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保時捷的價格不再高貴,那還是保時捷嗎?
早在今年6月份,就有報道稱北上廣深多地保時捷降價,最高優(yōu)惠可以達到35%,選配完原本115萬的車,如今75萬元就能提車。
終端降價覆蓋了卡宴、帕拉梅拉在內的多款產品。彼時就有車主對終端優(yōu)惠感到不滿,認為自己當時130萬+落地的卡宴,瞬間變得“不值錢”了。
![]()
但從保時捷后來的做法來看,品牌并不打算照顧這些老車主的感受。據悉,新款帕拉梅拉的官方價格調整為129.8—199.8萬元,諸多原本只能加價選配的配置,新車直接改為了標配。
“直接打骨折背刺”,車主是這樣評價的。
和諸多降價頻率與改款頻率一樣高的主流新能源車型不同的是,保時捷從終端過渡到品牌方的降價引起的“眾怒”,對品牌的影響要更大。
超豪華產品的稀缺性,本就來自于產品的稀缺性本身。一旦超豪華產品的門檻大幅下降,產品不再具備稀缺性,那么產品本身乃至整個品牌,也就不再具有吸引力。
眼看車主們的不滿越來越多,保時捷會停止揮舞下手中名為降價的砍刀嗎?
恐怕不會。因為,比起老車主的憤怒來說,保時捷更恐懼無法再獲得新用戶。
有錢能使鬼推磨,沒錢只能磨推鬼
報道顯示,保時捷將于今年內裁減2000個臨時崗位,并計劃在未來今年內裁員1900人,第二輪裁員方案預計在今年年底前公布。
![]()
裁員往往只是一個品牌經營不利的表現(xiàn),當裁員發(fā)生時,往往代表一個品牌已經到了水深火熱的境地。
市場競爭并不會厚此薄彼,更不會因為保時捷超豪華品牌的身份,就對其網開一面。
根據德國大眾集團旗下保時捷公司公布的信息,今年前三個季度,公司的營業(yè)收入同比下跌6%,銷售利潤則直接同比暴跌99%。那些通常會發(fā)生在新勢力身上的“增收不增利”困局,如今在保時捷身上得到了復刻。
銷售利潤跌幅遠高于營收跌幅,意味著保時捷每多賣一臺車,就會多虧一筆錢。事實也的確如此,根據品牌發(fā)布的數(shù)據,今年第三季度,保時捷汽車公司的虧損額高達9.66億歐元,折合人民幣約有80億歐元。
![]()
和眾多在中國市場吃癟、在全球其他市場活得不錯的品牌不同的是,保時捷的虧損,是一視同仁的。
來到銷量這邊,情況同樣不容樂觀。
今年前三季度,保時捷在全球市場的累計交付量同比下跌6%,有21.3萬輛。在過去品牌引以為傲的歐洲市場(不含德國),同比跌幅為4%;德國市場同比跌幅有16%。至于中國市場,跌幅則直接來到了26%。
作為全球最大的單一汽車市場,中國市場有能力幫助一個品牌扭轉敗局,同樣也能夠成為點著大火的最后一把關鍵的柴。
從2022年開始,保時捷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就一路下跌,2023年和2024年的年整體跌幅分別有15%和28%。有數(shù)據顯示,2024年保時捷的銷售利潤就同比下跌23%。
在中國市場失守的保時捷,或許曾經想要“拆東墻補西墻”,靠其他市場的銷量和收入來給自己爭取在中國市場轉型的時間。
可結果是,保時捷高估了其他市場的能量,也低估了中國市場的能量。
![]()
今年10月24日,一輛來自陜西西安的保時捷Taycan(參數(shù)丨圖片)起火,事故原因尚未被相關部門公布。去年,保時捷就在中國宣布召回超過1.7萬輛保時捷Taycan,原因是部分車輛高壓動力電池模組內部可能發(fā)生短路,極端情況下可能導致電池模組熱失控,存在起火風險。
超豪華品牌的新能源產品未必會更安全,超豪華品牌的市場應對以及抗壓能力也未必就跟高超。賣不好車,賺不到錢,保時捷也逃不過。
![]()
天時地利人和,樣樣不占
有果必有因。
早在2024年的財報會上,保時捷CEO奧博穆就表示:“中國市場年需求大幅下降,形勢嚴峻。中國正在經歷結構性變化,而我們的電動汽車發(fā)展速度比幾年前預期的要慢。”
中國市場中,保時捷銷量下滑是事實,但真正的原因并非“需求大幅下降”,而應加上限定條件,調整為“對保時捷需求大幅下降”。
從整體來看,超豪華品牌的表現(xiàn)的確普遍不佳,例如在2024年,法拉利在中國的銷量也同比下跌22%,勞斯萊斯、賓利等和保時捷同堂競技的超豪華品牌們,都呈現(xiàn)下跌趨勢。
![]()
但與此同時,今年9月份,尊界S800以1918輛的月銷量,將月銷802輛的保時捷帕拉梅拉遠遠地甩在身后。中國市場中,超豪華產品的目標客群依舊有購買欲,只不過,原本屬于保時捷的購買欲,轉移到了別的品牌身上。
銷量不會消失,只會轉移。保時捷不能只看結果,而是應該關起門來的時候,仔仔細細深究背后的原因。
如果是2023年,保時捷尚且有時間和機會反思、改正。然而時至今日,保時捷已經沒有時間了。巨大的利潤下跌幅度,讓保時捷必須立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來止損。
保時捷和眾多品牌一樣,決定推遲自己的新能源計劃。
信息顯示,保時捷已經明確宣布推遲部分純電動車型的投放計劃,取而代之的是,提高對燃油和混動車型的,以及終止電池自產計劃。
![]()
看起來,這項措施既能用燃油車穩(wěn)住大后方,又能在新能源領域及時止損,避免產生更多的沉沒成本。事實上,已經有信息顯示,保時捷的相關重組措施反而會給品牌帶來約合人民幣超220億元的額外支出。
保時捷已經來到了伸頭也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的處境。
不轉型,就會措施新能源市場的機遇;轉型,過于滯緩的速度也不會讓保時捷在新能源超豪華市場吃香。穩(wěn)住燃油車市場,似乎成了保時捷如今,唯一能做的自救措施了。
更加讓保時捷坐立難安的是,今年前三季度,美國的關稅政策給保時捷增加了3億歐元的額外成本,保時捷的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全年美國的關稅政策將會給品牌帶來約7億歐元的損失。
銷量下跌、利潤也下跌的保時捷,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在一場逆風局中,卻沒有逆風翻盤的能力與魄力。
![]()
對超豪華品牌祛魅后,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一切外在的標簽被剝離后,超豪華品牌和眾多主流品牌一樣,都需要生存,都需要面對困境。
起火、降價、裁員,連帶在當?shù)貢r間10月17日宣布任命邁克爾·萊特斯為新任CEO這一主流品牌身上常見的換帥舉措,去掉濾鏡后,保時捷本質上也是一個身處市場競爭之中的普通品牌。
賺錢才是王道,賺不到錢就會成為笑料。生存競爭中,保時捷并不高貴,也沒有特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