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1月3日阿富汗6.3級地震突襲,震中附近24人遇難、630多人受傷,災民裹著薄衣在露天挨凍,急需救援物資。
而各方援助的態度高下立見:美國僅發過一句慰問,再無實質行動;
印度送來的15噸物資里竟有8斤茶;
中國則早早就表態援手意愿,要知道8月地震時還捐了5000萬急需的帳篷、毛毯。
![]()
中國快速響應與精準對接
為了確保援助物資能夠盡快送達災民手中,中國政府在表態后立即啟動了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機制,為了與阿富汗臨時政府保持密切溝通,詳細了解當地的災情現狀與物資需求清單,另一方面協調國內相關企業加急生產急需的救援物資。
經過兩天的緊張籌備,11 月 5 日凌晨,搭載著首批中國援助物資的貨運航班從烏魯木齊國際機場起飛,于當日上午抵達喀布爾國際機場。
這批物資總重量達 20 噸,包含 3000 頂保暖帳篷、1.5 萬條加厚毛毯、5000 件羽絨服以及足量的外傷藥品、消毒用品和便攜式醫療急救包,每一件物資都經過嚴格的質量檢測,確保符合阿富汗冬季的使用需求。
![]()
在物資交付現場,中國駐阿富汗大使與阿富汗臨時政府災害管理部長共同清點物資,阿富汗臨時政府災害管理部長表示,“中國的援助總是來得如此及時,這些帳篷和毛毯能夠讓上千個受災家庭在寒冷的夜晚有一個溫暖的住所,藥品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救治傷者,中國的幫助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
不僅如此,中國還應阿富汗臨時政府的請求,派遣了一支由 12 人組成的應急醫療小分隊,隨物資一同前往地震災區。
這支小分隊成員均來自中國國內知名醫院的急診科與骨科,具備豐富的災害現場醫療救援經驗,他們將在災區搭建臨時醫療點,為災民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尤其是針對老人與兒童的健康檢查與外傷治療。
![]()
國際部分行動與更多期待
除了中、美、印三國之外,其他國家及國際組織也陸續對阿富汗地震作出回應。
巴基斯坦政府在地震發生后,立即開放了與阿富汗邊境的多個口岸,允許巴基斯坦民間救援組織將物資運往阿富汗受災地區,同時派遣了一支由 50 人組成的救援隊伍,攜帶救援設備前往震中參與搜救工作。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則宣布,將從其駐阿富汗倉庫中調撥 500 噸糧食,分批次運往受災地區,以解決災民的短期糧食短缺問題,但由于阿富汗部分地區交通不便,這些糧食的運輸預計需要 5 至 7 天才能全部到位。
![]()
然而,與災民的實際需求相比,當前國際社會的援助規模仍存在較大缺口。
根據阿富汗臨時政府災害管理部的估算,此次地震至少需要 10 萬頂帳篷、30 萬條毛毯、50 萬件保暖衣物以及價值 2000 萬美元的藥品與醫療器械才能基本滿足災民的需求,而截至 11 月 6 日,各國及國際組織承諾的援助物資總量僅能滿足約 30% 的需求,且部分物資仍處于運輸途中,尚未送達災區。
阿富汗臨時政府已通過聯合國向國際社會發出呼吁,希望更多國家能夠伸出援手,提供更多實用的救援物資與資金支持,幫助阿富汗渡過此次難關。
![]()
災民艱難應對與期盼希望
在阿富汗帕克蒂亞省的震中村莊,記者看到,成片的土坯房倒塌后形成了一片廢墟,村民們正徒手在廢墟中尋找可用的物品,一些孩子穿著破舊的鞋子在寒風中奔跑,他們的臉上布滿了灰塵,眼神中充滿了不安。
65 歲的村民穆罕默德?卡里姆告訴記者,他的妻子在地震中不幸遇難,房屋也全部倒塌,現在只能和兩個孫子住在用塑料布搭建的臨時避難所里,“晚上非常冷,我們只能擠在一起取暖,沒有足夠的食物,也沒有干凈的水,我不知道這樣的日子還要持續多久”。
幸運的是,隨著中國首批援助物資的抵達,部分災民已經開始領取帳篷與毛毯。
![]()
在霍斯特省的一個臨時安置點,32 歲的村民法蒂瑪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一條厚實的毛毯,激動地說,“這條毛毯太暖和了,今晚我和孩子們終于不用再挨凍了,感謝中國政府的幫助”。
醫療小分隊搭建的臨時醫療點前也排起了長隊,醫護人員正在為受傷的村民處理傷口,為老人測量血壓,并發放常用藥品。
一位名叫阿卜杜勒的村民說,“之前我的腿被倒塌的房屋砸傷了,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療,現在中國醫生為我清理了傷口,還開了藥,感覺好多了”。
![]()
結語
阿富汗地震后的援助行動,不僅是對各國人道主義精神的一次檢驗,更體現了不同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責任與擔當。
災害無情,人間有愛,在災難面前,及時、實用的援助能夠為受災民眾帶來生的希望,而這種援助不應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慰問或形式化的物資上,更應貼合災民的實際需求,真正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
中國始終秉持 “人道主義至上” 的原則,在國際災害救援中始終保持快速響應、精準對接的態度,用實際行動詮釋了 “患難與共” 的國際情誼。
![]()
事實上,無論是此前的阿富汗地震救援,還是其他國家遭遇自然災害時的援助行動,中國都始終站在人道主義救援的前列,用務實的舉措為受災國家和民眾提供幫助。
這種援助不僅增進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友好關系,更展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希望在未來,能夠有更多國家加入到國際人道主義救援行列中,摒棄形式主義,聚焦災民需求,共同為受災地區民眾送去溫暖與希望,讓人類在面對自然災害時能夠更加團結,共同抵御風險,守護生命的尊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