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六點,深圳龍華區民治街道紅山地鐵站旁的疏導區,一排排攤位已經亮起。
賣炒粉的李大姐熟練地擦拭鐵鍋,她向奧一新聞記者表示:“這位置是我搖號搖到的,現在擺得光明正大,心里可踏實多了。”
短短幾句話,道出了民治街道流動攤販治理的新變化。
李大姐口中的“踏實”,來自龍華區推出的“三色分區”流動攤販治理新模式——以紅、黃、綠三色明確嚴禁區、管控區、疏導區,按功能分區細化管理,讓城市秩序與人間煙火實現“雙贏”。
![]()
一度,這里亂象叢生。攤位擠占道路、油煙四起、噪聲擾民,不少居民曾因此頻頻投訴。而如今,整齊劃線的攤位取代了昔日的“戰場”,在龍華區城管部門的統籌下,民治街道用“紅黃綠三色標尺”——紅區嚴禁占道,黃區限時規范,綠區集中疏導,讓城市治理有了新溫度。
2025年11月5日下午,由龍華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聯合民治街道主辦的“三區劃分”流動攤販治理行動在白松公園正式啟動。奧一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當天的治理行動以直播形式向社會同步直播,城管、消防、市場監管等部門共同參與,用實際行動展示“執法有力度、管理有溫情”的民治風貌。
![]()
從“沖突”到“協商”:紅區守住秩序底線
民治街道作為龍華區人口最密集、社會結構最復雜的區域,轄內實際管理人口已超90萬人。長期以來,流動攤販密集、經營無序、占道噪聲擾民等現象,成為影響市民生活質量的突出問題。
為破解難點,龍華區城管和綜合執法局選擇民治街道率先試點“三區劃分”,即通過科學劃定紅、黃、綠三類經營區域,實現經營空間分級管理。
在民治街道民寶路上,車輛川流不息。這里是典型的經營紅區,嚴禁任何攤販占道經營。
奧一新聞記者跟隨執法隊員巡查時,看到一輛燒烤車停在路邊,老板忙著裝鍋起爐。面對上前勸導的城管隊員,他顯得有些為難:“今天生意不好,讓我多擺一會兒,再賣點走人。”
“我們理解您想多掙錢,但這是紅區,真不行。”面對攤販以生計為由的請求,執法人員并未采取強硬驅離的措施,而是詳細解釋嚴禁區設立的原因和法律依據,耐心勸導攤販前往合規疏導區經營。
此外,面對攤販對登記流程不了解的顧慮,工作人員現場協助其掃碼登錄“i龍華”小程序,指導攤販在線登記、上傳健康證與身份證照片。從解釋政策到幫辦申請,經過幾輪溝通,攤販終于配合收攤,并感謝執法隊員幫他辦理登記。
![]()
工作人員身穿“藍馬甲”制服,展示“城市管家、人民管家”工作服務理念。
“以前一看我們穿制服就跑,現在主動來問哪里能擺。”民治街道城管工作人員向奧一新聞記者表示,“我們換上寫著‘城管服務’‘文明勸導’的藍馬甲,就是要讓大家明白,我們的工作不只是管,更是服務。”
執行過程中,執法隊伍還現場演示了“人車分離”安全戰術——當攤販拒不整改、固守攤車時,隊員及時劃定安全隔離線,引導人員與車輛分離,既保障執法安全,又防止圍觀人群聚集。從執法文書填寫、證據拍攝到秩序維持,處處展現文明、規范、溫情的執法風貌。
![]()
執法人員對仍拒絕整改、繼續占道經營的流動攤販出具《查封扣押物品清單》和《查封扣押決定書》。
紅區嚴格執法的背后,是秩序底線的堅定守護。數據顯示,自嚴禁區專項整治啟動以來,民治街道占道經營現象明顯減少,市容投訴量環比下降45%。在制度的約束和溫情的引導中,民治街頭昔日的“攻防戰場”,正在變得平和有序。
![]()
執法人員對仍拒絕整改、繼續占道經營的流動攤販依法扣押經營工具。
從“堵”到“疏”:黃區里的人情與秩序
沿著道路往前走,奧一新聞記者來到環衛驛站旁的“黃區”——這是一片面積不大的臨時管控區,攤位排列整齊,地面干凈無污跡。夕陽下,陣陣香味撲面而來,攤主們忙而不亂。
“我們黃區的攤,時間卡得很緊,下午五點能開,晚上八點就得收,但這樣挺好,有規矩心里也踏實。”賣燒烤的鄧師傅邊翻烤邊說。
![]()
流動攤販經營管控區(黃區)告示牌旁,攤販正有序排列經營。
在民治,“黃區”承擔著平衡過渡的使命:既要保持環境整潔,又要給未獲疏導區攤位的臨時經營者一個緩沖空間。按照規定,攤販可在指定時段、限定范圍內進行經營,而超時、噪音和油煙擾民等行為則被嚴控。
龍華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相關工作人員李憬向奧一新聞記者表示,黃區是為那些暫未抽中疏導區攤位的攤販提供的“緩沖地帶”。“攤販有了去處,居民也少了困擾。我們統一規劃時間段、限定區域,噪聲、油煙、占道都能有效控制。”
以民治環衛驛站黃區為例,這里經過科學測繪,被劃分為15個標準化攤位,每個攤位均編號登記、張貼二維碼,經營時間統一設定在每日傍晚高峰期至夜間8點前,既便利居民購買,又避免擾民。
民治街道相關工作人員向奧一新聞記者表示:“我們希望通過分級管理,讓攤販從‘被動挨管’轉變為‘主動守規’,‘黃區’不是簡單禁止,而是‘疏堵結合’。”
當天,炒粉攤主劉師傅在社區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僅用幾分鐘便完成注冊申請,后臺審核后即可等待搖號入駐,每次經營許可期限為6個月,期滿重新抽簽分配。“像我這種沒有固定攤位的,終于也能安心做生意了。”劉師傅感慨道。
這樣的“柔性管理”讓更多攤販找到了尊嚴與安全感,也讓城市管理更易被理解和支持。
從“混亂”到“秩序”:綠區的煙火氣與科技感
在紅山地鐵站D出口,這里的煙火氣最為濃郁。疏導區整潔明亮,攤位一字排開,顧客排隊有序。這片600平方米的“疏導區”,成為民治街道治理成效最直觀的縮影。
![]()
紅山地鐵站D口的流動攤販經營疏導區(綠區)。
攤販李大媽把炒粉盛到盒里,其向奧一新聞記者表示:“以前跟城管‘躲貓貓’,現在有登記卡、有攤號,再不用提心吊膽了。這位置是我搖的號,公正得很。”
奧一新聞記者看到,現場每個攤位前都懸掛食品攤販登記卡、食品經營許可證、營業執照及“一攤一碼”。寫明攤主姓名、經營品類和日常監管責任人,實現“明白消費”。“這比以前強太多了,”周邊居民陳阿姨感嘆說,“干凈又方便,再也不用繞路走。”
![]()
攤位亮證經營,公示食品經營許可證、營業執照及“一攤一碼”。
市監部門工作人員向奧一新聞記者表示,疏導區實行每日巡查制度。“食材安全、環境衛生、健康證公示,我們天天查。”一旁的消防工作人員補充道:“液化氣、滅火器、操作臺面,這些我們都有嚴格標準。攤販做生意,我們守安全。”
更亮眼的,是隱藏在攤位背后的科技力。奧一新聞記者了解到,“一攤一碼”系統已全面接入AI與物聯網。每個攤位都有定位裝置,經營時間與位置實時上傳。一旦攤販越界或超時經營,系統會自動報警,管理人員能立即收到提醒并上門勸導。
數字化監管的賦能,讓治理從“人盯人”轉為“數據監測”,從“經驗管理”轉向“智能管控”,為城市管理插上科技的“翅膀”。“過去是‘事后處理’,等問題出現,現在能直接‘提前發現’。”現場技術人員向奧一新聞記者解釋道。
從“管理”到“共治”:龍華經驗的三色標尺
從紅區的守規執法,到黃區的柔性引導;從疏導區的制度保障,再到智慧監管的科技創新,民治街道的三色管理體系,已成為龍華區城市治理創新的縮影。
數據顯示,自“三區劃分”試點以來,民治轄區流動攤販總量較去年下降70%,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更多攤販從“游擊經營”轉向“定點規范”,更多居民從“投訴”轉為“點贊”。
如今在龍華區民治街頭,一抹“城管藍”已成為城市“最溫柔的風景線”。文明執法、公正規范的“治”與服務溫情的“理”,在這里實現交融。
“過去真怕看到穿制服的,現在碰到城管,我們也會主動問能擺哪兒。”攤販話語里的變化,是治理溫度的最好注腳。
龍華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相關負責人向奧一新聞記者表示,下一步將把“一攤一碼”、分色分區管理經驗推廣至更多街道,繼續完善數據監管體系,推動形成更加規范、開放、穩定并存的城市管理格局。
夜幕降臨,疏導區燈光亮起,攤主忙碌著,居民排著隊,笑聲交織在街頭小巷。龍華區民治街道用“紅、黃、綠”的三色標尺,丈量出一座城市的治理溫度。
在這座城市,依然有熱氣騰騰的攤點和炊煙,但那份被重新定義的“煙火氣”,多了一層秩序的美感。
人群穿梭,香氣彌漫——城市的煙火氣重新回到街頭,但這一次,有序而溫情。
![]()
![]()
采寫:奧一新聞記者彭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