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各位讀者朋友,大家好。這篇文章由言叔執筆,旨在深入剖析高市早苗就任日本首相后,如何頻繁挑戰中方核心利益,導致中日關系持續升溫、趨于緊張。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以“口無遮攔”著稱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涉及敏感地緣議題時也保持一定克制,而高市早苗甫一上臺,便屢次觸碰中國主權底線。
2
一個自身經濟活力日漸衰減的國家,其領導人非但不專注民生改善,反而熱衷于插足他國內政,甚至將“臺灣有事”掛在嘴邊當作外交口號,這背后究竟有何圖謀?是出于所謂戰略關切,還是僅為博取國內政治資本而進行的一場精心策劃的表演?
![]()
3
臺灣有事,日本必入?
客觀來看,高市早苗登上首相寶座,并不出人意料。她并非橫空出世的政治新人,而是日本保守勢力長期培養的“鷹派模板”。她的上位,宛如一場早已寫好結局的政治大戲,舞臺未變,劇本卻愈發激進。
4
剛一履職,她即公開宣稱“必須讓中國意識到干涉臺灣將付出沉重代價”,言語強硬,氣勢十足。然而細加推敲,這種表態更像是一種虛張聲勢——面對GDP即將被印度超越、人口結構嚴重老化、青年群體普遍“低欲望”的現實困境,日本拿什么支撐其所謂的“戰略威懾力”?
![]()
5
高市早苗絕非首位鼓吹介入臺海的日本政客,也不會是最后一位。但關鍵在于,臺海局勢關乎地區和平穩定,絕不容許成為個別政客博取眼球的政治舞臺。若一味炒作,終將釀成不可控后果。回顧其過往言行,便可發現此人早已深陷“反華敘事”的固定軌道。
6
早在擔任內閣要職期間,她便多次揚言“一旦臺灣發生狀況,日本無法置身事外”,并積極推動強化日美軍事協作,渲染所謂“中國軍事擴張威脅”。此類言論看似專業,實則經不起推敲:她從未實地考察過兩岸現狀,也未曾系統研究過歷史經緯,所謂的“安全主張”,幾乎全靠情緒化口號堆砌而成。
![]()
7
真正驅動她的,并非對區域安全的深層思考,而是對選票與民意支持率的迫切渴望。只要審視當下日本社會的真實面貌,一切便昭然若揭:經濟增長乏力,少子化危機加劇,年輕一代對公共事務日益冷漠。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客唯有制造爭議性話題,才能獲得媒體聚焦。
8
于是,“臺灣牌”成了最易引爆輿論的工具——誰的調門越高,誰就越容易占據 headlines。就在今年APEC峰會期間,高市早苗果然再度出手。會議間隙,她公然與臺灣地區代表接觸會面。此舉名義上為“非正式交流”,實質卻是典型的“灰色操作”:既規避了與中國徹底決裂的風險,又向“臺獨”勢力釋放了錯誤鼓勵信號。
![]()
9
不過,中國政府從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挑釁行為。國臺辦迅速作出回應: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日方舉動嚴重違背一個中國原則及中日之間達成的多項政治共識,向分裂勢力傳遞了極為危險的信息,我們對此表示強烈反對。雖措辭嚴謹,但立場堅定,已明確界定該行為屬于越界之舉。
10
或許有人疑惑,為何高市早苗執意踩踏這一雷區?答案其實簡單明了:在國內,她需展現強硬姿態以鞏固保守派支持;在國際層面,則試圖借助美國亞太布局提升自身影響力。但她顯然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今日之日本,早已不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那個經濟騰飛、技術領先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是一個養老金體系承壓、財政赤字高企的老齡化社會。
![]()
11
依靠煽動臺海議題來獲取短期關注,猶如過氣藝人靠緋聞搶占熱搜榜單,雖能一時吸睛,長遠來看卻損害國家信譽與民眾福祉。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這類行為正不斷侵蝕中日之間的互信基礎。
12
而這種信任崩塌的后果,最終將由普通民眾承擔——雙邊貿易可能受限,赴日旅游人數下滑,跨國投資信心減弱……但在競選演講中,這些真實代價不會被提及,因為她所追求的,只是下一屆選舉中的得票數字。
![]()
13
中國回應,立場堅定
當高市早苗忙于對外展示“強硬形象”之際,中國的反應卻展現出高度的戰略定力。國務院臺辦發言人張晗指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方相關行徑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精神以及國際法基本準則,向“臺獨”分裂勢力發出錯誤信號,中方堅決反對。
14
這一聲明不僅體現了中國政府對臺海問題的一貫立場,也折射出當前對日策略的核心邏輯:不主動挑起爭端,但從不回避斗爭;愿意開展對話,但主權底線不容談判。我們清楚知道,日本縱然叫囂激烈,卻缺乏實際對抗能力。
![]()
15
無論其自衛隊裝備多么先進,都無法改變其戰敗國的身份屬性;無論其科技水平多高,也無法脫離對中國市場的深度依賴。可部分日本政客仍執迷不悟,幻想憑借姿態強硬就能重塑地位。結果卻是:中國并未退縮,本國公眾卻開始質疑——你們整天喊著要對抗中國,那我們的養老保障呢?下一代的教育出路呢?
16
耐人尋味的是,日本內部并非鐵板一塊。前首相石破茂曾公開呼吁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尊奉田中角榮為楷模,強調“中日友好符合兩國根本利益”。這說明,在日本政壇之中,依然存在清醒務實的聲音。
![]()
17
他們深知,與中國全面對抗不符合日本國家利益,也難以取勝。但遺憾的是,當前“鷹派”憑借煽動民族主義情緒占據輿論優勢。畢竟,在選舉政治中,制造對立遠比理性溝通更能吸引選民注意。這場“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較量,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日本未來的外交走向。
18
GDP將被印度超越
我們必須正視一個嚴峻事實:日本已不再是那個足以與美國抗衡的經濟強國。預計到2025年,其GDP總量將被印度趕超,從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滑落至第四名之后。這意味著它在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正在縮水,對外政策越來越依附于美國的安全庇護,也預示著其“大國夢”正逐步褪色。
![]()
19
在此背景下,高市早苗等人推行的“強勢外交”,本質上是一種心理補償機制——國內難題無力破解,便轉向外部尋求存在感;經濟表現乏善可陳,只能通過炒作安全議題轉移視線。這正如一位事業停滯的中年人,轉而靠購置豪車、出入高檔場所來證明自身價值。
20
但必須提醒的是,臺海不是可以隨意表演的社交場合,中國也不是任人試探的弱勢一方。回望歷史,日本并非首次陷入此類誤區。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經濟如日中天之時,也曾出現“日本可以說不”的論調,試圖在對美關系中爭取主導權。
![]()
21
結局眾所周知:美國僅憑一份《廣場協議》,便令日本資產泡沫破裂,經濟陷入長達三十年的停滯期。如今,它似乎又要在中國面前復制當年的姿態,卻忘了時代早已不同——今天的中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強大的國防力量和廣闊的國內市場,絕非昔日可比;而日本本身,也不再是當年那個充滿活力的新興經濟強權。
22
更為吊詭的是,日本一面渲染“中國威脅論”,一面又深度依賴中國市場。從稀土進口到高端制造供應鏈,再到龐大的消費市場,無數日本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都與中國緊密相連。可其政客卻在輿論場上鼓吹“去風險化”“脫鉤斷鏈”,這豈不是一邊享用中國的資源紅利,一邊貶損提供者的尊嚴?
![]()
23
這種“外強中干”的政策取向,最終只會反噬本國利益。一旦中日關系惡化,首當其沖受損的是誰?是豐田、索尼等出口巨頭,是依賴中國游客的旅游業,是希望赴華學習交流的日本青年。但這些切實影響,高市早苗未必放在心上,她在乎的,始終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政治前途。
24
結語
歸根結底,高市早苗的種種言行,是一場精心編排的政治演出。她清楚中國不會因幾句挑釁言論就采取軍事行動,也明白美國不會為了日本與北京正面沖突。因此她敢于冒險,因為她測算好了“安全邊界”。
![]()
25
但她忽視了一點:戲劇演久了,觀眾會厭倦,對手會警覺,甚至連演員自己也可能誤信劇情。臺海,是中國不容侵犯的主權紅線,絕非日本政客用來積累政治資本的“選秀擂臺”。你可以發聲,可以施壓,可以搞小動作,但有一條鐵律亙古不變:觸碰底線者,必將付出相應代價。
26
若日本真希望維持國際影響力,不如回歸本源,集中精力振興經濟、應對人口危機、解決結構性社會矛盾。與其靠蹭熱點刷存在感,不如腳踏實地辦好自己的事。否則,越是賣力表演,最終摔得就越慘。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