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中國航天事業迎來里程碑式突破——天問一號火星環繞器成功捕捉到星際天體阿特拉斯(3I/ATLAS)的清晰影像。這是我國航天器首次實現對星際天體的直接觀測,標志著中國深空探測技術邁入國際前沿行列。此次觀測中,天問一號與目標天體相距僅3000萬千米,成為人類現有探測器中距離該天體最近的觀測平臺之一。
阿特拉斯于2025年7月由智利巡天望遠鏡首次發現,是繼奧陌陌(1I/?Oumuamua)、鮑里索夫(2I/Borisov)之后,人類確認的第三顆穿越太陽系的星際天體。其獨特的雙曲線軌道表明它源自太陽系外,最終也將離開太陽系。通過光譜分析,科學家推測這顆天體可能誕生于銀河系中心古老恒星周圍,年齡區間在30億至110億年之間,甚至可能比46億年歷史的太陽系更為古老。其攜帶的星際物質為研究系外行星成分、恒星演化史乃至宇宙早期化學環境提供了珍貴樣本。
![]()
天問一號傳回的高分辨率圖像顯示,阿特拉斯呈現典型彗星特征:直徑數千千米的彗發包裹著約5.6千米的固態彗核。這種結構暗示其含有大量揮發性物質,當接近太陽時受熱升華形成壯觀的氣體塵埃云。相較于前兩顆星際天體,阿特拉斯的活躍度更高,為科學家比較不同星際天體的物理特性提供了新維度。
此次觀測堪稱"在火星上捕捉光年外的螢火"。天問一號團隊自9月初啟動專項攻關,面臨四大技術挑戰:目標亮度極低(比火星表面暗1萬至10萬倍)、相對速度高達86千米/秒、地球觀測窗口已關閉、探測器相機原設計僅針對火星地表拍攝。科研人員通過優化姿態控制算法、開發長曝光疊加成像技術,使原本用于近距觀測的火星相機成功鎖定3000萬千米外的微小目標。
值得關注的是,天問一號已超期服役近5年。自2021年2月進入火星軌道以來,其13臺科學載荷持續產出重要數據,本次任務再次驗證了中國航天器在極端環境下的可靠性與拓展應用能力。美國行星科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詹姆斯·格林評價:"這展示了中國深空探測網絡的快速響應能力,為國際天文界提供了關鍵補充數據。"
阿特拉斯的發現將推動三大領域研究突破:一是通過同位素分析驗證星際物質與太陽系物質的差異性;二是其古老年齡可能保留銀河系早期化學演化的"化石"證據;三是為構建星際天體形成模型提供新約束條件。歐洲空間局科學總監貢特·哈辛格指出:"這類天體就像宇宙信使,中國探測器的貢獻幫助我們更完整地拼湊出銀河系的演化圖景。"
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透露,我國正在規劃"星際天體攔截計劃",擬發射專用探測器近距離采樣。此次天問一號的成功觀測為后續任務積累了寶貴經驗。與此同時,美國NASA的"彗星攔截器"任務也進入最后籌備階段,預計2029年發射。中外科學家的協同研究或將揭開星際天體更多奧秘。
這次突破性發現不僅彰顯了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實力,更體現了人類探索宇宙的共同追求。正如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吳偉仁所言:"當我們的探測器觸碰到星際來客時,地球文明也在書寫屬于自己的宇宙篇章。"隨著更多觀測數據的解密,阿特拉斯或許會帶領我們重新思考生命起源、物質循環等根本性命題,為人類認識宇宙打開新的窗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