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號那天,波蘭突然發了個通告,說原本計劃11月初重開的波白邊境口岸,要推遲到11月中旬才開。
理由說是“支持立陶宛”,可誰都看出來了,這時間卡得太巧兩天前,北極東北航道剛宣布全面封凍,“伊斯坦布爾橋”號跑的那條極地路線徹底停了。
海路走不了,陸路又被推遲開放,中歐班列這下等于被兩頭堵,波蘭這手操作,真是把歐亞貨運的“命門”掐得死死的。
![]()
9月那次突然封鎖,300列班列直接“趴窩”在邊境
其實這不是波蘭第一次干這事了,9月12號那次封鎖才叫突然。
9月9號的時候,波蘭政府才說要因為“安全威脅”調整邊境政策,結果3天后,說關就關,鐵路公路全斷,馬拉舍維奇樞紐直接停了。
馬拉舍維奇有可不是普通的過境站,中歐班列往西走,90%都得在這換軌、分撥、轉運,相當于整個貨運線的“心臟”。
![]()
本來中歐班列一天能跑幾十列,結果封鎖一下來,集裝箱堆場沒兩天就滿了,300列班列沒法調度,數萬個標準箱堆在邊境等著換裝。
這種無預警的封鎖真的太坑運輸公司了,本來想提前調整路線,可就給3天時間,根本來不及。
波蘭這么干,根本不是臨時起意,就是算準了馬拉舍維奇的重要性,一卡就卡到貨運公司的痛點上。
![]()
想繞路?北極航道封了,跨里海走廊也扛不住
封鎖之后,大家第一個想法就是繞路,可繞路哪有那么容易。
最先想到的是跨里海走廊,從哈薩克斯坦的阿克套港轉海運,再經阿塞拜疆、格魯吉亞進歐洲南部。
本來以為這條線能救急,但后來發現,阿克套港一年設計吞吐就那么點,根本扛不住這么多班列的量,而且繞道成本高,通關手續又多,走不了幾列就滿了。
![]()
還有人想從伊朗、土耳其轉,可這兩個地方政策不穩定,通道時通時不通,好多貨物運到一半就卡住了,無奈之下只能原地等著。
這時候大家又想起北極東北航道,之前“伊斯坦布爾橋”號跑過一次,20天就到英國,成本還是傳統海運的一半,本來以為能當備用路線。
可誰能想到,北極航道就夏秋季那幾個月能走,10月底氣溫一降,海冰一回來,整條線直接封了,想走都走不了。
![]()
如此看來,這些替代路線看著不少,其實都是“臨時湊數”的。
要么受季節限制,要么承載能力不夠,要么政策沒保障,關鍵時刻根本頂不上。
中歐貨運這么多年,還是太依賴波蘭那條主通道,一旦波蘭這邊出問題,整個鏈條都得跟著停,這一點,怕是所有做中歐貿易的企業最有體會。
現在貨運格局變了,但波蘭還是握著“命門”
經歷了這兩次封鎖,運輸公司也學聰明了,不再把雞蛋放一個籃子里。
![]()
有些原本在馬拉舍維奇設集貨中心的,開始往東歐其他城市遷,還在邊境以外設了集裝箱分撥點,就怕波蘭再突然封口岸。
西安到巴庫的線路也改成每天發一班,武漢到赫爾辛基的北線,今年前三季度發運量比去年多了不少,大家都在往“多點分流”的方向走。
不過波蘭這邊也不是沒代價,本地物流公司訂單少了,倉儲園區的項目也延期了,地方政府還說物流崗位少了不少。
![]()
很顯然,波蘭這么頻繁地開關口岸,自己也得承擔損失。
但即便如此,波蘭還是沒松口,這次推遲開放,還是沒給具體時間,只說等“安全風險解除”,說白了,就是還想握著這個“議價權”,畢竟主通道還在它手里。
現在中歐貨運的格局是變了,大家開始找更多路線,但波蘭的“命門”地位短期內還真不好撼動。
畢竟馬拉舍維奇的基礎設施擺在那,換軌轉運的效率,其他地方暫時比不了。
![]()
未來要是想不被波蘭卡脖子,還是得把幾條替代路線真正做穩定,比如中吉烏鐵路、跨里海走廊這些,得提升承載能力,理順通關流程,不然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還是會被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