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小喬
雖休息半年,但全寶的實力依舊不容小覷!
傷愈復出的全紅嬋搭檔王偉瑩拿下女子團體雙人10米跳臺冠軍,助力廣東隊成功衛冕。
這是全紅嬋時隔183天重返賽場。
![]()
今年5月,她因傷病退出全國跳水冠軍賽,此后更是缺席世錦賽。
期間,身形變化引發不少關于“狀態下滑”的討論。
但這次,她用賽場表現擊碎了所有質疑。
![]()
那個“水花消失”的姑娘帶著金牌回來了
11月2日的廣州奧體中心游泳館,全場的熱浪沸騰。
當記分牌最終定格在235.86分時,看臺上瞬間爆發出山呼海嘯般的歡呼。
全紅嬋,那個消失了183天的跳水天才,回來了!
![]()
這不是一場普通的勝利。
在這次的全運會跳水女子團體決賽中,全紅嬋搭檔同鄉王偉瑩出戰女雙10米臺,以0.9分的微弱優勢險勝對手。
最后一跳完成時,兩個姑娘在水中緊緊相擁。
![]()
當全紅嬋踏上10米臺時,原本喧鬧的場館瞬間安靜了大半。
“從她站在跳臺上的那一刻,我就知道‘那個全紅嬋’回來了。”
不少粉絲看到這一幕時,激動的發出彈幕進行互動。
確實,當全紅嬋踏上10米臺時,原本喧鬧的場館瞬間安靜了大半。
![]()
她穿著熟悉的藍色泳衣,站在跳板邊緣屈膝、起跳,整套向前翻騰三周半屈體的動作完成得行云流水,入水時幾乎沒濺起水花。
而這場勝利的意義遠不止一枚金牌。
![]()
隨著全紅嬋組合拿下這關鍵一分,廣東隊以2369.8分的總分成功衛冕女子團體冠軍,把銀牌和銅牌分別留給了四川隊和陜西隊。
領獎臺上,全紅嬋被隊友們圍在中間,胸前掛著金牌,嘴角揚起標志性的靦腆笑容,和隊友們一起把獎牌舉過頭頂。
![]()
很少有人知道,這枚看似“輕松”拿下的金牌,背后是全紅嬋183天的咬牙堅持。
183 天的“隱形戰場”:她在和傷病、體重死磕
時間回到今年5月3日,北京水立方的世界杯總決賽結束后,全紅嬋突然從公眾視野中消失了。
腳踝的舊傷復發,讓這位18歲的奧運冠軍不得不暫停所有賽事。
![]()
跳水運動員的腳踝就像舞者的足尖,每天要承受數倍于體重的沖擊力,全紅嬋的傷處貼滿了肌效貼,有時連走路都一瘸一拐。
但即便如此,她每天雷打不動出現在康復室,從基礎的關節活動度訓練到平衡感練習,每個動作都做到極致。
![]()
比傷病更棘手的是青春期的“生長痛”。
16到18歲本是女孩肆意生長的年紀,但對跳水運動員來說,身高體重的每一點變化都是 “災難”。
全紅嬋這兩年長高了7厘米,體重也增加了近7公斤,這意味著她原本爛熟于心的動作要全部“重構”。
![]()
以前能輕松完成的轉體,現在要多甩半圈胳膊才能控制住姿態。
為了對抗生理本能,全紅嬋開啟了“克制式”自律。
她的餐盤里永遠是精準配比的蛋白質和蔬菜,連一口含糖飲料都不碰;每天要稱好幾次體重,計量單位精確到克,稍微超標就主動加練。
![]()
有隊友調侃她“把體重秤當成了對手”,但沒人知道,這個18歲的姑娘有多渴望回到跳臺。
9月30日,全紅嬋在社交媒體上曬出一段訓練視頻,視頻里她從10米臺躍下,入水瞬間再現“水花消失術”,評論區瞬間被“爺青回”刷屏。

教練組為了保護她,特意調整了參賽計劃。
放棄競爭激烈的單人項目,只參加團體賽中的雙人項目。
這個決定讓不少期待“嬋芋大戰”的觀眾感到遺憾,但熟悉跳水的人都懂,這是對運動員最科學的保護。
![]()
單人項目需要連續完成5個高難度動作,對剛傷愈的她來說負荷太大,先在雙人項目中找狀態,是長遠之計。
“我真棒!”:三個字戳中多少人的心巴
比賽結束當晚,全紅嬋的社交媒體更新了一條動態,沒有長篇大論的感謝,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有簡簡單單三個字:“我真棒!”。
![]()
就是這三個字,瞬間沖上熱搜,短短一小時收獲了上萬點贊。
評論區里一片沸騰:“這三個字太提氣了!配得上所有掌聲。”
“從東京到現在,她從來沒讓我們失望過。”
“看著她從14歲的小孩長成能自己喝彩的姑娘,真好。”
![]()
更可愛的是,全紅嬋還在評論區曬出一張自己拍的賽場照片,俏皮地補充“拍的不好,請見諒”,前一秒自信爆棚,后一秒謙虛可愛的反差萌,讓網友直呼“太真實了”。
這三個字背后,藏著太多不為人知的委屈。
就在復出前,全紅嬋因為一張大學開學典禮的合影被推上風口浪尖。
![]()
照片里的她比以前圓潤了些,立刻有人翻出她東京奧運會時的照片對比,甚至“估算”出“胖了幾十斤”的結論。
這些聲音像針一樣扎人,可全紅嬋從沒回應過,只是默默把更多時間泡在訓練房。
“那些嘲諷她身材的人,根本不懂跳水運動員的苦。”前跳水世界冠軍吳敏霞忍不住發聲。
![]()
確實,對跳水運動員而言,每一公斤體重的增長都可能影響動作精度,全紅嬋要在青春期發育和保持競技狀態之間找到平衡,本身就是一場硬仗。
官媒那句“全紅嬋需要的是時間,而不是指指點點”的銳評,正是戳破了這些無端指責的本質。
如今,“我真棒”這三個字,成了最有力的回擊。
![]()
它是對183天康復訓練的自我肯定,是對所有質疑聲的無聲回應,更是一個年輕運動員最純粹的自信流露。
有網友說得好:“我們看慣了運動員說‘感謝團隊’‘感謝國家’,卻忘了他們也可以為自己喝彩。全紅嬋的坦蕩,比金牌更動人。”
![]()
而賽場上的全紅嬋,早就用實力證明了一切。
當她和王偉瑩完成最后一跳時,現場觀眾不約而同站起來鼓掌,掌聲持續了整整一分多鐘。
全紅嬋的故事,從來不止于金牌。
![]()
從14歲東京奧運會上跳出三個滿分橫空出世,到17歲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奧運三金王,再到如今傷愈復出即奪冠,這個來自湛江農村的姑娘,用一次次突破刷新著人們對“天才”的認知。
但比起冠軍頭銜,更動人的是她的真實。
她會在賽后滿場撿觀眾扔的玩偶,會對著鏡頭靦腆地笑,會在社交媒體上直白地夸自己“真棒”。
![]()
她從不是完美的“冠軍符號”,而是有血有肉的少女。
會因為傷病難過,會為體重發愁,會為學業努力。
官媒曾評價:“全紅嬋的價值從來不止在于金牌。”
![]()
確實,當我們把目光從她的身材上移開,看到的是一個18歲少年對抗傷病和生理發育的頑強,是在巔峰期選擇沉淀學習的清醒,是在壓力下依然保持初心的純粹。
這些品質,遠比一塊金牌更有感染力。
![]()
結語:
在這個人人追求完美的時代,全紅嬋的“不完美”反而更顯珍貴。
她讓我們明白,體育精神從來不是永保巔峰的神話,而是在挑戰中堅守的底色。
人生也從來不是只有一條賽道,敢拼、敢闖、敢為自己喝彩的人,永遠值得掌聲。
![]()
就像網友說的:“我們不需要一個永遠‘纖細’的全紅嬋,我們需要的,是這個永遠倔強、永遠熱愛的全紅嬋。”
信息來源: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