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5日,江西九江武寧縣萬福廣場公園的灌木叢中,3個刺眼的尿桶被網友拍下并引爆網絡。
視頻顯示,尿桶緊鄰停車場和服務驛站,一旁聚集著大量下棋打牌的老人。
更諷刺的是,距離此地不到100米,就有一座正常開放的公共廁所。
爆料網友描述,此類現象已持續至少一年。
最多時一分鐘能看到五六個老人隨地小便,地上全是尿漬,他們甚至毫不避諱路過女性。
盡管公園方今年已三次搬走尿桶,但老人總在幾天后重新擺放,形成一場“你撤我擺”的拉鋸戰。
事件曝光后,尿桶雖被移除,但地面殘留的黃色污漬仍清晰可見,部分尿液滲入土壤流向小路。公園主管部門坦言:“異味徹底清除需時日,尿液已深入土壤。”
這場鬧劇的荒誕性在于:公共廁所近在咫尺,卻敗給了幾個尿桶的便利。
而管理方的回應更顯無力,已加強勸導”,但面對已成習慣的群體行為,軟性勸導顯然蒼白。
![]()
多數網友怒斥行為“丟臉丟全國”,強調公共空間需共同維護。“
百米距離走幾步就到,連這點自律都沒有?”
更有人翻出《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指出隨地便溺可處警告或罰款,如北京最高罰200元,批評執法者因尊老而手軟。
這種觀點認為,對陋習的縱容會助長破窗效應。
今天容忍尿桶,明天可能迎來更嚴重的環境破壞。
公園服務驛站就在現場,卻未設醒目公廁指示牌。
老人打牌至深夜,公廁可能關閉或難以尋找。
有網友類比其他案例:浙江桐廬一公園因公廁標識不清、位置隱蔽,導致隨地便溺頻發,直到增設指引牌才緩解。
這類聲音認為,若公共服務足夠人性化,尿桶本無存在必要。
![]()
尿桶事件并非孤例。從巴黎塞納河畔的露天小便池爭議,到深圳蓮花山公園的半露天廁所設計,全球城市均面臨公共需求與文明體面的平衡難題。
然而,九江事件的特殊性在于暴露了公共服務最后一公里的潰敗,不是沒有設施,而是設施與需求錯位。
管理方三次搬走尿桶,卻未解決核心問題。
老人為何寧可擺尿桶也不愿多走百米?
對比天津的成功案例,當地通過在隨地便溺高發區增設監控、明確罰款并強化公廁指引,迅速遏制亂象。
可見,僅靠勸導而無剛性約束,如同只清創不縫合,傷口必然反復潰爛。
但真正的尊重應引導文明而非包庇縱容。
正如評論所言:“家養的小貓小狗都知定點方便,何況受過教育的老人?”
當老成為破壞規則的借口,不僅損害公共利益,更矮化了老年群體應有的尊嚴。
說白了,這些人上了年紀,對于當地的一些工作人員來講只能用一些勸導,真的拿他們沒有任何的辦法,我看到有網友出主意可以進行罰款,問題在于這些人,他們即便受到警告,或者說罰款也是不會繳納的。
一些人上了年紀,有的時候面對一些處罰或者說根本起不到任何的作用,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