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7日訊 11月7日,棗莊市市中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2025年棗莊市市中區防汛抗旱工作”新聞發布會。會上,市中區綜合行政執法局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大隊長李同飛介紹,市中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創新以“全周期管理”為核心部署,通過三大維度的創新突破推進防汛工作,每一項都緊扣實際需求、直指傳統短板。
創新責任架構,錨定全周期管理起點。打破部門壁壘與層級界限,以“清單化+網格化”重塑責任體系。針對立交橋積水、行道樹倒伏等6大類高頻險情,聯合交警、市政、藍天救援等12個部門開展“沉浸式”實戰演練;推行“路長制+點長制”雙軌管理,將12座下穿式立交橋、38處易澇點全部納入“一點一專班、一人一責任”清單,在下穿式立交橋上設立“防汛應急前沿哨所”,配備值守人員、應急器材與通訊設備,實現 “險情發現即處置” 的秒級響應;同時構建“汛前排查-雨中處置-雨后復盤”全鏈條責任閉環,比如汛前開展戶外廣告牌“拉網式”整治,排查2360處、消除191處隱患,從源頭防控風險。
突破硬件瓶頸,打通全周期運行節點。針對排水系統“地下血脈”短板,實施“靶向改造+系統升級”:組織專業隊伍對7566座雨水井、檢查井進行“地毯式”清淤,維修更換破損井蓋275個、安裝防墜網4543個;累計投資960萬元,對南園立交橋、谷山路鐵路橋等8處重點易澇點“一點一方案”改造,同步整治4處道路積水點;重點提升城區雨水泵站總排水能力,從3910m3/h躍升至15120m3/h,效能提升近4倍,有效解決“雨天看海”問題。
賦能數字智慧,激活全周期治理亮點。構建“感知-預警-處置”一體化智慧防汛體系:感知端在23處易積水點鋪設專用光纖、安裝35處高清監控,實現24小時“天眼”值守;預警端為12座下穿式立交橋安裝智能積水警示系統,嚴格執行“10厘米預警、20厘米管控、30厘米硬隔離”標準;處置端通過數字化平臺“一鍵調度”,精準調配人員、物資、裝備,形成“險情發現-指令下達-現場處置”閉環,最大限度縮短響應時間。
閃電新聞記者 劉聰聰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