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阿姨58歲,過去一年里,她常常覺得腦子變“慢”了:做飯時忘記放鹽,和老姐妹聊天時想不起來對方名字,有時候回到家門口,竟一時忘了帶鑰匙。一次體檢后,醫生皺著眉頭對她說:“張阿姨,這是腦萎縮的早期表現,可不能掉以輕心!”
提到腦萎縮,很多人第一反應是“老了自然這樣”。但鄰居老李卻恰恰相反:同齡人里,他記性最好,打牌總贏,對過去的趣事還能一五一十說得頭頭是道。張阿姨心里納悶:難道是我哪里吃得不對?
![]()
權威研究表明,蛋白質攝入不足,會給大腦健康埋下隱患。很多人還以為腦萎縮和“年紀大”是劃等號,其實,飲食里的“3樣東西”,可能決定了大腦能否越活越靈光。
尤其是第三種,許多人都低估了它的作用。到底是哪3種?張阿姨是不是只要多吃蛋白質就能逆轉?醫生會給出怎樣的建議?我們一起往下看。
近年來,腦萎縮的發病人群逐漸年輕化。據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報告顯示,大約35%的中老年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腦萎縮。蛋白質缺乏,是影響大腦結構和功能恢復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腦細胞約有40%蛋白質構成,而神經遞質的合成、腦組織的新陳代謝,都離不開蛋白質的持續供應。
![]()
哈佛大學2021年一項追蹤8900名中老年人長達8年的研究發現,日均蛋白質攝入低于50g的人群,其腦萎縮風險提升了28.7%,記憶力下降更早更明顯。蛋白質就像是“蓋房子的磚石”,缺了它,大腦的“房子”就容易塌陷。
那是不是“光吃肉補蛋白”就行?其實不然!中老年人的腸胃吸收力下降,蛋白質“吃進肚”不等于“進了腦”。
更糟糕的是,長期主食偏多、肉糖油攝入過剩,可能導致血管堵塞,反而對大腦不利。所以,吃蛋白質要吃對,更重要的是搭配三樣被專家反復推薦的“大腦友好食物”。
豆制品一直是蛋白質的“明星”。一杯250ml的豆漿,約含7-10g優質蛋白質,還富含大豆卵磷脂,可增強神經細胞膜的流動性,提高記憶力。《中國食物成分表(第六版)》顯示,經常吃豆腐、豆腐皮、黃豆,能改善認知能力、降低腦萎縮風險。
![]()
別小看小小一塊三文魚/鱈魚/沙丁魚。每100g魚肉含有20g高生物價蛋白,更難得的是它們富含DHA,被譽為“大腦黃金”。新加坡一項針對中老年女性的調查顯示,每周吃2-3次深海魚,記憶維持能力高出未食者37%。
堅果類(核桃、杏仁、腰果)
很多人以為堅果只是“嘴巴小零食”,其實它們含有大量蛋白質和Ω-3脂肪酸。核桃有“健腦果”之稱,每天吃10~15g核桃,認知退化風險可下降22.5%。
德國一項歷時4年的跟蹤研究,一組老人每天堅持吃核桃,腦部萎縮進程明顯減緩,MRI成像中腦溝變少,“變年輕”跡象更明顯。
更重要的一點是,這3類食物要輪換、多樣、適量。每日蛋白質量建議:女性45-55g,男性55-65g。尤其要注意,營養均衡、蛋白分散攝入(不是全堆在晚餐),效果才最好。
![]()
看到這里,很多朋友或許會覺得:那我現在多補補蛋白質,是不是就高枕無憂?其實,只有“補”還不夠,更應該關注怎樣吃、吃多少和何時吃。
每餐都有蛋白質,避免單一攝入
早餐可以豆漿+雞蛋,中餐魚/瘦肉配豆制品,晚餐來點堅果或乳制品。這樣平衡吸收,提升利用率。
熟齡人群應適度運動,促進蛋白吸收
輕度力量訓練,如提水壺、原地抬腿,每天20分鐘,能顯著增加蛋白質的利用率。有數據顯示:堅持運動的人,蛋白質合成效率高出不動者17%-29%。
定期腦力鍛煉和睡眠充足,是蛋白質派上用場的關鍵
遺忘、腦萎縮不僅靠“吃”,還要多用腦。每天讀書、下棋、曬太陽。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