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李巖松 郭辰昊
2日上午10時,成都的天空裹著一層陰天的柔和,正是適合賴床的好天氣。鐘灝松一邊擰開“和平小屋”的門鎖,一邊笑著念叨:“昨晚總算睡了個安穩覺,真想再多賴會兒床。”
最近,他要獨自守著這間小屋一陣子了。1日下午,馬庫斯已啟程返回法國馬賽,士杰也踏上了去往泰國普吉島的路,兩人需處理個人事務,待短暫休整后,三人將再度匯合,開啟全國公益巡展。
從2024年4月在社交平臺發布第一條視頻,到2025年8月在巴黎完成618張歷史照片的捐贈,再到今年11月1日“和平小屋”在成都落地,一年多的時間里,這三個來自不同國家、原本生活毫無交集的年輕人,被一疊塵封80余年的歷史照片緊緊“綁”在一起。
他們的人生軌跡被徹底改寫,在質疑與支持、犧牲與堅守中,交出了一份跨越國界的青春答卷。
![]()
和平小屋落地成都,他們終于有了“家”
11月1日,成都成華區天祥濱河路8號,一塊金色門牌在細雨中泛著微光。上午10時不到,“和平小屋”門口已聚了不少人,大家圍著門口的大屏幕,認真看著與馬庫斯捐贈照片相關的新聞片段。
推門走進小屋,不足50平米的空間被打理得緊湊又溫馨。玻璃展柜與木質展柜錯落擺放,入口處的墻上,貼滿了從今年2月以來的代表性照片,有三人在北京初見的拘謹合影,也有巴黎捐贈時的莊重瞬間。
“這張是我們在法國巴黎,向中國駐法大使館捐贈照片時拍的。”門口處,馬庫斯用一口流利的中文給粉絲講解照片背后的故事。誰能想到,一年多前他的中文還很生疏,如今說起話來流暢又自然,他笑著分享秘訣:“沒別的,就說!說!說!”
一旁的松松忙著給參觀者沖咖啡,小屋里新買了一臺咖啡機,他們原本想在展覽之余賺點微薄收入,補貼項目開支,可松松看著陸續趕來的人,臨時決定:“今天沒準備收款二維碼,第一天就免費請大家喝吧!”
另一間小屋里,士杰正舉著手機直播,鏡頭掃過展柜里的老照片、墻上的合影,將小屋開放首日的熱鬧場景實時傳遞出去。當天上午,直播間在線人數最高時突破3000人,評論區里滿是粉絲的熱情留言:“求地址!下次去成都一定打卡”“終于有固定的地方能看這些照片了”。
直播中,有位新疆粉絲留言:“沒法當面來捧場,送盆綠植表心意!” 士杰起初以為,這只是粉絲隨口說的“虛擬祝福”,沒承想半小時后,快遞員竟拖著一棵一人高的綠植站在門口,笑著解釋:“這是新疆的朋友特意打電話訂的,讓我務必送到。”
接下來的半天里,全國各地的祝福陸續“飛”到小屋:粉絲寄來書法,網友訂購的花籃,還有成都的朋友帶來了保溫杯和中藥袋送給他們。
![]()
看著滿屋子的暖意,馬庫斯、士杰和松松都有些恍惚,這樣平靜又溫暖的日常,他們已經很久沒體驗過了。
400多天的跨國奔波、反復對接,如今終于在成都有了一個安穩的落腳點。那天,三人臉上的輕松與幸福,和半年前被質疑時的焦慮、迷茫截然不同。
“小屋落地,也意味著我和馬庫斯在中國終于有‘家’了。” 士杰在直播間里難掩激動,一邊給觀眾講解老照片,一邊學著說成都方言;馬庫斯則舉著手機拍當地小吃,對著鏡頭推薦“這個面超好吃”。
若不了解背后的故事,很難將這兩個笑容燦爛的外國小伙,與沉重的抗戰歷史聯系在一起。
走出“舒適圈”,三人完成蛻變
這場與歷史相關的公益行動,徹底改寫了馬庫斯、士杰與鐘灝松的人生,也讓他們完成了一場遠超同齡人的成長蛻變。
“其實我和馬庫斯原本都是內向的人,以前我就喜歡一個人待著,這也是我后來去普吉島村莊生活的原因。” 士杰坦言,這次捐贈行動,他的變化最大。
今年2月初次見面時,士杰的話很少,盡管中文流利,但面對提問總是點到為止,表情也透著一絲嚴肅。如今再見到他,無論是直播時與粉絲互動,還是給參觀者講解歷史,都顯得從容又開朗。
在中國生活的 8 年,早已讓士杰把這里當成了“第二故鄉”:他在這里讀大學、找工作,曾在大使館任職,后來還入職了一家科技公司做AI開發,拿著穩定的高薪,“那時候從不用操心經濟問題,生活過得很舒服”。
但當得知馬庫斯要捐贈外祖父留下的歷史照片時,他沒有絲毫猶豫就加入了:“中國給了我太多機會,能為這段歷史做些事,就像‘報恩’一樣,是我必須做的。”
今年3月,網絡上突然涌現出“照片造假”的質疑,各種負面評論撲面而來,讓士杰備受打擊。
為了避開喧囂,也為了節省開支,他搬到了泰國普吉島的一個小村莊獨自生活。那段時間,網站還頻繁遭遇跨國網絡攻擊,“每天有幾百個來自不同國家的IP嘗試攻擊服務器”,士杰只能靠自己的技術一點點加固防御。
直到巴黎捐贈成功后,質疑聲才漸漸平息,網站的攻擊也少了很多。如今的他,不僅能坦然面對爭議,更學會了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傳播歷史 —— 開發 AI 小程序、做直播講解,成了團隊里的“技術擔當”。
對馬庫斯而言,蛻變的起點,是外祖父羅杰·勞倫斯留下的618張照片,那不僅是家族記憶,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
在此之前,馬庫斯在法國馬賽當英語教師,有穩定的課程和收入,生活規律又安穩。可自從決定將照片捐贈給中國、向西方傳播這段歷史后,他不得不推掉大量課程,“沒有公司能接受‘下個月要去中國兩周’的工作節奏,很多長期合同都黃了。” 后來,他只能靠偶爾接短期教學活維持生計,項目的所有開支,也全靠自己的積蓄支撐。
![]()
在法國,很多人不理解他,“為什么要為別的國家的歷史奔波?” 馬賽的鄰居曾問他 “是不是想出名”,甚至有朋友覺得他“太固執”。
但馬庫斯從沒有動搖:“99% 的西方人都不知道日軍侵華的歷史,我必須把真相說出來。” 他忙著在法國籌備歷史協會,對接講座場地,聯系當地華人社群,哪怕過程煩瑣,也從未停下腳步。
中國民眾的支持,成了他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馬庫斯說,如今照片順利捐贈、和平小屋落地,也算完成了外祖父的遺愿,“媽媽為我驕傲,整個家族都覺得這件事做得值”。而他的目標更遠,“我想做中西方歷史文化的橋梁,讓更多西方人了解中國曾經歷的苦難,也看見中國對和平的堅守。”
作為團隊的“對外聯絡員”,松松的蛻變,是從小資生活到全心公益的徹底轉身。
兩年前,他還是一家跨境旅行社的老板,生意做得紅火,每天只需工作五六個小時,剩下的時間要么滿世界旅游,要么約朋友喝茶聊天,“收入超普通水平,日子過得很滋潤”。
自從三人團隊成行,他就徹底放下了自己的生意,所有精力都撲在了公益項目上。
起初,他把自己的積蓄全投了進去,可辦展、機票、住宿的開支不斷增長,很快就入不敷出。無奈之下,他賣掉了自己的車,可這點錢依舊杯水車薪。
讓松松沒想到的是,父母得知后,不僅沒有反對,反而主動提出“賣房支持”。“爸媽說‘既然做了,就一定要長久做下去,別半途而廢’。”今年,父母把家里一套閑置的房產賣掉,支持他們做這項事業。
拒絕“英雄”標簽,更在意友誼與責任
為了讓項目長久走下去,松松一直在琢磨“資金與公益的平衡”,他們拒絕了所有無關的商業代言,哪怕有人開出高價邀請他們推廣食品、日用品,也一口回絕,“不能讓抗日先烈和馬庫斯家族的犧牲,變成賺錢的工具”。
他們也在積極尋找可持續的方式:設計文創產品、對接法國企業推動中法文化交流、依靠和平小屋的咖啡和展覽盈利等等。
為何這份責任必須由自己來完成?鐘灝松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鐘灝松的爺爺是抗戰老兵,這讓他從小就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隨著時間推移,很多年輕人漸漸淡忘了這段歷史,西方和日本民眾更是被嚴重扭曲了認知。
他覺得“不能讓先輩的犧牲白費”,這份家族層面的情感,成了他最初的動力。接觸馬庫斯后,他了解到這個家族的故事,作為朋友,他覺得有責任讓真相被看見。
尤其是經歷3月,被自媒體抹黑事件后,他更堅定了長久做下去的想法。
曾經的他會因為流量波動而焦慮,現在的他更看重長遠影響,“人的思想很難一時改變,我們要做的是日積月累,讓更多人了解歷史真相,減少對中國的偏見。”
![]()
三人的友誼也在并肩作戰中愈發堅固。從最初視頻溝通時的些許生疏,到北京首次碰面后的默契配合,再到日本辦展、成都落地和平小屋后的彼此牽掛,他們早已成為“誰也離不開誰”的戰友。
“我們很少有分歧,比如在展覽內容呈現上,馬庫斯想直接還原真相,士杰會考慮文化差異,我來協調平衡。” 松松說,每次分開后都會視頻聯系,“馬庫斯中文越來越好,士杰每次來都有新想法,每次重聚都有驚喜。”
評論區里,許多網友稱他們為英雄,但他們三人都會明確拒絕“英雄”的標簽,在他們心中,英雄是照片里的遇難者、中國的烈士,也是馬庫斯的外祖父、鐘灝松的爺爺。
這三個90后,用兩年多的堅守,完成了一場從個人生活到使命擔當的蛻變。他們曾有各自的舒適軌跡,卻因一段不該被遺忘的歷史聚在一起,在犧牲、質疑與奔波中,釀成了超越年齡的堅定與清醒。
未來,這場歷史傳遞沒有終點
11月1日下午,成都機場的安檢口,成了三人暫時告別的地方。松松掏出手機,舉在胸前,馬庫斯和士杰趕緊湊過來,三人的肩膀緊緊挨著,笑容定格在鏡頭里。
“等你們回來,咱們就商量全國巡展的細節!” 松松對著兩人的背影喊,馬庫斯和士杰回頭揮手,默契地比了個“加油”的手勢。
![]()
盡管資金緊張、行程繁重,但三人對未來的規劃卻異常清晰:短期聚焦國內公益巡展與文創開發,長期則要靠技術創新推進全球歷史傳播,這場與歷史相關的“傳遞”,從來沒有終點。
士杰的計劃里,還藏著對“技術傳播”的期待。今年8月,他在山東數文集團參觀時,被“與孔子AI對話”的互動裝置深深打動:“原來歷史可以這么生動!” 他打算回到普吉島后,全力開發一款小程序,能與馬庫斯外祖父“勞倫斯”的AI對話,聽“他”講述拍攝照片時的經歷。“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讓歷史‘活’起來。”
馬庫斯的歸程,帶著對家人的牽掛與對項目的新想法。這次回馬賽,他想多陪母親幾天,自從投身公益,他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少得可憐。
“和平小屋落地了,總算能短暫歇口氣,好好陪媽媽吃幾頓飯。” 但他也沒閑著,已經開始琢磨文創產品的設計,他還有個心愿:“下次帶媽媽來中國,讓她看看這間讓她驕傲的小屋,看看支持我們的中國朋友。”
而鐘灝松則成了“和平小屋”的守家人。除了日常開放、接待參觀者,他還給自己列了一串任務清單:先對接幾家文創企業,探討合作開發周邊;再聯系北京、上海、山東等地的展館,推進年底首場全國巡展的落地;偶爾還要整理粉絲寄來的禮物,安徽粉絲送的那幅“奇形怪狀”的簡筆畫,已經被他裝裱好,擺在了展架最顯眼的位置,旁邊放著新疆粉絲的綠植、東北朋友的手工藝品,滿滿一架子都是跨越山海的暖意。
2日上午,成都的雨還沒停,和平小屋的玻璃門上,映著松松忙碌的身影。他一邊整理展柜里的老照片,一邊念叨著那幅“奇形怪狀”簡筆畫:“畫得挺好,下次別畫啦!” 話音剛落,自己先笑了起來,這是他最近難得的輕松時刻。
從618張老照片被“喚醒”,到和平小屋在成都亮起燈光,再到未來即將開啟的全國巡展,馬庫斯、士杰與鐘灝松的青春故事,始終與“歷史”“責任”“友誼”緊緊相連。
這三個90后用行動證明,真正的青春,從不是安逸的揮霍,而是明知難行仍選擇出發的勇氣。那些不該被遺忘的歷史,需要這樣一群人,一直傳遞下去,這份跨越國界的青春答卷,還在繼續書寫。
記者手記:
從質疑到并肩,300多天,我們見證這場青春與歷史的跨國之約
作為全程跟進報道的記者,從2024年12月敲下首篇報道,到2025年11月在成都和平小屋幫忙收攤,這300多個日夜,我們見證的不僅是一場跨國捐贈,更是三段青春的蛻變與一段跨越國界的友誼。
初次接觸這個故事時,我們不乏疑慮。彼時,士杰是深耕AI領域的高端程序員,鐘灝松的旅游公司客源爆滿、生活滋潤,馬庫斯在法國馬賽當一名英語老師。
“會不會是為了流量?”這樣的疑問,曾在很多人腦海中反復出現。
但事件的發展,超出了所有預設。我們親眼見證了這場“起高樓、樓塌了、再翻身” 的跌宕:2月,我們的獨家報道全網流量過億,幾十家媒體蜂擁而至,讓他們站上流量巔峰;沒有喘息機會,3月,自媒體的質疑席卷而來,眾多媒體撤稿,他們也陷入自證泥潭,而我們選擇保留報道、持續跟進,從采訪對象慢慢變成了他們信任的朋友。
![]()
最動人的,是他們未曾退縮的堅守。鐘灝松賣掉愛車與父母的一處房產,從瀟灑老板變成四處籌錢的“責任人”;士杰辭掉穩定收入的工作,轉而接一些AI零工維持生活;馬庫斯也推掉了原本的課程,徹底改寫了原本的人生軌跡。自費辦展、跨國奔波,這份犧牲與擔當,遠超同齡人的沉穩。
和平小屋開放時,我們早已沒有了記者與采訪對象的界限。我們在現場成為志愿者,幫助他們出攤收攤、給參觀者講解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看著一些孩子好奇地追問歷史,心中的自豪感與他們也別無二致。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這場看似宏大的國際事件,終究要落腳于每個中國人的個體記憶。
從北京的拘謹初見,到東京辦展時的并肩應對,再到和平小屋的默契相守,他們從陌生人變成了“兄弟仨”,我們也從記錄者變成了參與者。
這一年多的跟進,也讓我們深刻明白,歷史從未遠去,而跨越國界的正義與堅守,總能打動人心。
這場青春與歷史的雙向奔赴,我們有幸見證,更愿繼續記錄。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