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4日,我國回應特朗普政府給中國船舶加征港務費的不當行為,采取同等措施,開始對美國船舶收取了特別港務費,截至當下這一措施實施已有差不多半個月時間了。
日前,美國美森航運公司首席執行官考克斯就透露,從中方開始對美征收特別港務費以來,該公司已經向中國支付了640萬美元的費用了。
![]()
(中國船只停靠港口)
這家公司,是總部位于夏威夷的美國航運公司,也是國際社會上少數幾家擁有美國建造和懸掛美國國旗船舶的公司之一。
早在中方這一措施剛剛實施時,該公司可以說就第一個嘗到了苦頭。當時該公司一艘名為“曼努凱”號的集裝箱貨輪,于13日抵達寧波,14日中方措施生效之際正準備卸貨離開,結果當場被收取了446萬元人民幣的費用。
之后美媒根據中美收費標準算了一筆賬,稱美國收費標準是每凈噸50美元,中國則是分期收費的,初期每凈噸是400元人民幣,但到2028年的時候,將升到1120元。
此外,按照平常標準,一艘3.5萬噸的運輸船停靠美港一次,費用差不多是560萬美元。去年一年里,全球船舶停靠美國港口總數約為8.57萬次,但符合美國收費范圍的,只有254次;而中國這邊,因為服務的通常是噸位在20萬噸以上的散貨船,所以收取費用相比美國要更高。
面對如此高的收費,考克斯這邊就將希望寄托到了中美談判上。考克斯表示,中美會談已經達成了有效協議,協議削減了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關稅,中方也在某些領域做出了讓步,這就為其他議題達成合作創造了空間。所以其希望美國貿易代表盡快和中方進行溝通,發布有關港口入境費的具體指示。
最后,他還指出,若是這些稅費最終沒有被暫停征收,那么他的公司在明年或者后年,一年得支付高達8000萬美元的港口費,這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
![]()
(特朗普)
站在中方的角度來看,我們實施這個特別港務費措施,完全是基于事實和法律的正當防御。
中方政策并不是主動發起,核心目的就是要應對美國歧視性措施。美國依據所謂的301調查,對中方籍船舶加收高額港口服務費。這種行為已經嚴重違反了世貿組織規則和《中美海運協定》的平等互惠原則。
也正如考克斯所說的,如果這一政策持續下去,其實不僅僅對美國航運公司不利,對于美國造船業以及運輸業都會產生連鎖反應。
特朗普最初提出這個政策,想法很直接,就是想通過給用中國造的船加費,逼大家少用中國船舶,多買美國本土造的船,以此保護自己的造船業。但這種“保護”方式,長期看反而會讓美國造船業越來越弱。
市場競爭本該是誰效率高、技術好、成本低誰就贏,但美國用行政手段把外來競爭擋在門外,等于給本土造船企業開了小灶,不讓他跟別人比拼,時間長了,企業就沒動力去搞技術升級、降低成本,反正就算做得一般,也有人被迫買,最后只會越來越跟不上國際水平。
而如今中方的反制措施,就給全球航運公司提了個醒,如果以后訂新船還選美國船廠,或者用美國的船跑中國航線,就要多花一筆高額費用。做生意的都想省錢,所以國際公司很可能會謹慎選擇,甚至直接不買美國造的船,轉而去訂中國、韓國等其他國家的船。這樣一來,美國造船業的國際訂單會越來越少,發展空間自然就被壓縮了。
此外,航運不是孤立的行業,它是全球貿易的生命線,從國外運原材料、運商品,都得靠船。一旦額外費用變多、政策不確定,整個鏈條都會受影響,美國自己也會被波及。
![]()
(美國造船業面臨困境)
額外收費加上政策反復,會讓航運公司不敢輕易規劃路線,也會把成本一層層轉嫁下去。比如從中國運衣服、電子產品到美國,運費漲了,美國商家進貨成本就高了,最后這些成本會加到商品價格上,由美國老百姓買單,進一步推高國內的通脹。
如果航運公司為了省費用,調整航線,比如不掛靠美國的港口,改去墨西哥或加拿大的港口中轉,或者少用美國的船。美國港口的生意就會減少,到時候集裝箱吞吐量下降,港口的裝卸工人、倉儲人員、物流配送員的工作機會也會跟著減少。而且,美國本土的運輸業也會因為貨物變少,面臨訂單不足的問題。
總的來說,美方從這里撈不到任何的好處。
到現在為止,中方一直沒說要把這條路堵死,如果美國愿意主動糾正不當行徑,不再搞這種單邊收費,雙方坐下來好好談,中方的措施也可以根據情況調整。畢竟,靠對話解決爭端,才是對兩國行業、對全球貿易都好的辦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