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芒來小姐 編輯:阿若
來源:壹點靈心理
ID:yidianling0
最近看到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詞:
騎士型伴侶
指像“騎士”一樣,總是會在你陷入困境時伸出援手的伴侶。
你打碎了碗,TA說:“手沒傷著吧?”
你丟了工作,TA說:“沒事,我養你。”
你破碎、脆弱、受傷,TA說:“別擔心,有我在,我會永遠保護你。”
因為受保護、有依靠、有安全感,很多人都想找一個這樣的“騎士”。
可找的人多了,發現踩雷,質疑的聲音也漸漸冒頭:
“TA總給我一種高高在上、居高臨下的感覺;” “TA不是想拯救我,只是想滿足自己的拯救欲;” “我遇見過,過程特別難受,本質就是對你進行控制和PUA。”
“騎士”到底是不是感情中的救贖?
我們應該去找一個“能保護我”的伴侶嗎?
今天,就來聊一聊。
![]()
來源:pexels
01
“為了拯救你,
我愿意奉獻我自己。”
電影《求同存異》里,德國青年本窮游到柬埔寨,認識了當地性工作者斯瑞高,兩人共度一夜。
本想拯救斯瑞高,給她錢、帶她治病、資助她的家人、給她買緩解艾滋病發作的藥、娶她為妻。
因為這份拯救,本被周圍人輕視、否定、恥笑;
而斯瑞高從良后,覺得這行來錢容易,考慮重拾舊業,也為本的拯救增添一絲一廂情愿的色彩。
年輕有為的本,明明可以選擇更門當戶對的女孩,但他只迷戀斯瑞高帶給他的感覺:
一種“有我在你才會好,離開我你會變糟糕”的被需要感。
這也是很多“騎士”渴求的親密關系:
通過救贖、幫助伴侶或他人來獲得自我價值。
為此,他們會不斷靠近弱小虛弱、有心理疾病、處于困境中的人,享受栽培、開導、拯救這些人的樂趣。
每天關注TA的生活怎么樣,發現有些抑郁焦慮,就送上安慰和支持;
希望TA不管遇到什么問題都來問自己,任何難過的事都和自己聊;
無條件對TA好,甚至做出超過自己能力范圍的付出,比如借錢。
就像栽一盆花、為它澆水、呵護它綻放,這個過程帶給“騎士”很多快樂。
![]()
來源:pexels
但有一類“騎士”,很想拯救對方,又被對方折磨得內耗痛苦——
想離開,又放心不下;
看到對方變好,會感到失望;
被對方拒絕,會感到憤怒。
甚至為了滿自己的拯救欲,控制對方,一直處在虛弱、痛苦、被拯救的狀態。
這類人患有心理學中的“白騎士綜合征(White Knight Syndrome)”,他們通過拯救具備落難特質的個體,來凸顯自身的強大偉大、高高在上;
通過讓對方對自己產生強烈依賴,來確認自己是特別的、厲害的個體。
“騎士”背后或許是一種服務精神,但“白騎士綜合征”背后卻是一種瘋狂的自戀。
不但不能真正拯救對方,還會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反復傷害。
02
你不痛苦,
我反而不滿足
不知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一類人:
看起來是在幫助和拯救別人,但其實只是享受“拯救別人”的樂趣,如果對方真的好了起來,TA們反而很不開心。
就像一位姐妹的前男友:
他幫助她度過父母離異的艱難時期,等她好不容易走出陰影、買了房子、積極為自己做更好的打算,他的態度驟然冷淡。
一會兒PUA她:“除了我根本沒人真正對你好”;
一會兒對她說:“只要你需要我,我可以為你做任何事”。
TA們在關系里渴求的是價值感:
我通過幫助你、拯救你來確認“我很有用”; 一旦你不需要被我幫助和拯救,我就感到自己無價值。
這樣的不安迫使我想辦法把你留在困境里,不真正希望你好起來。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白騎士”們往往有著不幸的童年:
他們經歷過父母長時間的忽視、否定、苛責和虐待,這些痛苦時刻,令他們感到無助和恐懼。
當他們成長到有一定力量時,在弱小的人身上看到那個痛苦的自己,就會通過拯救別人,來拯救曾經的自己;
進而,使自己內心那個痛苦的小孩感到慰藉和療愈。
![]()
來源:pexels
加利福尼亞的臨床心理學家Mary C. Lamia 博士認為:
“白騎士可以是任何性別和年齡的人,但他們的唯一共性是,他們都試圖從拯救別人的需要中拯救自己。”
然而,“感到療愈”,并非真的能從中得到療愈,“白騎士”們的拯救行為有時會害人害己。
當姐妹的前男友得知她買了房,第一反應不是由衷為她祝福,而是暴跳如雷:
“你根本就是在利用我對你的好。”
他變得越來越冷淡,和當初善良無私的樣子判若兩人,甚至控制她的生活,不準她去酒吧、接觸異性。
分手一段時間后,姐妹發現他有了新戀情,新女友背井離鄉、人生地不熟,和當初那個孤苦無依的自己如出一轍。
這才讓她發現:
前男友愛的不是自己,而是“被需要”、“被依賴”的感覺。
然而,曾經的苦難已經發生,拯救再多人也不會改變過去。
“白騎士”寄希望于通過拯救他人來拯救自己,實際上只是一次次偽裝強大、重復苦難場景。
不平等的關系無法帶來療愈,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一段健康的關系和專業的心理治療。
03
健康平等的關系,
才是痛苦的出口
單方面的奉獻和滿足,并不能撫平傷痛,好的關系來自“你來我往”的互動。
無論是尋求一位“騎士型伴侶”,還是想要幫助伴侶,平等地交換能量,才能帶來真正的療愈。
首先,愛人如己。
“無私奉獻”總會有掏空自己的一天,“利他討好”的人設也早晚會精疲力盡;
對別人多好,就對自己多好,把愛平等給與自己和他人,才能心平氣和在這段關系中走下去。
如果難以保持冷靜,可以使用思維記錄表,來幫助自己在關系中保持理性:
感到痛苦時,記錄下:
發生痛苦時的情境、自動浮現的負面想法、隨之而來的痛苦情緒。
然后,像一個偵探一樣,尋找證據反對負面、不理性的想法,并發展出一個更平衡、理性的想法。
比如:
“他肯定生我的氣了”——
“我們上次見面還很愉快,他生我氣的可能性很小”;
“他越來越不需要我了”——
“他和我在一起后,讓自己越來越好,這說明我也是個很好的人”。
或者,可以奉行人際交往中的黃金原則:
你希望別人怎么對你,就用什么方式對待別人。
比如:
戀人遇到挫折、不安時,冷靜下來,傾聽戀人內心的真實想法;
戀人在關系中犯錯時,不逼對方認錯,堅守底線同時也給與容錯空間;
戀人舉棋不定時,不替TA做決定,但會幫TA理清思路、用行動引導對方;
戀人不自信時,比TA更相信“你能行”,鼓勵戀人表達主見,提醒TA“你的感受也很重要”。
![]()
來源:pexels
其次,將彼此的課題分開。
感到對方對自己的事干涉太多、或者自己忍不住想干涉別人時,問自己兩個問題:
“這個決定/后果最終由誰來承擔?”
——這是誰的課題。
“我的幫助是對方主動、明確請求的,還是我一廂情愿提供的?”
——這是邊界的試金石。
日常生活中,除非對方明確提出需要幫助,否則忍住你的保護欲和拯救欲。
觀察并尊重對方,相信TA有處理自己問題的能力和權利;
當對方陷入困境,你可以主動說:
“我感覺你現在挺難的,我相信你有能力找到解決的辦法,但如果你需要我,我隨時都在。”
這句話既表達了支持,也劃清了邊界,將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還給對方。
最后,送給大家一句十分觸動我的話:
相愛并非是一場不平等的向下兼容,而是一場平等的能量互換。
我們內心的痛苦傷痛,不會因為一次“拯救”和“保護”煙消云散,但好的親密關系,能夠長久涵容我們療愈自己。
當你可以平等地相愛,就有了一個體驗人生的嶄新視角。
心理愛好者考證/副業推薦
可從事心理行業,可增加額外收入
可成為有執業勝任力的心理咨詢師人才
↓戳圖,添加老師咨詢↓
含1對1指導規劃 + 課程體驗
如果你正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心理服務,可以考慮壹點靈的心理服務,這里有 5000 萬客戶咨詢,嚴選 2% 頂尖咨詢師服務,可進行線上或線下咨詢服務,他們專業、真誠,且已經準備好,識別下方二維碼可預約咨詢↓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