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尚勇村的甜龍竹林到龍門村的人參果地,從尚岡村的傣家民宿到磨龍村的瑤寨茶煙,從昆磨兩地各族青少年交流到技能培訓……
2022年4月,云南省委、省政府決定由昆明市全面托管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磨憨鎮。這一創舉打破了行政壁壘,開拓跨區域協作“試驗田”,讓昆明市成為全國唯一擁有邊境線和邊境口岸的省會城市。
![]()
尚岡村群眾盛裝參加活動
3年多來,這場跨區域的幫扶,以“以城帶邊、以城興邊”的創新實踐為筆,以磨憨6個邊境行政村的田埂村寨和國際口岸為紙,在不斷拓寬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路徑的過程中,將集中力量辦大事、統籌協調促均衡、心系民生謀福祉的優越性,繪制成邊境各族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實踐。
金秋十月,由民族團結雜志社和云南省民族宗教委聯合舉辦的“從邊境幸福村看中國”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來到磨憨鎮,見證了當地各族群眾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發展動能更加強勁、民生溫度更加炙熱的幸福實景,“黨的光輝照邊疆”的生動畫卷在磨憨大地已然繪就,“邊疆人民心向黨”成為各族群眾共同的心聲。
![]()
火龍果特色產業基地
制度賦能:跨域協同鋪就振興底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
集中力量,才能保證重點。
在幫帶共建過程中,昆明市舉全市之力,將邊境幸福村建設與磨憨國際口岸城市建設作為磨憨口岸建設的“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戰略,助力“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幫帶之初,昆明市強化制度保障,組建起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為雙組長,昆明市民族宗教委為牽頭部門,市級36家單位參與,合作區、磨憨鎮配合的組織架構,成立磨憨—磨丁合作區領導小組、幫帶共建區(市)領導小組、鎮村工作領導小組及駐村幫帶工作隊、各級聯絡員隊伍等,構建領導小組議大事、各層級組織機構抓日常的“六級”組織架構,形成了上下聯動、左右協調、全面覆蓋、規范有序的工作體系,實現邊境幸福村建設力量的有效整合、提升。
![]()
大龍哈村主道上熱鬧的“趕擺”
同時,科學編制并推動實施了《昆明市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規劃(2021—2025年)》《貫徹落實〈推動各民族共同邁向現代化實施“幸福花開”工程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工作方案》《昆明市托管磨憨鎮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實施方案》《磨憨鎮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總體規劃》《昆明市磨憨鎮現代化邊境幸福村鞏固提升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規劃和政策措施。
在此基礎上,市級聯動五華、盤龍、官渡等6區(市)與磨憨鎮6個行政村結對幫扶,在政策體系構建、制度完善及實踐創新中,將興邊富民行動、鄉村振興戰略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深度融合,引導資源要素向邊境地區合理流動,城市的規劃理念、產業資源、治理經驗被“打包”送到邊疆,制度優勢轉化為磨憨看得見的發展實效:
累計投入省、市各級資金3.59億元用于磨憨邊境幸福村建設,為實現磨憨各族群眾共同富裕打下良好基礎、注入強勁動力。
以安寧市為例:先后投入1600余萬元實施6大項36小項工程,圍繞磨整村基礎設施、配套公共服務設施、村莊美化亮化工程等方面,既實施機耕生產路、全寨主路、支路及廣場混凝土硬化等“面子工程”,也實施居民飲水、道路雨污排水等“里子工程”,各族群眾在享受幫帶共建帶來的變化的同時,凝聚起“邊疆人民心向黨”的共識;在邊境幸福村鞏固提升階段,安寧又助力磨整村農文旅融合發展。
安寧市石莊村與磨憨村共同研發了6個幸福村里的第一款產品“喝茶聽戲”,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計銷量300余套,銷售額9萬元。
這個看似小巧的產品,背后是兩地資源整合的智慧——安寧市帶來了文創設計理念和銷售渠道,磨憨村提供了優質茶葉和民族文化素材,實現了“1+1>2”的合作成效。
五華區幫帶共建的尚勇村磨站村民小組亦是如此:實施了更換仿真茅草、疏通村內道路等大量基礎設施新建、改造工程,磨站村容村貌與村民居住環境得到大幅提升。
![]()
龍門村村民種植的人參果喜獲豐收 楊璽 攝
值得欣喜的是,尚勇村里還發展起1500余畝甜龍竹產業,村集體收入大幅提升;同樣,呈貢區幫帶龍門村時,聯合農業科研機構開展土壤改良試驗,通過施用有機肥、優化灌溉系統等技術手段,將昔日的“低產田”變成“金土地”,為后續人參果產量大幅增長奠定了基礎。
在磨龍村,西山區的幫扶團隊聚焦“茶經濟”痛點,不僅幫助修繕特色曬茶棚,還邀請昆明茶葉研究所專家開展制茶工藝培訓,從殺青、揉捻到晾曬的每個環節都進行標準化指導;在專家的指導下,村民以前靠傳統方法制茶,每公斤茶葉最多賣80元,經過培訓后產出的明前春茶,在昆明茶博會上賣出了每公斤380元的價格……
這只是磨憨邊境幸福村建設的一個縮影。
當下,磨憨邊境幸福村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磨憨鎮“基礎牢、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美、黨建強”6個方面22項指導性指標全面達標,6個典型示范村全面建成,磨憨—磨丁合作區成為國家民委第二批“共同現代化試點”。截至今年上半年,磨憨6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最高的磨憨村達到122萬余元,是托管前的10余倍,制度賦能的成效在村集體賬本上清晰顯現。
![]()
文化惠民演出走進曼莊村
產業興村:“一村一品”激活發展動能
發展是解決邊疆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
昆明始終堅持“產業興村”核心思路,結合磨憨自然稟賦和民族特色,從熱帶作物種植到農文旅融合,推動邊疆產業從“輸血依賴”向“造血自強”轉變,為磨憨各族群眾增收開辟了廣闊空間。
“我們現在農業示范基地配套不斷完善,還開展了3期省級玉米新品種適應性評價試驗,既保障糧食安全,又為游客提供農耕體驗,發展勁頭越來越足。”曼莊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全武表示。
幫帶共建以來,官渡區按照“大龍哈田園鄉愁”的主題,將民族文化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引入云南野居文化公司,將傣族特色村落與田園風光相融合重點打造大龍哈小組的鄉村旅游項目。組織開展“古渡飛馬育才”助學項目、大龍哈民宿項目、全家福拍攝、文化旅游交流、愛心捐贈暨企業家看磨憨等活動,游客們親身體驗了邊境幸福村的別樣風情,有效提升邊境村發展吸引力。
龍門村地處山區,土壤肥力不足,傳統作物產量低、收益少。呈貢區幫帶共建后,精準施策開展土壤改良與農產品提質增效項目,在8個村小組選取21戶村民進行試點,通過技術手段,讓土地煥發新生。
“2023年,我們整個行政村人參果銷售1800余噸,銷售收入1400余萬元,人均增收1萬余元。2024年,我們的人參果不但賣到昆明,還遠銷安徽、廣東、海南等地,大家生活蒸蒸日上。”龍門村黨總支副書記趙慶明感慨地說。
![]()
尚岡村通過直播帶貨增收
不僅如此,龍門村的人參果產業還形成了輻射效應,帶動磨龍村委會青松村民小組20多戶群眾加入種植,形成“一村帶動、多村受益”的產業格局。
此外,為推動磨憨從“單一農業村”向“多元文旅村”轉型,2024年4月,昆明市印發《磨憨鎮六個重點村農文旅融合發展工作方案》,以“磨整邊關風情、磨站哈尼營地、尚岡醉美傣家、青松茶香瑤寨、龍門雨林時光、大龍哈田園鄉愁”六大特色主題為引領,推動6個重點村農文旅融合發展。
尚岡村擁有保存完好的傣家竹樓、古井和古榕,但過去“養在深閨人未識”。盤龍區幫帶共建后,按照“醉美傣家”的主題定位,全力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讓這個邊陲傣寨成為游客追捧的“寶藏目的地”。
如今的尚岡村,傣家竹樓錯落有致,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游客可以體驗原汁原味的傣家生活,農文旅融合的“魔力”讓這個村寨煥發新生。
在尚勇村磨站村民小組,哈尼風情的茅草屋頂將村子和秋天融為一體,村子墻壁上畫滿了哈尼族農耕文化和昆明城市景觀的壁畫,成為連接昆明和磨憨的“視覺橋梁”。
今年4月15日,“水潤千寨 醉美磨憨”首次旅游線路發布暨體驗活動舉辦,現場開放磨站和大龍哈兩個村民小組作為本次活動的體驗點,以“磨站哈尼風情、大龍哈田園鄉愁”為主題打造體驗線路。
活動中,去哈尼風情的磨站舂粑粑、打陀螺、看斗雞、吃長街宴,去滿是田園鄉愁的大龍哈采摘瓜果、河道摸魚、旅拍……旅游產品的豐富讓村子有了“吸引力密碼”,為各族群眾增收注入更多的助力。
如今,隨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旅游產品持續豐富,磨憨的農文旅融合發展迸發出強勁活力。
據報道,2024年,磨憨旅游總人數達148.6萬人,同比增長34.2%,旅游總花費達20.6億元,增長14.9%。僅今年國慶假期前3天,搭乘中老鐵路經中老邊境磨憨鐵路口岸出入境的旅客達3400余人次,同比增長15.23%,“數”里行間透出的是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熱度。
![]()
尚勇村
民生提質:點滴事繪就幸福圖景
人居環境的不斷改善、教育醫療不斷升級、文化生活不斷豐富……在磨憨6個村子的變遷中,“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福祉,“生活好”的目標在一個個細節中落地生根,各族群眾幸福內涵不斷延伸。
人居環境的改善是看得見的實惠。
磨整村變得像花園一樣美,磨站村換了仿真茅草屋頂又美觀又隔熱,尚岡入村大道干凈整潔……走進任何一個村子,藍天白云掩映下的特色民居錯落有致,曾經的“臟亂差”變成了“潔凈美”。
教育是民生之基。
![]()
建設后煥然一新的龍門村
10月23日晚,“呈心夜校 龍門育家課”家長夜校活動在磨憨鎮龍門村溫情開講,活動緊扣龍門村家長對家庭教育的實際需求,提升家長家庭教育素養、明確法律責任、強化青少年心理疏導能力,助力龍門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從“有陣地”向“能服務、受歡迎”轉變,為昆明市“興滇潤邊新時代文明實踐帶”建設筑牢基層家庭基礎。
這是昆明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優勢,開展教育幫扶的一個真實寫照。
幫帶共建以來,昆明市開展“名校帶村校”行動,將先進的辦學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送到邊疆。同時,為了讓邊疆學子享受到昆明的優質教育資源,自呈貢區2023年正式啟動教育幫扶計劃以來,今年已經開展至第3期,共計23名學子在昆明市就學。為解決孩子來昆明就學的經濟壓力,呈貢區還對符合條件并愿意就讀的磨憨鎮龍門村委會村民子女提供教育幫扶并給予一定的生活補助。
醫療是民生之安。
昆明市通過不斷加強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完善醫療保障體系等措施,為磨憨各族群眾提供健康保障。
昆明正式托管磨憨之前,磨憨鎮中心衛生院只有1個全科科室,群眾就診流程和體驗效果與現在有明顯差距。
自2023年5月昆明市延安醫院全面托管磨憨鎮中心衛生院、加掛磨憨分院牌子以來,衛生院在診療硬件設施上發生了變化:投入專項資金,新建標準化手術室、產房;增設口腔科、康復科等特色科室;調撥配備彩超、胎心監護儀、遠程心電診斷會診設備……
如今,磨憨鎮中心衛生院在保障本地群眾醫療需求的同時,與老撾等周邊國家民眾共享優質資源,建立完善跨境醫療協作與應急機制,營造多語服務環境,方便與患者交流。2024年,老撾等外籍患者到院就診人次增長49.5%,口岸醫療服務吸引力持續增強。
文化生活的豐富讓各族群眾的日子更有滋味。
大龍哈村入口處新建了籃球場,還經常舉行磨憨鎮曼莊邊境幸福村籃球賽。
“球場建起來后一下子就熱鬧起來了,村民自己組隊每天練球,連周邊村組的居民也會來。看到村民高漲的熱情,我們就主動邀請周邊各村來這里打比賽。”陳全武表示,因球相聚、以球會友,一場場籃球賽架起了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連心橋”。
幫帶共建不斷提升磨憨各族群眾生活品質,幸福底色在細節中愈發厚重,而所有的改革發展都被賦予“三個意義”,磨憨的各族群眾在感受著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中,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成為共同的行動自覺,一幅邊疆繁榮、邊民幸福、邊關美麗的壯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記者觀察
制度之優 邊疆蝶變的根本密碼
從磨憨6個邊境幸福村的蝶變中,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生動實踐清晰可見。
這種優越性體現在跨域統籌的協同力、產業興村的驅動力、文旅融合的創造力和民生提質的保障力之中,成為“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的核心密碼。
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統籌優勢,讓邊疆發展打破壁壘,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顯著體現。
昆明托管磨憨后,省級、市級、區縣等多級聯動,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向邊疆民族地區傾斜,短短3年多時間就解決了6個村子長期存在的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滯后等難題。
這種“一盤棋”的統籌能力,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才能打破地域分割和利益壁壘,形成推動邊疆發展的強大合力。
而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讓發展成果惠及民生,一直貫穿在昆明市幫帶共建磨憨邊境幸福村過程始終。
從人居環境的改善到教育醫療的升級,從產業增收的扶持到文化生活的豐富,昆明始終圍繞“讓磨憨各族群眾過上好日子”展開工作,生動詮釋了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宗旨。
磨憨是邊疆,也是發展的前沿陣地,更是展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一個窗口。
依托中老鐵路和口岸城市建設,磨憨從“邊陲小鎮”蛻變為“國際樞紐”,6個村子也借機發展跨境貿易、農文旅融合等產業,邊民在開放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
這種依托國家戰略、服務國家大局的發展實踐,讓磨憨在開放中實現繁榮發展。
如今的磨憨,6個邊境幸福村如同6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滇南邊陲,成為一道道堅實的守邊屏障。
尚勇村的甜龍竹隨風搖曳、龍門村的人參果掛滿枝頭、尚岡村的民宿賓客盈門、磨龍村的茶香飄向遠方、曼莊村的旅游綻放光彩、磨憨村的文創產品備受追捧、國內外無數有志者“追風到磨憨”……
這些看得見的變化,是昆明市實施“以城帶邊、以城興邊”幫帶共建機制創新實踐的豐碩成果,更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在邊疆民族地區落地生根的生動實踐。
可見,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依托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持續深化興邊富民行動,邊疆民族地區必將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邊境各族群眾必將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邊疆穩固、邊防堅固的屏障也必將更加堅實。
本版稿件由民族時報全媒體記者 馬新煥/采寫
圖片除署名外由昆明市民族宗教委提供
轉載請注明來源《民族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