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江奔涌千帆競,蓮花綻放喜氣濃。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聯合推出的大型文旅節目《澳門雙行線(第二季)》熱播。從第一季的舌尖探味升級為“文旅+零售”的行業觀察,節目采取“經典煥新”與“創新溯源”雙線敘事模式,節目以細膩的鏡頭語言和沉浸式的敘事手法,從文旅視角綜合展示了澳門回歸祖國25年來的輝煌成就。
![]()
一、以光影為筆書寫澳門華章,以文塑旅帶動城市形象傳播
節目聚焦澳門作為多元文化交融的魅力之都,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賦予其絢麗多姿的社會樣態與深厚多元的城市內涵。節目展現這座僅33.3平方公里的城市,以全球第二的人均GDP和文化遺產活化率98%的成就,成為"一國兩制"實踐的典范。從1999年的661萬人次游客到2024年的近3500萬人次,旅游規模增長逾五倍。經濟適度多元戰略成效顯著,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澳門在祖國懷抱中煥發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澳門雙行線(第二季)》節目設置“精雕細琢”“信手捎來”“匠心交融”等12個主題,24條兼具觀光、購物、娛樂、文化、體育、美食等元素為一體的旅游線路,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25位明星嘉賓,以不同的視角觀察和沉浸式體驗,在與人、景、物的交流碰撞中,感受澳門25年來的文旅發展,從精心挑選的86個拍攝點位全面描繪澳門文旅新樣貌。如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澳門新街坊"項目,以4000套住房的民生工程承載著跨境融合的愿景。其建筑設計中葡式回廊與嶺南騎樓的交錯。恰如澳門發展的縮影:既保留歷史肌理,又注入現代活力。
在城市治理層面,大三巴牌坊前的土風舞與粵劇展演、鄭家大屋的蠔殼窗與葡式石仔路的共生,還有新非遺項目澳門M8,即8處世界遺產經典錯落排布,正在活化的歷史片區吐納著老城新景,構建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贊譽的"文化共生范式"。
![]()
二、匠心呈現一部流動的澳門文化史詩,創新解碼激活民族共同體意識
《澳門雙行線(第二季)》是一部生動的澳門文化史詩,節目向世界傳遞了“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和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如《精雕細琢》以“經典煥新”為主線,聚焦博物館中象征海上絲綢之路的“盛世金蓮”與百年金鋪的非遺技藝,展現澳門對歷史文脈的敬畏與延續。《匠心交融》深入田畔街的非遺百年醬園,揭示一缸醬油衍生六種風味的傳統工藝。這些細節描寫是對“守業人”的禮贊,更是在歷史沉淀中尋找與現代生活的共鳴。
《澳門雙行線》創新解碼,凸顯澳門歷史底蘊與人文溫度。《冰火甜心》將廣式糖水的溫熱與中式雪糕的清涼并置,成為受人追捧的“新國潮”;《匠心交融》何伯基接手老店傳承父親的手藝研發出8種咖喱醬料,為當地的東南亞人供給著家鄉的味道; 400年前軍事要塞轉型為市民品茗的文化地標。非遺金飾的古老錘音遇上3D建模的代碼韻律、竹升打面的筋道傳承碰撞智能工廠的科技脈動,草堆街銀宮公司、彩生隆的中式裙褂……
節目通過對澳門城市記憶的挖掘和呈現,將澳門的歷史、文化、人文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到節目中,讓觀眾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澳門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同時,也激活了觀眾的民族共同體意識。
![]()
三、平行雙線釋放敘事張力,沉浸式體驗搭建情感橋梁
《澳門雙行線(第二季)》敘事架構別開生面,平行推進“經典煥新”與“創新溯源”雙線敘事模式,猶如兩把鑰匙,同時打開了澳門文化的深層密碼。
“經典煥新”隊帶領觀眾走進博物館,欣賞“盛世金蓮”,回顧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探訪百年老店,體驗非遺技藝。如舞醉龍已在澳門流傳兩百多年,以鑼鼓控制節奏,一人持龍頭,一人持龍尾,兩兩一組,讓嘉賓體驗了非遺舞醉龍的魅力,還感受歷史的厚重。
“創新溯源”隊則邁向創新產業天地,尋找微縮模型,對話歷史守護者,不僅在老城觸摸歲月記憶,還走入澳科大感受“澳科一號衛星”——澳門的高科技名片,基于“澳科一號”衛星等高精度地球磁場數據,讓嘉賓強烈感受到澳門獨特的高科技范!
這種平行雙線敘事架構,既展現了澳門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傳承,又揭示了其在創新中發展的活力。
節目還以“尋找澳門禮物”為懸念線索,如杏仁餅的炭火香與蛋卷的黃油味交織成獨特的城市嗅覺記憶,是澳門最具代表性的“手信禮”。嘉賓學做成衣、文創DIY、制作手信餅點等活動,是一次與城市文化的深度對話。24件甄選禮物與節目共同組成“25件可以帶走的禮物”,將澳門回歸25年的紀念意義與文旅經濟巧妙結合,為游客提供了一份獨特的文化消費指南,也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澳門文旅產業圖譜。
![]()
四、科技賦能的視聽唯美表達,“量子現實主義”與矩陣傳播
落實總臺“思想+藝術+技術”,節目運用先進的拍攝技術,如4K超高清、AR/VR等,為觀眾呈現了澳門的美景和文化。如《云窗畫棟》通過技術手段展示了葡式瓷磚與中國青花瓷紋樣在建筑中的和諧共生,讓觀眾仿佛置身于真實的場景中。此外,虛擬演播室與實景拍攝的結合,突破了時空限制,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覺體驗。
畫面唯美,通過"量子現實主義"手法完成文化轉譯:當百年醬園的發酵過程通過微距鏡頭呈現為視覺詩學,當醉龍舞的動勢被高速攝影解構為力量軌跡,傳統技藝獲得了"機械復制時代"難以企及的靈韻重生。這種創新不是對傳統的消解,而是通過數字技術實現的文化基因重組。
![]()
總臺《澳門雙行線》把澳門回歸25周年的慶典敘事,延伸為向文明對話的更高維度。當媽閣廟的燭光與橫琴島的霓虹在5G網絡下共振,當《七子之歌》的旋律與法朵民謠在濠江彩練上交織,在鏡頭的光影表達下,澳門這座城市的文化傳承不是靜態的博物館陳列,而是與祖國同頻共振永續生長的生命體。(王永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