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可能她剛演兩個爆劇有熱度,同時又不屬于當紅藝人覺得她團隊人少不會注意到吧,如果冒充當紅演員會秒被舉報。
我感覺流量明星她們不敢下手,正好溫崢嶸有知名度而且還帶貨還不是5G沖浪的年輕人,各方面都挺適合那些小作坊下手的。
這根本不是簡單的侵權,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數字綁架”啊。

你可能覺得我在危言聳聽。但仔細想想,當你的臉、你的聲音、你的一舉一動都能被完美復制,在直播間里說著你從未說過的話,賣著你從未見過的貨——這和被人套著你的皮囊在街上招搖撞騙有什么區別?
更可怕的是,這種“數字綁架”正在以我們想象不到的速度蔓延。

看來《新聞女王2》里的AI劇情真不是空穴來風,里面有個細思極恐的情節:梁景仁和文慧心的形象被AI合成,制作了一段完全虛構的新聞報道。當時只覺得是編劇的腦洞,現在回頭看,這分明就是預言。
為什么大家會對AI如此恐慌?
說到底,是因為我們突然發現,連“眼見為實”這個最基本的認知準則都在崩塌。以前我們擔心被騙錢、被騙感情,現在倒好,連“我是誰”都可能被篡改。當你的數字分身可以在平行世界里為所欲為,真實的你又要如何自證清白?
這種恐慌不是空穴來風。記得去年某網紅被AI換臉制作不雅視頻的事件嗎?當事人花了整整三個月才勉強澄清,但搜索引擎里永遠留下了痕跡。現在輪到明星,下次會不會就是你和我?
AI換臉帶貨暴露的本質問題,是數字時代所有權的模糊。你的臉還是你的臉嗎?在算法眼里,可能只是一串可以隨意組合的代碼。

直播平臺、技術公司、甚至不法分子,都在以各種名義“借用”你的形象。溫崢嶸能站出來打假,是因為她是明星有話語權。普通人呢?恐怕連維權的門都找不到吧。
這讓我想起另一個案例。某小商家發現自己“被直播”賣假貨,實際上是競爭對手用AI換臉技術搞的鬼。等平臺處理完,店鋪早就被差評淹沒,直接關門大吉。
技術本身沒有善惡,但用在什么地方,由誰來用,這才是關鍵。
為此,AI濫用不僅要嚴懲,更要嚴管!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技術正在讓信任變得廉價。當觀眾發現自己看的直播可能是“假人”,他們對整個電商生態的信任都會打折扣。
今天你可以不相信主播,明天你是不是連產品也不信了?信任鏈條一旦斷裂,修復起來比建的時候難多了。
不過話說回來,恐慌解決不了問題。技術發展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AI換臉能用來自我保護嗎?

當然可以。比如可以用它來保護隱私,讓不想露臉的人也能正常直播;可以用來做虛擬教師,讓偏遠地區的孩子聽到名師講課。關鍵在于我們如何駕馭這匹脫韁的野馬,而不是被它甩下馬背。
那么問題來了:當你的數字分身開始“獨立行走”,你是選擇把它關進籠子,還是學會與它共舞?
或許,在AI能夠完美復制我們的外表之前,我們最該思考的是:還有什么東西是算法永遠無法替代的?
【注: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