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荷蘭南部那個寧靜的小城,本該是科技界最閃亮的地方——因為ASML就在那里。
這個被稱作“光刻機之王”的公司,一臺機器能影響全球芯片格局。
可就在今年,荷蘭政府砸下200億挽留它,卻依舊擋不住它往外走的腳步。
錢都花了,人卻還要走?
ASML究竟在想什么?
![]()
一家公司扛半個國家,ASML什么來頭?
說起ASML,可能普通人沒什么概念。
但在半導體圈子里,它是神一樣的存在——全世界唯一能量產極紫外光刻機的公司。
這臺設備是什么?
它是做高端芯片的“雕刻刀”,如果沒有它,先進制程芯片就做不出來。
你現在用的手機、電腦、汽車里的芯片,很大概率都繞不開ASML。
它的客戶遍布全球,從臺積電到三星、英特爾,個個都是巨頭。
![]()
而它的設備售價動輒上億歐元,一年訂單三四百億不稀奇。
總部在荷蘭費爾德霍芬,這原本是個不太起眼的小城鎮,因為ASML的存在,變成歐洲芯片產業鏈的“心臟”。
幾十年來,當地政府幾乎是圍著它轉:修公路、擴電網、建大學、放寬簽證。
可以說,ASML一咳嗽,荷蘭政府就得趕緊拿藥來。
![]()
出走從一紙政策開始,荷蘭自己砸了鍋
那為什么ASML還要搬?
要從一紙稅改說起。
2023年底,荷蘭議會推出政策,逐步取消針對外籍高薪人才的“30%免稅福利”。
這政策本來是吸引國際人才的關鍵工具,一刀砍掉,ASML內部直接炸鍋。
ASML的員工構成里,近四成是外籍人士,很多來自德國、法國、印度和中國,尤其集中在高端研發崗位。
一沒政策優惠,二租房難、簽證慢,結果2024年上半年,120多個核心技術人員就跳槽了。
![]()
有人去了法國,有人去了美國,有人干脆轉行。
人才一流失,企業壓力就來了。
ASML不是一般公司,技術高度依賴人腦。
高端光刻設備研發周期長、投入大,經驗傳承極其關鍵,一旦斷代,損失難以估量。
企業高層立馬發出信號:荷蘭如果繼續“收緊螺絲”,那就只能在其他國家找出路。
法國、德國政府聽到這個風聲,立刻跑來端盤子送橄欖枝。
![]()
200億砸下去,“貝多芬計劃”只響了一下子
眼看局勢不妙,荷蘭政府在2024年3月祭出殺手锏“貝多芬行動計劃”。
這個計劃含金量十足,政府直接拿出25億歐元(約合200億人民幣),用于基礎設施升級:擴高速、修輕軌、增變電站,大學擴招芯片專業,簽證流程提速,還有一點稅收上的補貼回旋余地。
政治層面上,首相馬克·呂特親自牽頭成立特別小組,對接ASML董事會,每月匯報一次。
可以說,荷蘭政府動用了幾乎所有手段,希望留住這顆“芯片皇冠上的明珠”。
![]()
可現實呢?
資金撥下去了,但地方執行卻一地雞毛。
地方議會為了錢怎么分,扯皮兩個月不出結果,基礎設施動工緩慢,有的計劃到2025年才剛破土,電網擴容遲遲沒影,房價反而因為“政府投資預期”而漲了一波。
ASML內部一位高管在會議上明確表態:“我們需要的是落地的東西,不是新聞稿。”
![]()
法國遞刀,德國搭臺,ASML真的“動身了”
就在荷蘭官僚系統還在爭預算、批工程的時候,法國已經在東部阿爾薩斯劃出了10萬平方米工業用地,稅收減免寫進協議,入駐就能拿補貼。
不止如此,這塊地旁邊還有材料供應商、半導體學校和成熟的產業鏈。
ASML只需要“拎包入住”,連人才都不用自己從零招。
2025年5月,ASML宣布將在法國設立先進光刻研發中心,首批幾百名工程師直接搬過去,其中大部分是核心研發骨干。
與此同時,德國也沒閑著。
![]()
慕尼黑周邊原本就是汽車芯片和工業半導體的集聚地,德國政府更是“按圖索驥”,提供低價工業用地和能源配套。
ASML在德國的廠區也加快建設,預計兩年內可投產。
要注意,這可不只是“海外設點”,而是實打實地轉移研發、擴大生產規模。
到2025年11月,已有1200名員工從荷蘭遷往德國和法國,其中大多數是掌握關鍵技術的技術骨干。
![]()
不只是“錢的問題”,而是“生態”的博弈
有人可能會問:那ASML就為了省點稅、多點電,就舍得搬走幾十年經營的大本營?
真不是這么簡單。
對高科技企業來說,最核心的不是錢,而是生態環境是否可持續。
光刻設備不是卷螺絲,它需要一整套“長期、穩定、高效”的支持系統,包括:
穩定的人才輸入(簽證、住房、教育)
可靠的能源供應(電力不能說斷就斷)
![]()
靈活的擴張空間(審批不能卡幾個月)
透明的政策預期(別今天松明天收)
荷蘭政府當然意識到問題,可它的治理模式決定了很多事只能“慢慢來”。
而法國和德國顯然更懂“工業底層邏輯”:政府和企業協同度更高,產業規劃更有整體感,招商落地更有速度。
對ASML來說,這種區別就是“適不適合長期生存”。
![]()
從一家公司,看整個歐洲“芯片戰局”
ASML的這場“遷移”不只是商業決策,更映射出歐洲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焦慮和機會。
過去歐洲被詬病缺乏“硬科技肌肉”,在芯片設備上除了ASML幾乎顆粒無收。
但現在情況不同了:
美國推動“芯片法案”,資金、市場、人才全拉走;
東亞(特別是我國大陸)加速布局半導體全鏈條,自主化日益增強;
歐洲若想在科技賽道里保住一席之地,就必須把握住ASML、恩智浦、英飛凌這樣的“科技錨點”。
所以,法國、德國拼命搶ASML,不是偶然,而是整個歐洲“芯片復興”的一部分。
而荷蘭,這個曾因ASML享受光環的國家,卻面臨“家門口的高科技也會跑”的尷尬現實。
![]()
中國的啟示:別等“危機感”來了才醒
ASML的故事,看起來是別人的事,實則是鏡子。
今天的我國正在加速建設自己的半導體設備鏈,從刻蝕、光刻、清洗、封測等環節,全方位突破“卡脖子”。
但這里面一個關鍵是:如何吸引、留住并培養頂尖人才,同時建設一個能讓企業安心做研發、放心搞擴張的系統環境。
人才稅收、居住配套、基礎設施、電力保障、產業協同——這些軟性因素,遠比一兩輪融資重要得多。
今天荷蘭的教訓是:等人才走了、設備搬了、項目落地別國了,再想回頭補救,可能已經晚了。
![]()
ASML終究沒有徹底離開荷蘭,至少總部還在。
但它已經用腳投票,告訴所有國家一個真相:光靠情懷、光靠補貼,是留不住一個全球科技巨頭的。
工業強國不是靠一家公司撐起來的,而是靠無數制度細節、政策設計、城市配套和人才環境,累積出來的系統能力。
荷蘭投入200億留不住ASML,我國要吸取到這個代價昂貴的教訓。
我們能不能在全球科技產業大洗牌中,成為那塊“企業愿意扎根”的沃土?
這個問題,值得每一個有產業雄心的地區,好好思考。
參考資料:每日經濟新聞——全球最大光刻機制造商要“出走”?這國政府出手:花近200億元挽留!公司回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