬里陸軍第 35 裝甲營與新組建的輕型機械化旅主力出動,近 200 輛中國制裝甲車與火箭炮組成的突擊集群,分三路向 JNIM 防線發起沖擊,這場 “絕境反殺” 正式拉開序幕。
尼日爾河大橋成為首個突破口。JNIM 武裝在此部署了 12 輛改裝自爆卡車與無人機發射陣地,試圖依托橋梁阻斷政府軍增援。馬里政府軍的 SH-12 車載炮系統率先開火,在無人機校射下,6 發炮彈精準命中武裝分子的無人機掩體,瞬間摧毀 3 架待發射的攻擊無人機。與此同時,VP11 防雷裝甲車在橋面組成移動屏障,車頂上的遙控武器站交替射擊,壓制橋對岸的機槍火力點。一名參與作戰的馬里士兵事后向法新社透露:“裝甲車的防護性超出預期,對方的子彈打在車身上只留下彈痕,我們得以安全推進。”
![]()
遠程火力打擊成為擊潰 JNIM 的關鍵。部署在城南的 SR-5 火箭炮集群分批次開火,220mm 制導火箭彈直奔 JNIM 在卡伊斯公路旁的后勤樞紐。衛星圖像顯示,火箭彈準確命中武裝分子的燃油儲存點與彈藥倉庫,引發的連環爆炸持續兩小時,徹底切斷了圍城武裝的補給線。這種精確打擊能力在 10 月 17 日已得到驗證 —— 當時第 35 裝甲營使用 SH-12 火炮在錫卡索地區摧毀 12 輛改裝自爆卡車,創下瓦格納撤離后馬里政府軍的最大單次戰果。
至 5 日中午,政府軍已收復尼日爾河沿岸 3 個關鍵據點,解除了 JNIM 對巴馬科國際機場的火力威脅。馬里國防部在午后發布戰報,確認摧毀武裝分子車輛 47 輛、無人機發射架 19 個,擊斃武裝分子 210 人,自身僅傷亡 32 人。戰報特別提及,中國制裝備的模塊化設計發揮了重要作用:VP11 裝甲車加裝的電子干擾模塊使 JNIM 無人機失效,SR-5 火箭炮的自動裝填系統在 3 分鐘內完成 6 發急速射,有效應對了武裝分子的反撲。
![]()
薩赫勒反恐的深層變局
巴馬科解圍戰的背后,是薩赫勒地區反恐形勢的根本性變化。曾經以皮卡、輕武器為主的恐怖組織,如今已進化為掌握無人機戰術、實施系統封鎖的準軍事力量。JNIM 此次圍城借鑒了塔利班 2021 年奪權模式,通過切斷能源補給制造社會動蕩,再以軍事打擊施壓政權,這種 “后現代戰爭” 模式給非洲國家帶來全新挑戰。聯合國報告顯示,薩赫勒地區恐怖組織已形成 “飛行恐怖走廊”,300 美元的民用無人機經改裝后,就能癱瘓價值數百萬美元的軍事設施。
![]()
馬里政府軍的反擊能力提升,源于其裝備體系的針對性調整。2024 年瓦格納集團撤離后,馬里軍政府加速推進裝備更新,放棄了此前 “俄式裝備為主” 的思路,轉而大規模采購中國制輪式裝備。
這種選擇并非偶然:SR-5 火箭炮相較于美國 HIMARS,在保持相近火力的同時價格更低,且支持資源交換或分期付款等靈活支付方式;更重要的是,中國軍售不附加政治條件,這對尋求主權獨立的馬里政府極具吸引力。截至 2025 年 10 月,馬里陸軍已完成 3 個機械化步兵營的改裝,全部配備 VP-14 防雷車與 VN-22 步戰車,形成 “高機動防護 + 遠程精確火力” 的作戰模式。
![]()
結語
當前,巴馬科的局勢已趨于穩定,但薩赫勒地區的反恐戰爭遠未結束。馬里政府正與尼日爾、布基納法索協商建立聯合反恐部隊,中國已承諾提供通信設備和后勤支持。這場絕境中的反擊證明,非洲的安全問題終究需要非洲方案,而外部力量的支持應聚焦于提升當地自主防御能力 —— 正如那些馳騁在巴馬科郊外的中國制裝甲車,操作它們的是說著當地語言的馬里士兵,守護的是這片土地的和平與安寧。
參考信源:聯合國新聞:《馬里首都巴馬科局勢緩解 聯合國維和部隊加強巡邏》
法新社:《中國制裝備助力馬里軍隊擊退恐怖組織 解除巴馬科圍城》
路透社:《馬里總統呼吁國際援助 應對 TNIM 武裝組織進攻》
新華社:《中國與馬里深化防務合作 助力地區安全穩定》
馬里國防部官網:《巴馬科圍城解除 軍方公布作戰詳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