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接管安世半導體后,所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后悔了”的輿論,本質是對其錯誤行徑的合理批判,但現實是荷蘭至今未糾錯——既未停止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打壓,也未糾正對安世半導體的非法干預。從最新動態看,荷蘭仍在要求安世中國工廠及其代工廠恢復出口,同時否認張學政恢復CEO職務的訴求,完全無視自身行為的違法性與對全球產業鏈的破壞。這種“既要打壓又要利益”的矛盾做法,暴露了荷蘭政府在“政治站隊”與“經濟利益”之間的搖擺,也印證了中國半導體產業自主化的緊迫性。
![]()
荷蘭的“錯誤堅持”:從“接管”到“施壓”的持續越界
荷蘭對安世半導體的干預,始于2024年9月以“國家安全”為由的強行接管,本質是中美半導體博弈中的“選邊站隊”。此后,荷蘭不僅凍結了安世半導體的資產與人事實權,還通過施壓其母公司聞泰科技,試圖切斷安世中國工廠的供應鏈。2025年以來,荷蘭進一步擴大半導體設備出口管制范圍,將ASML的NXT:1970i、1980i等主流DUV光刻機納入禁止出口名單,導致安世中國工廠的晶圓供應一度中斷。但荷蘭并未就此止步,近期仍要求安世中國工廠及東莞、上海等代工廠恢復出口,試圖通過“部分松綁”維持其在華經濟利益,同時保留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壓制姿態。
![]()
荷蘭的“矛盾邏輯”:既要打壓又要利益的現實困境
荷蘭的“不糾錯”,源于其對“經濟利益”與“政治壓力”的兩難選擇。一方面,中國是荷蘭半導體企業的核心市場:ASML 2024年對華營收占比達28%,其中DUV設備銷售額占比近90%;安世半導體中國區營收占比接近一半,東莞封測基地承擔全球70%的出貨。失去中國市場,荷蘭半導體企業將面臨巨大營收損失——新規落地當天,ASML股價應聲大跌8.2%,市場預測其2025年營收可能縮水12%。
另一方面,荷蘭政府無法忽視美國的政治壓力。美國一直將中國半導體產業視為“戰略威脅”,通過“芯片法案”“出口管制”等手段,迫使盟友加入對中國的技術圍堵。荷蘭作為ASML總部所在地,不得不配合美國的“全球供應鏈重塑”計劃,但這種“犧牲自身利益換政治支持”的做法,顯然不符合荷蘭企業的根本利益。
![]()
中國的“反制與突圍”:從“被動應對”到“主動自主”的轉變
荷蘭的錯誤行徑,反而加速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自主化進程。面對荷蘭的出口管制,中國企業迅速調整供應鏈:格力取消了原定的21.8億進口設備訂單,轉投北方華創和中電科48所,國產設備不僅性價比更高(比進口設備便宜近三成),而且交貨周期從8個月縮短至4個月;中芯國際等企業加大與日本及國產設備商的合作,上海微電子28nm光刻機良率達90%,成本僅為ASML同類產品的1/3,2025年計劃交付10臺以上。
此外,中國商務部已連續兩次就“安世事件”提出交涉,態度從“關切”轉為“嚴正批評”,并明確將“企業自主權”納入經貿大局。11月,中國商務部首次點名批評荷蘭政府“繼續一意孤行”,要求其“停止干涉企業內部事務”,并直言“無實際解決問題的行動”。這一系列反制措施,不僅維護了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也向荷蘭及國際社會傳遞了明確信號:中國不會容忍以“國家安全”為名的單邊干預,也不會放棄半導體產業的自主化道路。
![]()
結語:荷蘭的“不糾錯”,只會加速中國的“自主化”
荷蘭至今未糾錯,本質是“政治短視”的結果——為了迎合美國的政治需求,不惜犧牲自身經濟利益,同時破壞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穩定。但這種做法,不僅無法阻止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崛起,反而會加速中國的自主化進程。從ASML的股價大跌,到中國企業的“國產替代”加速,再到荷蘭企業的“市場損失”,所有數據都表明:荷蘭的“錯誤堅持”,最終傷害的是自己的利益。
對于中國而言,當前的應對策略,既要通過反制措施讓荷蘭感受“認真起來的實力”,也要繼續推進半導體產業的自主化,從根本上擺脫對國外技術的依賴。只有這樣,才能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維護國家利益與產業安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