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長安網)
轉自:中國長安網
在巴渝腹地的梁平,一場關于守護與成長的變革正悄然浸潤著這片土地。從莊嚴的法庭到鮮活的課堂,從熱鬧的社區到寧靜的田野,政法系統的創新實踐如春風化雨,為每一株“幼苗”撐起法治的晴空。在重慶市梁平區委政法委的統籌推動下,梁平區法院、梁平區檢察院、梁平區公安局、梁平區司法局四支力量協同發力,用法治的經緯編織出一張既有力度又有溫度的守護網。
梁平區法院??“良法守望”點亮國家監護的燈塔
從“百家飯”到“法治暖巢”。2024年5月,梁平區某村委會迎來一名特殊的孩子——周某(化名)。這名年滿12歲的男孩在祖父病逝后如浮萍般輾轉于親戚家中,直到所有的親屬都無力照料,最終被送到了村委會。村主任看著這個無依無靠的孩子,用堅定的語氣說:“從今天起,這里就是你的家。”
然而,更令人震撼的抉擇在后頭:村委會毅然將周某的父母告上法庭,請求撤銷其監護資格,由村委會擔任監護人。這起看似普通的訴訟,實則是對民法典第三十二條“國家監護”制度的開創性實踐,也是“良法守望”品牌理念的生動詮釋。
多跨聯動的司法擔當。案件審理過程中,承辦法官在卷宗上鄭重寫下:“孩子不能永遠吃‘百家飯’!”調查顯示,周某因長期缺乏管教已出現行為偏差。此時,檢察院的《支持起訴書》為此案注入了強大的司法支持力量。2024年6月,梁平區法院作出歷史性判決:撤銷周某父母監護資格,指定村委會為監護人。
判決后,法院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立即牽頭召開聯席會議,聯合教育局、民政局、婦聯等多個部門,為周某量身定制成長方案:學籍接續、生活補貼、心理疏導、固定住所……一項項具體的幫扶措施迅速落地。
“一令一書一卡”的深層實踐。“良法守望”品牌通過《家庭教育指導令》《家庭責任告知書》《關愛未成年提示卡》壓實監護責任,借助“數助決策+掛圖作戰”機制(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識別留守兒童案件需求,用可視化掛圖跟蹤案件辦理進度),2024年以來,成功調解涉留守兒童案件89件,調撤率85.6%,累計讓1000余名留守兒童走進法庭,4名無人監護兒童重獲家園,相關經驗入選重慶法院“楓橋式人民法庭”典型案例。
在判決書的最后一頁,周某畫下一座房子和穿著法袍的人群,旁邊寫著一行稚嫩的字:“這里也是我的家。”這句話,成為“良法守望”最動人的注腳。
![]()
模擬庭審進校園
梁平區檢察院??“莎姐·檢護柚苗”筑造成長防線
“渝檢守未”是重慶檢察機關深耕多年的未成年人保護品牌,“莎姐·檢護柚苗”是梁平區檢察院結合當地“柚鄉”特色打造的子品牌。
聲波里的法治種子。“同學們,你們心中的榜樣是什么樣子的呢?”通過FM107.9電波,梁平區檢察院的《檢護柚苗·聲入都梁》欄目將法治的種子播撒到轄區全域中小學。這檔節目是“莎姐·檢護柚苗”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1231”工作機制的創新實踐——通過1個品牌、2類陣地、3大任務、1套模式,構建起未成年人綜合司法保護體系。
從個案到機制的變革。“爺爺走后,我以為世界只剩下我一個人了……”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小周的哭訴曾讓無數人動容。檢察院在了解情況后,立即支持村委會申請變更監護權,并聯動民政、婦聯等部門,不僅落實了每月1400元的生活保障,更將其納入“柚苗守護”計劃,配備了溫暖的“愛心媽媽”。這個個案推動了制度的深層變革:檢察院牽頭會簽《關于加強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精準保障工作的協作機制》,構建起從線索發現、綜合救助到動態監督的全鏈條保障體系,真正實現了從“辦理一案”到“治理一片”的跨越。
濕地觀護基地的心靈救贖。在雙桂湖濕地觀護基地,涉罪少年小譚正通過巡湖護綠、植被修剪等公益勞動重塑自己的人生觀。這種“未成年人觀護+濕地保護”的創新模式,將生態修復與行為矯治完美結合,已成功幫助多名迷途少年重歸正軌。與此同時,39名“莎姐”志愿者、高校心理學專家、400余名兒童主任共同織就了一張嚴密的社會支持網絡,讓司法保護從單純的“案結事了”延伸到溫暖的“心靈治愈”。“接過法治副校長的聘書,就是學校的一員了。”
梁平區檢察院檢察長龐偉華說,“這是對檢察機關的信任,更是我們沉甸甸的責任。”
![]()
梁平區檢察院與區民政局等部門聯合主辦的“七彩假期”公益托管班
梁平區公安局??“小耳朵”傾聽基層治理的脈動
信箱里的秘密與信任。“警察叔叔,謝謝你們讓我能安心讀書了……”梁平區公安局袁驛派出所“小耳朵”信箱里的一封匿名感謝信,道出了一個女孩從謠言困擾中獲得解救的故事。9只這樣的“小耳朵”布設在廣場、學校等重點區域,54封來信件件有回應,成為警民之間的“連心橋”。
社區警校的主動防線。2024年8月,全區首家以未成年人保護為主題的“紫云社區警校”在袁驛鎮掛牌成立。這不是傳統的教室,而是一個流動的法治課堂:社區會議室里民警與家長熱烈討論,校園操場上生動的法治課引人入勝,農家院壩中安全知識隨著電影畫面深入人心。
成效立竿見影:該社區未成年人犯罪實現“零發生”,詐騙發案率驟降50%。這一成功經驗迅速在虎城、碧山、七星等鎮推廣,9所“社區警校”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反詐短視頻、消防安全課、院壩電影院……200余場主題活動將安全防范的種子深植于3000多名居民心中。
“融治理”凝聚共治合力。西山片區創新整合“雙報到”黨員、群防群治隊伍、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建立“六聯動”機制。今年以來排查整改各類安全隱患300余起,矛盾糾紛化解率高達99%,新型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同比下降25%。從“社區警校”到“小耳朵”信箱,公安的“融治理”模式讓平安建設從“單打獨斗”走向“握指成拳”。
![]()
民警向學生講解交通安全知識
梁平區司法局??“法治年畫”繪出非遺普法新圖景
刻刀下的法治啟蒙。在梁平區“法治年畫”課堂上,年畫傳承人握著留守兒童小宇的手,將“法”字緩緩拓印在宣紙上。“這就像走路的規矩,沒有它,路上就會亂。”傳承人輕聲解釋。小宇專注地點點頭,將最后一抹朱砂點綴在“小小法治宣傳員”人物臉龐上。這幅特殊的年畫,將寄往他遠在千里之外務工的父母手中。
年畫課堂里的心靈重塑。在梁平區社區矯正中心,17歲的小譚正在完成一幅特殊的年畫作品——“遵紀守法”四字以傳統年畫的形態呈現。“每一刀的雕刻,都讓我更加明白規則的重量。”小譚說。2025年,梁平區對11名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采取個性化幫教,通過年畫創作實現行為矯治與非遺傳承的雙重目標。
法律援助的溫暖傳遞。“謝謝你們,讓孩子能夠繼續讀書!”法律援助中心里,一位母親緊握工作人員的手泣不成聲。她的孩子因校園欺凌被迫輟學,在法律援助律師的幫助下,不僅重返校園,更獲得了應有的賠償。2025年,全區建成區、鎮、村三級法律援助體系,辦結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72件,為受援人挽回損失28.79萬元。
更令人感動的是,這些受助的孩子們后來都成為了“法治小使者”,他們用自己的經歷創作法治年畫,在校園里傳遞法治正能量。如今,梁平區137所中小學已實現法治副校長全覆蓋,“法治年畫”課程覆蓋全區所有學校,讓抽象的法律概念通過非遺技藝變得可感可觸。
據統計,2025年通過“法治年畫”等形式開展的普法活動達200余場,這種創新模式不僅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理解了法治精神,更讓瀕臨失傳的非遺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法治的真諦,不在于條文的嚴苛,而在于困境中有人為你點亮一盞燈。在梁平,法院的“良法守望”、檢察院的“莎姐·檢護柚苗”、公安的“小耳朵”信箱、司法局的“法治年畫”,這些充滿溫情的創新實踐正匯聚成一片法治的晴空。
正如梁平區委政法委負責人所言:“守護孩子就是守護未來。我們愿以法治之力,讓每一株‘幼苗’都能在陽光下茁壯成長。”在這片由司法溫情編織的晴空下,那些曾經飄零的童年,終能找到心靈的歸處。
![]()
梁平區實驗小學“迎中秋慶國慶”活動中,學生們正在拓印“法治年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