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占魁(左)正在查看農作物長勢。劉程錦 攝 深秋,正午的陽光灑滿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仙米鄉德欠村的文化廣場。70歲的藏族老人賈才郎什吉端著熱騰騰的奶茶,坐在村里幸福食堂門口曬太陽,嘴角笑出了皺紋:“這廣場、這路燈,都是王書記跑斷腿給咱們建的。以前哪敢想,咱這深山溝里也能有這么好的日子!”
老人口中的“王書記”,正是德欠村駐村第一書記王占魁。自2017年駐村至今,這位皮膚黝黑、褲腳常沾泥土的漢子,用9年時間走遍村子的溝溝壑壑,把一個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的牧業村,變成了年集體經濟收入超30萬元、人均收入超2萬元的“幸福村”。
時針撥回2017年,彼時的德欠村,90公里山路將村子與縣城隔絕,狹窄村道旁堆著亂草垛,村委會辦公室建在狹長河溝的亂石灘上。
“不足30米的路,走一趟能沾兩腳泥。”王占魁還記得,上任當天村里要開扶貧互助資金會議,狹小的辦公室裝不下所有人,大家只能擠在亂石灘上,踩著碎石子討論。
看著村民們凍得通紅的臉,“一定要為鄉親們做點啥”的念頭像種子般在他心里扎根。接下來的20多天里,他和村黨支部書記每天揣著筆記本、踩著泥濘山路挨家挨戶走訪,牧民家的棚圈、草場的帳篷都成了他的“辦公室”。蹲在羊圈旁聽李才郎東主說養殖難題,坐在土炕上講扶貧政策,他記滿了3本厚厚的民情日記。
李才郎東主至今記得初見王占魁的場景:“他第一次來我家,鞋上全是泥,連杯熱茶都沒喝,先問我家20只羊夠不夠吃。”那時,李才郎東主家有5口人,母親臥床、妻子患病,兒子務工收入難以貼補家用,一家人的日子看不到指望。王占魁在日記里寫下:“李才郎東主家有97.73公頃草場,想養羊卻缺資金,得幫他把想法變成讓家里有奔頭的希望。”
王占魁深知,德欠村地處腦山、草場廣闊,發展養殖業是脫貧的最好出路,可資金成了攔路虎——不少牧民想擴大養殖,卻連買羊的錢都沒有。那段時間,他成了鄉黨委、縣扶貧局的“常客”,帶著民情日記一遍遍講牧民需求,一次次跑政策、爭項目。終于,在他的協調下,當時村里14戶貧困家庭爭取到畜牧養殖發展項目,李才郎東主家分到了44只藏系母羊。
領羊那天,李才郎東主攥著羊繩的手都在發抖,他激動地說:“以前家里只有20多只羊,看著別人養得多心里急!王書記幫我把羊牽到家,還特意請來獸醫教我怎么喂、怎么防病害。”如今,他家牛羊存欄120只,羔羊出欄約100只,去年僅養殖這一項就收入6萬元,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作為牧業村,德欠村的資源優勢在養殖,村“兩委”據此制定了“以黨建為引領,以產業發展為核心,以改善民生為重點,以鄉村治理為保障”的發展思路,明確村級發展規劃:積極鼓勵村民發展特色種植養殖產業,為解決技術難題邀請農牧業專家到村開展培訓指導,累計舉辦培訓班10多期、培訓群眾200余人次;同時協調金融部門提供小額信貸支持,幫群眾解決資金問題。目前,德欠村養殖規模達1500頭(只、匹),帶動53戶群眾增收;還爭取聯點幫扶單位支持,為全村產業養殖戶援助春季補飼150余噸,為村民援助面粉500余袋、大米400余袋、取暖烤箱110臺。
為壯大群眾收入和村集體經濟,村“兩委”還通過盤活集體資產、發展產業項目、入股企業等方式持續發力:成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引導群眾以土地、資金等入股參與發展,實現村集體經濟與群眾收入“雙增長”。如今,村集體經濟收入已從2016年的不到2萬元,提高到現在年收益30余萬元。
如今的德欠村早已舊貌換新顏:村道寬敞整潔,廣場熱鬧非凡,牧民的帳篷換成了磚瓦房,家家戶戶門口停著車;村黨支部多次獲評縣級、鄉級“先進基層黨組織”,年輕干部、致富能手進入班子,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越來越強。
夕陽西下,村道旁的路燈亮起,照亮村子的夜空。王占魁站在文化廣場上,看著村民們跳著鍋莊舞,臉上露出笑容:“只要鄉親們需要,我還會繼續留在這兒,跟大家一起把德欠村建設得更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