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中東局勢再起波瀾。英法德美四國聯手重啟對伊全面制裁,而半年前以色列挑起的“十二日戰爭”陰影未散,伊朗正站在內外承壓的十字路口。面對雙重擠壓,伊朗沒有選擇妥協,而是以科技自主為核心,一邊升級國防硬實力,一邊拓展區域合作空間,用實際行動回應外部挑戰。
![]()
看看9月下旬,聯合國對伊朗的制裁,在暫停了近九年之后,以一種冷酷而高效的方式,重新回到了臺前。這背后,是一系列復雜的外交角力和政治博弈。時間倒回8月28日,英國、法國、德國三國,以伊朗“違反伊核協議”為由,啟動了協議中的一個關鍵條款,“快速恢復機制”。按照這個機制的設定,如果聯合國安理會在30天內未能通過反對這項決議的提案,那么制裁將自動、無條件地生效。
盡管當時,俄羅斯在國際舞臺上傾盡全力,試圖通過外交斡旋來化解危機;中國也秉持著公正立場,投下了支持票,試圖維持協議的完整性。然而,在美歐的強硬立場下,安理會最終未能達成共識。于是,9月27日,制裁準時生效,猶如一記重錘,再次敲響了伊朗經濟的警鐘。
![]()
歐盟緊隨其后,迅速落實了具體措施:凍結伊朗中央銀行及主要商業銀行的資產,全面禁止伊朗的原油和天然氣出口,切斷武器貿易和核相關技術轉讓的通道,甚至連伊朗的貨運航班,也被限制進入歐盟領空。美國則與歐洲盟友保持高度同步,再次強調制裁的核心目的是“阻止伊朗獲取核武器”。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制裁海嘯,伊朗的憤怒是顯而易見的。他們的外交部立即發表聲明,指出美歐此舉“毫無正當性且非法”。伊朗反復強調,根據2015年簽署的伊核協議,所有與核計劃相關的限制措施,本應在當年10月18日永久性終止。因此,任何試圖恢復制裁的舉動,在他們看來都是無效的,更是對國際協議精神的粗暴踐踏。
![]()
伊朗的這份憤怒,源于一份被撕毀的承諾。2015年的伊核協議,原本是多邊外交的典范。伊朗為了換取制裁解除,作出了巨大的讓步,放棄了部分核活動。然而,現實卻是,美國單方面退出了協議,如今歐洲國家又推波助瀾,促使制裁重啟。這讓伊朗倍感被背叛。
為了表達最強烈的抗議,伊朗召回了駐英、法、德三國的特命全權大使,同時,也斷然拒絕了美國那個顯得有些傲慢的提議,“交出全部濃縮鈾,換取三個月的制裁暫緩”。在伊朗看來,這無異于一種羞辱,更是對其國家主權的蔑視。
![]()
只是外部制裁的陰云未散,而內部,戰爭的傷痕依舊觸目驚心。回溯到今年6月13日,以色列對伊朗發動的那場突襲,引燃了持續12天的武裝沖突。這場戰爭,伊朗將其定義為“公然且無端”的侵略,它造成的代價是沉重的:至少1064人在這場戰火中喪生,其中包括高級軍事指揮官、頂尖核科學家,以及無數無辜的平民。更令伊朗憤慨的是,在這場沖突中,美國并未置身事外,而是直接介入,轟炸了伊朗境內的三處關鍵核設施。
面對如此挑釁,伊朗不可能坐以待斃。他們迅速展開報復,精準打擊了以色列境內的戰略目標,甚至將火力投向了美軍在卡塔爾的烏代德空軍基地,那是整個西亞地區最大的美軍軍事基地。這場血與火的洗禮,深刻地改變了伊朗的戰略思維,也讓他們更加堅定了“國防自主”的決心。因為只有自己的拳頭夠硬,才能在這充滿變數的地區立足。
![]()
如今的伊朗,其國防實力已非吳下阿蒙。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5月首次公開亮相的“卡西姆·巴西爾”新型彈道導彈。這款導彈,絕非等閑之輩。它射程達到1200公里,足夠覆蓋地區內的主要戰略目標。更關鍵的是,它采用了固體發動機和傾斜發射方式,搭載在經過改裝的民用卡車上,大大增強了隱蔽性和部署的靈活性,能夠快速進入陣地并迅速發射,讓對手防不勝防。
然而,“卡西姆·巴西爾”真正的殺手锏在于其卓越的突防能力。導彈前部的微型彈翼可以在飛行中精準修正軌跡,末端能夠進行復雜的機動變軌,甚至能瞬間加速,以應對敵方的攔截。同時,它還具備強大的電子對抗能力,能有效抵御電子干擾。
![]()
伊朗國防部長曾公開宣稱,美國的“薩德”反導系統,根本無法攔截這款導彈。此言非虛,此前也門胡塞武裝曾使用類似技術的導彈成功襲擊以色列機場,美以引以為傲的反導系統未能奏效,這無疑為“卡西姆·巴西爾”的實戰價值提供了旁證。
除了先進的導彈,伊朗還在今年密集啟用了多個地下導彈基地,秘密儲存著數千枚各型彈道導彈。這并非簡單的堆砌數量,而是形成了一種有效的戰略威懾,足以讓任何潛在的侵略者在發動襲擊前三思而后行。
在鐵血國防的鑄造之外,伊朗的科技自立,還展現出更為人性化的一面,它被延伸到了民生領域。總統馬蘇德·佩澤什基安在參觀德黑蘭國際納米技術與前沿技術展覽會時,清晰地闡述了伊朗科技發展的“雙軌”理念:先進技術不僅要能夠保衛國家安全,更要實實在在地惠及全體國民,特別是那些生活在貧困地區的人們。
![]()
這次展覽,集中展示了伊朗在多個尖端技術領域的突破,從納米材料到生物科技,再到信息技術,種類繁多。總統特別強調,伊朗的知識型企業,必須在提升創新產品質量上下功夫,一方面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為國家創造外匯收入;另一方面,更要將這些技術應用于改善民生,尤其是在醫療領域,確保貧困地區的民眾也能享受到必要的醫療服務。
這種“科技雙軌”的思路,恰恰就是一種高明的國家治理策略。它巧妙地解決了制裁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難題,通過內生創新來驅動經濟增長。同時,通過改善民生,它也有效地凝聚了國內的共識,增強了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和支持。這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國防強大保障了國家安全,為發展創造了穩定環境。而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又反過來為國防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民心支持。
![]()
面對西方世界的全面封鎖,伊朗也并非真的孤立無援。他們深諳“合縱連橫”之道,積極尋求區域合作,以打破外部的圍堵。
今年3月,中伊俄三國在伊朗的恰巴哈爾港附近舉行了“安全紐帶-2025”聯合軍演。演習科目涵蓋了打擊海上目標、聯合搜救等多個領域,這不僅是三國軍事互信的體現,更是務實合作的深化。它向世界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在復雜的中東局勢中,伊朗擁有能夠依靠的戰略伙伴。
佩澤什基安總統也多次在公開場合呼吁,要深入挖掘鄰國合作的潛力,將外部制裁的壓力轉化為推動區域合作的契機。通過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團結與協作,伊朗試圖構建一個抵御外部壓力的區域聯盟,從而有效化解孤立感,為自身發展創造更大的空間。
![]()
回望此刻的伊朗,它無疑正行走在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上。制裁的鐐銬、戰火的印記,這些都提醒著世人,這是一個在重壓下掙扎求存的國家。然而,我們更看到的是它的韌性與遠見:在國防上,他們以科技鑄就堅盾利劍,用能夠突破反導系統的導彈和固若金湯的地下基地,構筑起一道道硬威懾。在經濟上,他們依靠自主創新產品,努力拓展市場,改善民生。在外交上,他們通過區域合作,積極打破孤立,尋找盟友。
正如佩澤什基安總統所言,伊朗絕不尋求戰爭,但如果敵人膽敢犯下戰略錯誤,必將遭遇“迅猛、毀滅性且痛苦的反擊”。這番話,不僅僅是警告,更是伊朗在復雜中東棋局中,以科技自立和區域合作為底氣,所發出的時代宣言。這是一個在逆境中尋找光明,在挑戰中謀求發展的國家,它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展現了一個獨特而堅韌的生存哲學。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