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源:企業公告
本報記者 張蓓 見習記者 黃指南 深圳報道
前三季度財報,中鐵建這份看似穩固的前三季度成績單,實則已將增長動能衰減的隱憂擺上臺面。
11月3日,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601186.SH)(下稱中鐵建)召開第三季度業績說明會,董事長戴和根攜管理層對投資者存在的問題進行答疑。
今年1—9月,中鐵建實現營收7284.03億元、歸母凈利148.11億元、扣非凈利138.69億元,三項數據分別按年減少3.92%、5.63%及6.14%。
面對投資者關于營利雙降的疑問,中鐵建總會計師朱宏標如是說道:“營利雙端的下滑,主要受建筑行業和市場影響,前三季度全國完成公路交通固定資產、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呈下降趨勢。”
從前三季度業績來看,中鐵建今年依舊能夠完成萬億營收規模,基本盤仍舊穩健。但整體業績面臨階段性壓力,國內業務壓力未能被海外高增長完全抵消。
盈利拐點已現,債務風險依舊
行業承壓帶來的階段性陣痛,仍在中鐵建財報中延續。
中鐵建前三季度財報,拋出了一組充滿張力的數據,營收連續兩個季度收窄降幅,第三季度甚至實現1.15%的同比增長。其歸母凈利潤在營收下滑3.92%的背景下,同比降幅收窄至5.63%,其中三季度單季凈利同比反增8.34%。
盈利修復的曙光似乎已現,但應收賬款不到兩年翻倍的體量,正將這家基建巨頭拖入賬款風險的深水區。
作為脫胎于1948年鐵道兵部隊、2007年改制成立的央企,中鐵建如今已是全球工程建設領域的頭部玩家。
2024年其總資產1.86萬億元,連續19年上榜《財富》世界500強并位列第43位,業務覆蓋工程承包、地產開發至綠色環保的全產業鏈。
2024年,戴和根履新董事長后的戰略重塑,已暗示這家巨頭必須告別規模依賴。“摒棄規模速度情結”“暫停長周期重資產低效項目”,這些收縮性策略的深層邏輯,正是對行業縮量期盈利困局的針對性破解。
2024財年,戰略調整顯露出結構性改善的跡象。該財年,凈利潤同比增長8.6%,資產負債率微降1.2個百分點至79.1%,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改善52%。
而支撐這些數據的,是超過200億元低效投資的回收、6家非核心子公司的注銷。這些資產清理動作緩釋了局部風險,卻未能抵御傳統基建行業的系統性壓力,行業的階段性壓力進一步延續到了今年。
![]()
圖源:企業業績發布會
今年前三季度,中鐵建業績數據呈現出“表層修復、深層承壓”的特征。從季度數據看,營收增速從一季度的同比下滑6.6%收窄至第三季度增長1.15%,2392.04億元的季度營收環比微增2.91%,復蘇軌跡清晰。
值得注意的是,凈利潤的改善并非完全來源于主營業務內生動力提升,而更多得益于所得稅費用與少數股東損益的大幅減少。
第三季度,中鐵建所得稅同比減少4.55億元,少數股東損益同比減少6.53億元,成為利潤增長的主要支撐項。
同時,費用壓降仍為其提升盈利質量的重要手段。前三季度,銷售、管理、研發費用率悉數下降。
真正的風險敞口藏在應收與應付賬款的雙高曲線中,中鐵建的賬款結構進一步暴露其增長方式所累積的隱性風險。
截至9月末,其帶息債務同比增加1611億元至6697億元,利息支出大幅上升,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體利潤表現。
數據還顯示,期內中鐵建的應收賬款由年初的2047.59億元增加至2461.64億元,增加414.05億元,增幅超過20.2%。而在2023財年,其應收賬款規模僅為1558億元,不到兩年翻了約1.58倍。
與應收賬款相對的是,應付賬款規模的攀高。前三季度,中鐵建應付賬款則達到5339.6億元,同比增加超11%。應付、應收賬款兩項合計規模已逼近8000億元,占據資產負債表重要位置,背后的流動性隱憂不容忽視。
券商地產分析師在接受《華夏時報》采訪時指出:“當前建筑央企普遍存在賬款高企問題,中國建筑、中國中鐵、中國鐵建等巨頭的應收、應付賬款均已突破千億元。”
他進一步表示,盡管這一現象源于行業商業模式和市場結構,但其對企業利潤質量、現金流表現及產業鏈穩定性造成的潛在影響,值得高度警惕。
對于應收款激增的原因,中鐵建董秘靖菁在業績說明會上給出兩點解釋:“一方面是部分項目辦理工程結算時間滯后,與業主單位撥款存在時間差;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化債成效還待顯現,影響了公司工程款回款進度。”
面對行業縮量周期與財務約束并存的局面,中鐵建的挑戰在于如何在“控風險”與“保增長”之間尋求平衡。這一過程注定不會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復雜而持久的博弈過程。
增長換擋期里的增量與變量
在中國建筑行業經歷周期性調整的背景下,頭部央企正面臨轉型的深刻陣痛。今年前三季度,八大建筑央企中,五家營業收入下滑,七家凈利潤縮水,其中個別企業降幅超四成。
市場的放緩直接影響了這些基建巨頭的經營狀況,尤其是房地產和基建項目的需求萎縮,導致大規模企業體量難以帶來持續增長。應收賬款的高企,也讓這些企業面臨資金回籠壓力,進一步加劇了轉型期的困難。
近年來,部分建筑央企紛紛加大對海外市場的布局,力圖通過全球化拓展尋求新的增長點。
然而,盡管海外業務有所突破,中鐵建的財報依然顯示,國內市場的業務壓力尚未得到有效消解。
2025年前三季度,中鐵建新簽合同總額達到1.51萬億元,僅年度計劃的49%,同比增長3.08%。
其中,境內業務新簽合同額1.31萬億元,占比86.51%,但同比下降3.96%。相較之下,境外業務則表現出色,新簽合同額2048.2億元,同比激增94.52%,占總額的13.49%。
海外業績的變化,反映了中鐵建在“走出去”戰略上的積極布局,但境外業務的高增長并未能完全抵消境內市場下行的壓力。
盡管境外訂單的擴展為其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業績支撐,但整體未完合同額依然呈現境內業務占主導地位的態勢,境內業務的未完合同額為6.5萬億元,占比高達80.34%。
從具體業務板塊來看,中鐵建在轉型中的步伐雖然明顯,但各領域的表現分化較大。核心工程承包業務新簽合同額達1.1萬億元,占據總合同的七成以上,新簽合同額依然龐大,但同比微降0.39%。顯示出市場需求趨于飽和,傳統基建業務的增長潛力受限。
在綠色環保與物資物流板塊,中鐵建表現較為亮眼,分別實現了15.44%和28.7%的同比增長,其多元化戰略在一定程度上見到了成效。
此外,新興產業板塊表現增長迅速,新簽合同額同比增長66.78%,在新興業務領域的拓展成效顯著。中鐵建在公告中坦言,該業務總體規模較小,出現波動屬于正常現象。
房地產開發業務仍面臨較大壓力,業務中心聚焦消化存量庫存。中鐵建的簽約銷售合同額為542.71億元,同比下降11.53%,第三季度簽約銷售合同額174.88億元,占總簽合同的32.2%,季度表現穩定。
從土地儲備上看,中鐵建貫徹“精簡投資”策略,采取審慎的拿地動作。前三季度僅新增土地儲備15.7萬平方米,第三季度僅新增4.74萬平方米,投拓力度較小。
期內,其竣工面積達465.47萬平方米,遠高于新開工面積的249.61萬平方米,兩項數據的剪刀差不難看出,當下消化存量庫存是中鐵建地產業務的重點工作。
在全球化戰略的推動下,中鐵建的境外業務已成為業績增長的重要來源。前三季度,其境外新簽合同額2048.2億元,占總合同額的13.49%,同比大幅增長94.52%。這些項目主要集中在非洲、拉美和中東等地區,重點包括中吉烏鐵路、沙特國王大學、坦贊鐵路激活項目等。
關于海外業務的高增長,中鐵建董事長戴和根表示:“公司高度重視海外業務發展,今年以來先后召開境外經營工作、海外市場建設等各項專題會議,落實‘海外優先’戰略,加強核心支柱市場建設。”
對中鐵建而言,三季報的真正價值不在于確認短期業績波動,而在于揭示行業變局下的轉型命題。
當規模崇拜的時代落幕,如何在收縮的市場中重構盈利邏輯,將比守住萬億盤口更為關鍵。
責任編輯:張蓓 主編:張豫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