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延吉新村街道控江路645弄小區,能夠驚喜地發現近60平方米的入口墻面煥然一新,只見一整幅色彩明快、充滿童趣的巨幅卡通手繪畫。
11月5日,一群特殊的“畫家”——來自延吉新村街道第四睦鄰中心“童愛美好延吉”志愿團隊的青年和“小小網格長”們,親手為斑駁的墻面“換新裝”。孩子們用畫筆替代了“禁令”,用藝術“軟實力”破解老舊小區的安全治理“硬難題”,為社區共治注入了最鮮活的動力。
專業網格力量
守護童心創意表達
控江路645弄是延吉轄區內典型的老舊小區,電瓶車“飛線充電”一直是社區安全的治理重點。如何讓安全意識真正“入腦入心”?延吉新村街道決定換個思路——讓專業的網格力量,為童心的創意表達打好“硬底氣”。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
活動現場最熱鬧的環節是按手印。“好玩!印在白色的墻上,印了好多好多,有點像一個手印墻。”孩子們興奮地展示著小手。一個個五彩的手印不僅是裝飾,更像是一種呼吁守護社區安全的“簽名”和“承諾”。現場,來自上海市楊浦區內江路第二小學、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小學、上海市楊浦區內江新村幼兒園、上海楊浦區幼華科技幼稚園的學生們一邊印手印,一邊忙著刷墻。
![]()
“我們這次不只是刷墻,是把安全課畫在墻上。”現場,畢業于美術學院的青年志愿者正帶著孩子們調色。作為睦鄰中心的志愿者,他主動“揭榜”承擔了墻繪的設計。
“我們設計了三個塊面,分別是充電安全和交通安全。”青年志愿者說,“因為我們這邊小區非常注重安全,這里又是小區的入門,位置最好,能更好地進行宣傳。”
![]()
這面墻的背后,是延吉新村街道“多格合一”治理機制的深度聯動。在動筆前,楊浦交警支隊、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的執法人員,已經為“小小網格長”和志愿者們上了專業的安全課。什么叫“飛線充電”?法律后果是什么?火災隱患有多大?這些“硬核”知識,由專業網格力量精準輸入,再由志愿者的專業畫筆進行“轉譯”。
“我今天畫了粉紅色的裙子,還有這塊白色的石頭,”一名“小小網格長”仰著涂滿顏料的臉,說得一臉認真,“我認為要一筆一畫,細心地才能把這些畫好。”當天,她和伙伴們不僅是“畫家”,更是社區的“安全實踐者”。專業力量的“兜底”,讓孩子們的創作不再是簡單的涂鴉,而是一次嚴肅、精準、有深度的社區安全宣傳。
平均年齡不到10歲
“小小網格長”們履職兩年
如果說“多格合一”提供了治理的“方法論”,那么這群平均年齡不到10歲的“小小網格長”,則提供了治理的“最優解”。這面墻正是他們兩年多來“履職”的一張成績單。
“我覺得今天來畫這個,是關于飛線充電的危險。”一位“小小網格長”告訴記者,“前不久,我剛參加了網絡里的安全小衛士活動,學了‘飛線充電’危險的內容。我希望能通過這次活動告訴大家,綠色的社區要我們共同守護。”
![]()
這群“小小網格長”們的社區實踐“履歷”遠不止于此。2024年,延吉新村街道第四睦鄰中心就組建了“社區交通文明調研小隊”在社區里尋找安全隱患,他們不僅召開過“文明交通”議事會商討解決方案,還將“飛線充電”的危害排演成情景劇。
![]()
安全教育早已從“課本”走進了他們的日常實踐。這次墻繪,是他們“治理成果”的集中展示。
“我住在延吉新村,我覺得現在這些社區都美化了,很干凈,飛線充電情況也減少了。”一位“小小網格長”自豪地說。
從被動接受安全教育的“旁觀者”,到主動發現問題、參與治理的“小主人”,延吉社區的“人人共治”氛圍正在悄然發生質變。一面墻,改變的是小區的“顏值”;而一群孩子,正在深度更新著社區的“文明氛圍”。當“孩子畫的道理,大人更聽得進去”成為社區共識,老舊小區的治理便找到了最溫暖的突破口。
上觀號作者:上海楊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