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中國航空報)
![]()
趙鮮娜
時光荏苒,回首間,我已在文宣崗位上走過了23年。八千多個日夜,仿佛漫長,卻又彈指一揮。若問我這份工作的真諦,我想它不在于寫出了多少篇深度的通訊報道,制作了多少部優良的聲像作品,而在于一次又一次地被那些最可愛的人、最閃光的心所觸動、所震撼,并用我的方式,將這份光芒記錄下來,傳遞出去。
“四力”——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是綱領,更是我日復一日的實踐。這其中,“腳力”是源頭。公司的每一個角落,幾乎都留下了我的足跡。從機器轟鳴、焊花飛濺的生產車間,到窗明幾凈、鍵盤輕響的科研大樓;從塵土飛揚、熱火朝天的項目工地,到安靜肅穆、唯有儀器低鳴的深夜實驗室。我堅信,真正的新聞和故事,不是坐在辦公室里憑空想象出來的,它是“走”出來的,是在現場“泡”出來的。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到那滾燙的溫度。而這一切的奔波,都是為了遇見他們——我心中最可愛的航空人。他們平凡,是萬千勞動者中普通的一員;他們卻又極不平凡,在各自的崗位上,用智慧和汗水書寫著忠誠與擔當。
至今清晰地記得那個寒冬的夜晚,為了拍攝一個緊急項目的競標測試,我晚上九點趕到實驗室,整個廠區已陷入黑暗,唯有實驗廠房的燈光,像茫茫夜海中的一座燈塔。我進到廠房,沒有想象中的緊張喧鬧,反而是一種極致的安靜。幾位工程師圍在試驗臺前,眉頭緊鎖,目光死死地盯著屏幕上一串串流動的數據。一位年過五十的老專家,眼里布滿了血絲,但眼神卻異常明亮,仿佛所有的疲憊都被眼前的難題點燃成了興奮。我悄悄舉起相機,對焦時,從取景框里看到他嘴角一絲不自覺上揚的弧度,那是一種沉浸在挑戰中的純粹快樂。那一刻,我沒有打擾,只是靜靜地記錄。凌晨兩點,當關鍵的數據終于達標,歡呼聲和如釋重負的擊掌,讓我的眼眶瞬間濕潤。那不是鏡頭前的表演,那是奮斗者最真實的勝利喜悅。這種為了共同目標拼盡全力的狀態,具有一種動人心魄的崇高之美。
這樣的瞬間,我遇到了太多太多。記錄儀、取景框雖小,卻裝滿了鄭飛人奮戰的身影。我見過年輕的技術員為了一個參數的精準,反復演算上百遍,稿紙堆成了小山;我見過老師傅在高溫環境下巡檢,工作服被汗水浸透,后背上析出一圈白色的鹽漬,他卻憨厚一笑:“習慣了”;我見過暴雨如注的夜晚,保衛人員毫不猶豫地沖入雨幕,他們的背影,是世界上最堅實的屏障。這些認真的瞬間,每一次記錄,都是對我心靈的一次洗禮。他們觸動我的心弦,讓我更深地理解了什么叫作“敬業”,什么叫作“奉獻”。也正是這無數個瞬間,匯聚成了鄭飛砥礪前行的磅礴力量。
最讓我感懷至深的,是一種近乎本能的反應,一句簡單至極的回答。科研生產一線工作繁重,難得閑暇,然而,任務不期而至是常事。多少次,當緊急任務來臨時,看著中層領導歉意地撥通職工的電話,說明情況的緊急。電話那頭,從來沒有抱怨,沒有遲疑,甚至沒有多余的疑問句。最常見的回答,都是那么干脆利落,“行,這就去。”“沒問題,馬上到。”這聲“行”,重若千鈞。它的背后,是無數次放下手中剛端起的飯碗,是取消答應孩子的公園游玩,是中斷難得陪伴父母的時光。這聲“行”,是一種融進骨子里的責任感,是一種超越個人利益的集體主義精神,是長期形成的“以廠為家”的鄭飛文化,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最值得書寫的精神風貌。
每年年底,是我們黨建文宣部最忙碌的時候。文字總結、評優評先、視頻片制作,各類宣傳任務扎堆涌來。硬仗一場接一場,加班加點是常態,有時也會感到疲憊。但夜深人靜時整理著一年來的照片、視頻、稿件,看著畫面里那一張張專注的面孔,讀著筆下那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所有的疲憊便煙消云散。我的工作,是有溫度的,是有意義的。我的工作,就是讓光芒被看見,讓奉獻被銘記,為這些最可愛的人鼓與呼。這些動人的文字和視頻資料,記錄著鄭飛發展的點點滴滴,在最需要共鳴的時刻,將鄭飛人的心緊緊連在一起。
23年文宣路,我沒有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偉業,但我無比自豪。我自豪于自己是這個偉大時代的一名微觀記錄者,是鄭飛發展歷程的一名忠實見證者。我用心、用情,去發現、去傾聽、去書寫。那些被定格的瞬間,那些被傳頌的故事,最終匯聚成了一種力量,一種激勵人向前、向上的力量。
這條路,我還會繼續走下去。因為腳下有泥,心中有光,筆下有情。前方,還有無數最可愛的人和他們最動人的故事,等待著我去發現、去記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