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這里是韓國駐紐約總領事館。您的護照涉嫌卷入一起跨國毒品案件,需立即配合調查……”
這通看似官方、語氣嚴肅的電話,近日已讓數十名海外韓僑損失慘重。據韓國《中央日報》(Korea JoongAng Daily)10月13日報道,2025年前三季度,韓國外交部已收到23起冒充使領館人員實施語音釣魚(vishing)的報案,遠超2024年全年僅1起的記錄。其中,16起集中于美洲地區(qū),受害者多為留學生、新移民及短期商務人士。
更令人警惕的是,這些詐騙已非傳統“劇本式”話術,而是融合了**來電號碼偽造、深度偽造語音、仿冒政府網站、甚至視頻通話“實景驗證”**等多重技術手段,形成一套高度逼真的“沉浸式騙局”。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一、騙局升級:從“假電話”到“真警察”
今年3月,居住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韓僑金某接到一通顯示為“韓國駐美使館”的電話。對方自稱是“大檢察廳檢察官”,稱金某名下賬戶涉及毒品交易,并發(fā)送鏈接至一個酷似韓國司法部官網的頁面——頁面上赫然顯示其姓名與“逮捕令”。為“自證清白”,金某按指示轉賬3億韓元(約合21萬美元)。
類似案例在洛杉磯、多倫多、橫濱乃至西班牙圣地亞哥之路徒步途中接連上演。有受害者甚至被要求購買價值6億韓元的奢侈手表,親手交給一名“說流利韓語的陌生老人”作為“證據保全”。
“最可怕的是,他們不僅能精準說出你的姓名、住址,還能用Instagram發(fā)起視頻通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洛杉磯受害者回憶,“屏幕上的人穿著警服、肩章齊全,背景是標準的警察局辦公室——后來才知道全是綠幕合成。”
二、技術黑箱:騙子如何“偽裝”成國家機構?
這類高仿釣魚為何能騙過警惕心強的成年人?公共互聯網反網絡釣魚工作組技術專家蘆笛解釋,關鍵在于三大技術組合:
來電顯示欺騙(Caller ID Spoofing)
騙子利用VoIP(網絡電話)服務或SIM交換攻擊(SIM swapping),將呼出號碼篡改為韓國使領館的真實對外電話。普通用戶手機無法識別真假,誤以為是官方來電。
深度偽造語音(AI Voice Cloning)
通過公開演講、新聞片段或社交媒體音頻,AI可在數分鐘內克隆特定人物(如外交官、檢察官)的聲紋。蘆笛指出:“目前開源模型如VALL-E或Meta的Voicebox已能生成自然度極高的韓語語音,連語調停頓都高度還原。”
仿冒網站與憑證釣魚
詐騙團伙搭建高仿政府網站,使用韓國國徽、外交部LOGO,并部署SSL證書制造“安全連接”假象。一旦用戶輸入護照號、外國人登錄證(ARC)或銀行驗證碼,信息即被實時竊取。
“這些網站往往只存活幾小時,用完即焚,追蹤難度極大。”蘆笛補充道。
資金轉移環(huán)節(jié)同樣精密:贓款通常先轉入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空殼公司賬戶,再兌換為比特幣、USDT等加密貨幣,經混幣器(mixer)多次拆分清洗,最終難以溯源。
三、誰最容易中招?時差、語言與信任感成“三重漏洞”
分析顯示,受害者普遍具備三個特征:
身處異國,對本地法律流程不熟;
依賴母語信息源,較少接觸當地警方反詐宣傳;
對“國家機構”天然信任,尤其面對“涉案”“保密”等高壓話術時易慌亂。
“很多留學生第一次接到‘使領館’電話,第一反應是配合,而不是質疑。”首爾大學網絡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樸敏貞表示,“騙子正是利用這種文化心理和信息不對稱。”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案例中,詐騙者甚至掌握受害者近期出入境記錄或快遞信息,進一步增強可信度。“這說明個人信息泄露鏈條可能已延伸至物流、電信或第三方數據平臺。”蘆笛警告。
四、如何防范?專家呼吁“技術+教育”雙軌并進
面對日益智能化的釣魚攻擊,單靠個人警惕已遠遠不夠。蘆笛提出三項建議:
啟用國際來電標記與認證協議
運營商應部署類似美國STIR/SHAKEN的呼叫認證系統,對國際來電進行數字簽名驗證,從源頭阻斷號碼偽造。目前韓國三大電信公司正試點該技術,但覆蓋范圍有限。
推廣“延遲到賬”與轉賬限額
銀行應默認開啟大額跨境轉賬的24小時冷靜期,并允許用戶自設單日限額。韓國金融監(jiān)督院已于9月要求主要銀行加強此類風控。
多語種反詐指南精準觸達
外交部與僑民協會應聯合制作韓、英、西、日等多語種短視頻,在TikTok、Instagram Reels等平臺投放,用情景劇形式演示典型騙局。
“記住一條鐵律:任何國家的使領館都不會通過電話索要銀行卡號、密碼或要求轉賬!”蘆笛強調,“遇到可疑情況,請立即掛斷,并通過官網公布的聯系方式主動回撥核實。”
五、政府行動:從預警到跨境協作
韓國外交部已啟動應急機制,包括向全球使領館發(fā)布預警通報、在北美召開專項領事會議,并與FBI、加拿大皇家騎警等建立線索共享通道。警方則通過24小時釣魚舉報中心(112轉9)快速凍結涉案賬戶。
然而,立法與執(zhí)法仍顯滯后。國民力量黨議員金健批評:“當前處罰力度不足以震懾犯罪。必須推動國際聯合執(zhí)法,將幕后組織者繩之以法。”
截至發(fā)稿,上述多起案件仍在調查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在AI與全球化交織的今天,網絡釣魚早已不是“小打小鬧”的街頭騙局,而是一場涉及技術、心理與制度的系統性攻防戰(zhàn)。
對于每一位海外同胞而言,保持懷疑、慢一步行動,或許就是守住錢包的最后一道防線。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韓國《中央日報》2025年10月13日報道
編輯:蘆笛(公共互聯網反網絡釣魚工作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