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說起木乃伊我們并不陌生,實際上在遼代其實也有類似的習俗,但這種做法的根本原因,卻是為了模擬高僧真身的保存方法,達到佛教活動“涅槃”的終極關懷!
契丹之葬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更何況還是不同民族之間,而遼代對于尸體的處理方式,其實經歷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歷史階段:即從拋之荒野到精心保護,那么為何會發生如此大的轉變?
![]()
在《北史》和《隋書》中記載了早期的契丹葬俗,完全可以將其稱為“樹葬”與“火葬”的結合體。
“但以其尸置于山樹之上,經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
《舊唐書》中也肯定了這種做法:“其俗死者不得做冢墓,以馬駕車送入大山,置之樹上,亦無服紀”。作為一個由游牧民族建立起來的政權,顯然認為讓尸體回歸大自然才是最好的歸宿,基本上是沒有所謂的“喪葬禮儀”的。
![]()
實際上,樹葬作為一種比較原始而古老的葬俗,曾經流行于古今中外的很多原始民族之中,“其風俗與奚、靺鞨頗同”,而這種樹葬的做法在契丹建國之后,就不復見于文獻記載,即便是考古發現中也沒有了樹葬的痕跡。
代之而起的是契丹人形成的一套另類的尸體保存方式,這就是先將其做成木乃伊、然后用金屬網絡覆蓋全身,其中最為典型的就要數遼太宗耶律德光。
帝羓為何
帝羓,是遼太宗耶律德光身后的綽號,為何會有這么奇怪的名字,還要從“兒皇帝”石敬瑭說起。當時石敬瑭為了取后唐而代之,不僅每年獻帛30萬匹,還割讓燕云十六州給遼國,自己也甘認耶律德光為義父,從而建立了后晉小朝廷。
![]()
但是等他的侄子石重貴上位之后,年少氣盛的他提出“稱孫不稱臣”的要求,結果惹得遼太宗大怒,以此為借口發兵汴梁,直接滅了后晉,把石重貴俘虜回了遼國,還降封為負義候,但是因為眾將水土不服,耶律德光也不得不下令班師回朝。
![]()
誰料,在撤軍途中,大同元年四月二十二日,46歲的耶律德光便病逝于河北欒城的殺胡林。當時正值初夏,為了把太宗遺體運回千里迢迢的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于是契丹人采用了一種漢人看來不可思議的方式,現場處理耶律德光的尸體。
《舊五代史·契丹傳》:“契丹人剖其尸,摘去腸胃,澆以鹽,載運而去,漢人呼為帝羓”
因為當時的臘肉叫做“羓”,于是新、舊《五代史》均獵奇的將遼太宗稱為“帝羓”,簡單說就是“皇帝牌臘肉”(木乃伊皇帝)的意思,漢人見契丹人用做臘肉的方法對待君主遺體,非常驚訝,認為是狼狽逃竄時為保存尸體的無奈之舉。
![]()
然而根據宋人惟簡的《虜廷事實》中所記載的來看,契丹本有這樣的風俗,只要是富貴之家死后的尸體都會這樣處理,漢人純屬少見多怪。而且不僅提到了先將耶律德光做成干尸木乃伊,還提到了要用金銀面具和銅絲網絡覆蓋全尸的做法。
“其富貴人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腸胃滌之,實以香藥、鹽礬,五彩縫之,又以尖葦筒刺于皮膚,瀝其膏血且盡,用金銀為面具,銅絲絡其手足。耶律德光之死,蓋用此法,時人目為帝羓,信有之也。”
![]()
如果說耶律德光的“帝羓”的處理方式,是為了尸體的應急處理,但是宋人惟簡隨后提及的契丹富貴之人也會采用的說法,足以說明此時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契丹民族為何會形成這樣獨特的喪葬風俗?
究竟涅槃
如果回溯起佛教的喪葬習俗,我們不難發現隨著禪宗祖師崇拜的興起,以及密宗宣揚的所謂“即身成佛”的信仰流行,出現了很多高僧死后肉身不壞的傳說,而這些高僧寂滅后的遺體,也開始被稱為“真容”。
![]()
實際上,如果仔細去考察就會發現,很多寺院中制作高僧不滅法身的做法與契丹人做“帝羓”的環節程序極為類似。比如,當時“漆布真身”的做法便是,先以香草等材料對尸體做防腐和干燥處理之后,再施以髹漆技術。
![]()
眾所周知,遼代終其一朝都以佛教為國教,兩百多年之間,契丹皇族和高級僧侶不惜耗費巨資,建造了數量不可勝計的佛教寺院以及佛塔,而佛教教義中這種象征了佛教最高境界“涅槃”的不滅法身,也自然成為契丹人模仿并追隨的潮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