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小喬
“以前在劇組演英雄,現在給街坊做炒面,都是憑手藝吃飯,不丟人。”
作為熒幕上的熟悉面孔,李嘉明飾演的硬漢角色讓不少觀眾耳熟能詳。
![]()
可誰能想到,作為知名演員的他,如今卻因無戲可拍,淪落到回老家擺攤賣炒面維持生計。
他穿著軍綠色大衣,站在街頭攤前熟練地炒著面條,這一幕讓無數網友唏噓。
從熒屏硬漢到街頭攤主,他究竟經歷了什么?
![]()
從“橫漂”到熒幕硬漢
李嘉明的人生,早與“煙火氣”和“韌性”結下緣分。
他出生在山西運城的農村,童年記憶里滿是黃土坡的印記。
那時家里條件差,為了幫襯家用,小小的他常背著竹編背簍,去村外的鐵道邊揀煤塊,煤渣蹭得滿手黑,卻從不喊累。
![]()
或許是農村生活的粗糲,反而滋養了他對“美”的感知。
李嘉明自幼喜歡畫畫,田間的莊稼、村口的老樹、鐵道上的火車,都是他筆下的素材。
這份對藝術的熱愛,為日后走上演藝路埋下伏筆。
靠著自學和天賦,他考上了山西藝術學院,系統學習繪畫,也正是這段經歷,讓他對“表現力”有了最初的認知。
![]()
不過,現實的壓力曾讓他暫時放下藝術夢。
1997年,為了能盡快賺錢養家,李嘉明輾轉到陜西渭南一所職業學校,選擇了更“實用”的廚師專業。
![]()
切菜、顛勺、調醬汁,每天與油煙打交道,他卻學得格外認真,“當時想,學會做飯總能混口飯吃,以后也能給爸媽做些好吃的。”
畢業后,他去了當地一家酒店當服務員,從端盤子、擦桌子做起,有時忙到深夜,累得倒頭就睡,可心里那份對藝術的向往,始終沒熄滅。
![]()
直到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電視上看到演員們的表演,突然想起自己畫畫時對“人物情感”的揣摩,這份念頭,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的生活。
在與父母商量后,2001年,18歲的李嘉明揣著父母湊的3000塊錢,背著行李離開家鄉,成了“北漂”大軍中的一員,開啟了逐夢演藝圈的征程。
![]()
最初的北漂日子,比他想象中更艱難。
為了省錢,一天只吃兩頓泡面,偶爾加個雞蛋就算 “改善伙食”。
每天天不亮就去劇組門口等消息,遞出去的簡歷大多石沉大海,偶爾接到龍套角色,臺詞只有一兩句,甚至連臉都露不了。
![]()
“最慘的時候,在電影廠門口蹲了三天,就為了演一個‘尸體’,躺地上凍了大半天,最后還被群頭騙了50塊報名費。”他后來在采訪中回憶。
好幾次收拾行李想回家,可一想到小時候揀煤塊時的堅持,想到父母的期待,又咬著牙把行李放了回去。
![]()
轉機出現在2006年。他憑借扎實的“表現力”和肯吃苦的勁兒,被《中國兄弟連》的導演選中,飾演“毛猴” 一角。
劇集播出后,“毛猴”的機靈、堅韌和接地氣,讓不少觀眾眼前一亮。
李嘉明也終于在演藝圈站穩了腳跟,不用再為下一頓飯在哪而發愁。
![]()
2010年,《抗日奇俠》的邀約讓他迎來事業小高峰。
他飾演的“鐵柱”,既有硬漢的勇猛,又有小人物的鮮活。
盡管后來劇集因“手撕鬼子”的夸張橋段被詬病為“神劇”,但李嘉明的演技始終被觀眾認可,“鐵柱”的形象也成了不少人的童年記憶。
![]()
那段時間,他一年能接三四部戲,片酬雖不算頂流,卻足夠讓父母過上安穩日子,他還特意在運城老家買了套帶院子的新房,想著讓操勞半生的父母能在院子里種種菜、曬曬太陽,享享清福。
本以為演藝之路會這樣穩步向前,可2018年的行業變動,給了他沉重一擊。
![]()
隨著影視行業整治“抗戰神劇”的熱潮,加上資本開始瘋狂追捧流量明星,戲路偏傳統硬漢的李嘉明,突然沒了戲約。
從熒幕上被觀眾熟知的 “小有名氣”,到連基本生活都成問題,李嘉明的演藝生涯,一夜之間跌入了谷底。
![]()
就在李嘉明為事業焦慮不已,甚至開始懷疑自己 “是不是不適合當演員” 時,家里傳來的消息,讓他徹底慌了神。
事業遇冷又逢父重病
父親在老家體檢時,被查出患有重病,醫生說需要立刻手術,后續的化療、康復治療費用,保守估計要幾十萬。
![]()
這個消息像一道晴天霹靂,打垮了本就瀕臨崩潰的他。
如今父親突然病重,李嘉明心里滿是愧疚:“以前總想著多拍點戲,等賺夠了錢再好好陪他們,可現在才明白,有些時間,錯過了就再也補不回來了。”
![]()
為了給父親湊醫藥費,李嘉明把北京出租屋里值錢的東西都賣了,花光了這些年拍戲攢下的所有積蓄,還咬牙向身邊幾個關系好的朋友借了87萬外債。
就在他一籌莫展,不知道該怎么撐下去的時候,回老家照顧父親的那段日子,早市上攤主們忙碌的身影,給了他新的啟發。
![]()
這些攤主們大多起早貪黑,靠一雙手掙錢,臉上卻帶著踏實的笑容,沒有抱怨,只有對生活的認真。
李嘉明看著看著突然想通了:“能靠自己的雙手給父親治病,能讓家人吃上一口熱飯,不管做什么,有什么丟人的?”
![]()
2023年初,李嘉明的炒面攤在老家早市開張了。
他穿著綠色軍大衣和廉價的球鞋,親自炒面并端盤送餐,全程態度親和。
以這樣的形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他沒有不好意思,反而更坦然了。
有人認出他,會笑著說“這不是演‘鐵柱’的演員嘛,沒想到炒面也這么香”。
![]()
有人沒認出他,會跟他聊家常,問他“小伙子這么年輕,怎么想起賣炒面了”。
沒人拿他當過氣明星,只把他當成賣炒面的小伙,這份樸實的善意,讓他漸漸放下了心理負擔,吆喝起來也越來越自然。
![]()
隨著炒面攤的生意漸漸紅火,李嘉明在抖音上分享的出攤日常,也意外在網上走紅,單條視頻點贊量超百萬,
甚至有外地粉絲特意來運城早市,就為了吃一碗他炒的面,跟他合張影。
可名氣帶來的不只是關注,還有質疑。
![]()
有人在評論區留言 “肯定是炒作,故意賣慘想翻紅”,還有人翻出他“迎娶23歲小嬌妻”的消息,帶著調侃的語氣說“都娶這么年輕的老婆了,還缺賣炒面的這點錢?怕不是借著賣面博眼球,想搞直播帶貨吧?”
殊不知,李嘉明的現狀是99.5%演員的生存縮影。
![]()
張頌文在《狂飆》爆紅前,對此有著切膚之痛。這位如今被稱為“戲骨”的演員,曾有過長達10年的低谷期。
25歲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時,是班里年齡最大的學生;畢業后跑了八百多個劇組,被拒絕的理由五花八門,“太矮了”“不夠帥”“沒有流量”。
![]()
最艱難的2004年,張頌文全年收入只有3萬多塊,只能在順義農村租平房住。冬天沒有暖氣,他就裹著兩床被子看劇本.
買不起冰箱,蔬菜放壞了舍不得扔,切掉爛的部分繼續吃。
![]()
即便如此,他從沒放棄,每天雷打不動看兩部電影,堅持寫表演筆記,哪怕只有幾句臺詞的龍套角色,也會提前做足功課。
“有人問我為什么能堅持,其實是熱愛撐著。” 張頌文在采訪中說,“演員這個職業,光環是給 0.5% 的人看的,剩下的人都在熬。熬得住,可能等到機會;熬不住,就只能離開。”他的話揭開了內娛最真實的生態。
![]()
張頌文說過:“演員最大的痛苦不是在片場吃多少苦,而是在等待的歲月里,要守住內心的純真。”這句話戳中了無數演員的心聲。
他們不是不努力,只是在流量至上的市場里,努力有時抵不過一張網紅臉,他們不是不愛這個行業,只是在生存壓力面前,熱愛也要先填飽肚子。
![]()
結語:
張頌文的“0.5%真相”,從來不是為了販賣焦慮,而是為了讓更多人明白:任何行業都有金字塔尖和底座,重要的是在自己的位置上,守好初心、做好本分。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太容易被 “一夜爆紅”“天價片酬” 迷惑,忘了生活的本質是 “認真對待每一件事”。
![]()
李嘉明們的逆襲,是用行動證明:人生沒有絕路,只要肯放下身段、踏實努力,煙火氣里也能走出星光大道。
信息來源: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