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圓桌交流上,與會嘉賓圍繞深圳基層治理話題進行探討。 奧一網供圖
治理從來不是政府的“獨角戲”,而是全民參與的“大合唱”。在深圳,從街頭巷尾的公共設施優化,到民生訴求的快速響應,再到多元力量的協同參與,一幅 “大家的事人人參與、治理成果人人共享” 的生動圖景正徐徐展開。
2025年11月5日,以“人民城市 深圳作答”為主題的第三屆走好新時代網上群眾路線創新實踐分享交流會在深圳舉行。此次活動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中共深圳市委網信辦指導,南都·奧一網、廣東南方民間智庫、深圳改革開放干部學院、深圳大學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聯合主辦,中國社會治理研究會提供學術支持。
中國社會治理研究會會長、浙江工商大學社會政策研究院院長王杰秀,深圳市委網信辦網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謝俊藝,深圳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陳文,以及南方都市報社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奧一網董事長陳文定,南方都市報社黨委委員、副主編劉岸然等領導嘉賓出席了本次活動。
以人民為中心,一場持續三年的治理升級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2025年7月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深刻把握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定位,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數字時代浪潮下,如何通過網絡走好群眾路線,讓城市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溫度,成為擺在每座城市面前的重要課題。深圳,這座管理人口超2000萬的超大城市,以其鮮活的實踐給出了獨特答案。
南都·奧一網自2023年以來,持續深耕社會治理領域,聯合知名學術機構發起“走好新時代網上群眾路線”案例征集評選活動,累計征集上千個案例,為深圳城市治理沉淀經驗;連續三年舉辦線下交流活動,凝聚多元力量,為高質量發展匯聚智慧。此次交流會以“人民城市 深圳作答”為主題,正是深圳在新時代背景下,對如何通過網絡聽民意、解民憂、暖民心,推動城市治理創新的進一步探索。
構建雙向互動、高效協同的治理新格局
深圳作為中國信息化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在探索網上群眾路線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中國社會治理研究會會長、浙江工商大學社會政策研究院院長王杰秀在致辭中表示,近年來,深圳在利用網絡平臺傾聽民意、匯聚民智、解決民憂方面,進行了“@深圳-民意速辦”等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體現了“人民城市”的價值追求和“網上群眾路線”的方法創新。這些鮮活的實踐,也為開展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樣本和深刻的啟示。
“走好新時代網上群眾路線,核心在于構建雙向互動、高效協同的治理新格局。”深圳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陳文表示,近一年,研究院與南都·奧一網持續開展“走好新時代網上群眾路線”系列調研與專欄合作,這種“學界+媒體”的協同創新模式,正是踐行網上群眾路線、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生動體現。本次交流會搭建了一個思想碰撞、經驗分享的寶貴平臺,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為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路徑凝聚更多共識與力量。
“治理的高度,藏在回應的速度里。城市的溫度,真實體現在幸福的精度中。”南方都市報社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奧一網董事長陳文定認為,在這場治理變革中,媒體從來不是旁觀者。今天的活動,不只是來總結成績,更是來追問下一步:當民智被激活,如何讓它從“單點開花”走向“系統成林”?如何讓優秀的個案經驗,沉淀為可復制、可推廣的治理模式?接下來,奧一網將繼續當好民意“收音器”、治理“顯微鏡”、創新“擴音器”,把深圳“網上群眾路線”的實踐講透,讓治理經驗可復制、可推廣。
●專家觀點
蔣俊杰:群眾路線是解決舊改難題的“金鑰匙”
在主題分享環節,專家學者從不同維度分享了“人民城市”建設的實踐經驗與理論思考。
“上海舊區改造任務重,難度大。難在資金問題,更難在怎么做好群眾工作。”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管理學教研分部主任、教授蔣俊杰以《踐行群眾路線,推動城市舊區改造——以上海中心城區寶興里舊改征收為例》為題,分享了上海在城市更新中的群眾工作智慧。
據他介紹,在舊改方案征詢中,針對部分居民因補償價格與預期價格落差大,以及群眾多元化訴求等問題,黃浦區打出“組合拳”:一是通過自助查詢機實現政策全公開,確保公平透明;二是幫助群眾精準解決民生難題,如教育、就業難題;三是把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解決個性化合理訴求。最終該項目僅用172天實現1136證居民100%自主簽約、100%自主搬遷,成為上海舊改的成功范本。上海市委組織部據此總結出群眾工作“寶興十法”,在全市推廣,也為全國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復制的群眾工作方法論。
蔣俊杰總結道,踐行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是解決舊改難題的“金鑰匙”:政策制定是從群眾中來,執行是到群眾中去,調整要再從群眾中來,推廣要再到群眾中去。
何艷玲:以人民為中心,實現“數治、智治、善治”
大國發展如何實現為了人民的有效治理?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講席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何艷玲帶來《人民城市的基層路徑》的分享。她提出了三個核心命題:夯實民情基建、創新人民算法、重塑支出場景。
“基層最不可代替的優勢是‘最靠近人民’,是為‘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提供民情基建。”何艷玲指出,民情基建是通過設施和平臺建設識別民情、了解民意、贏得民心,技術不能僅用來提高社會管理的顆粒度,更應該用來細化識別民情的顆粒度,并以此彌補基層資源的有限,同時提高所有其他層級治理的精度和溫度。“在此基礎上,我們需要更多的平臺完成從接訴回應設施到民意整合平臺的轉變。”
圍繞“創新人民算法”,何艷玲指出基層治理作風的重大改變:不僅是提高滿意度,更是降低不滿意度;政策不是一個個的,而是一套套的(1+N);不只是“評估做了”,而是“評估沒做”,從而防止“無用的忙碌”。何艷玲提出“人民算法”的創新,通過民主化和數智化,找到迫切群體的迫切需求,并盡量減少對其他群體的傷害。
“基層治理的重點是重塑支出場景。”何艷玲認為,花錢不只是成本收益的測算過程,更是一個能否有效回應人民并贏取人民信任的政治過程。“要花應該花的,小事花小錢,花大錢辦大事,好心不辦壞事。”通過重塑支出場景,何艷玲提出基于場景的復合支出模型,將人民的痛點、政策、基礎設施、城市空間規劃等高度融合,“將軟的事情做硬,把硬的事情做軟。數治、智治、善治的新三治融合,有可能就是深圳答案。”
●報告發布
《2025深圳基層治理研究報告》發布
聚焦126項民生訴求,繪出深圳基層治理新答卷
民生訴求是基層治理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活動現場,奧一網總編輯助理劉晨發布的《2025深圳基層治理研究報告》,用126個民生案例樣本,勾勒出深圳基層治理的“全景圖”。
這份報告的背后,是奧一網的持續深耕:2023年,奧一網提出“打造最聚民智的網絡媒體”的全新定位,發起“走好新時代網上群眾路線大調研”,在深圳市信訪局掛牌成立“深圳市社會矛盾第三方評議與調解中心”,攜手黨委政府、企事業單位形成從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提出對策到解決問題的基層治理的閉環,為社會公共服務、城市治理和矛盾糾紛化解提供互聯網時代解決新方案。
《報告》基于126個民生案例樣本,通過點贊榜、加油榜、關鍵詞、高頻詞等形式對相關數據進行可視化呈現,剖析政府部門應對誤區,為化解基層民生訴求破題立新。截至2025年10月中旬,奧一新聞征集得到深圳市民網友超1500條反映和建議,發布深圳基層治理報道158篇,共涉及126項具體的民生訴求、119個政府部門單位。部門回應率達到100%,并直接推動了部分問題的解決。
具體來看,《報告》將民生訴求劃分為九大類型:生態環保、政府工程/公共項目、城市管理、公共設施服務、住房、醫療衛生、教育、交通、物業管理。數據分析指出,生態環保類訴求數量高居榜首,共21項,占比達16.7%;緊隨其后的是政府工程/公共項目類(12項,占比9.5%)和城市管理類(11項,占比8.7%)。這三類問題構成了當前深圳基層治理中矛盾相對集中、問題較為高頻的領域。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城市發展進入新階段,諸如低空飛行噪聲、電動自行車管理等新興挑戰也逐漸凸顯。從接辦部門層級來看,區級職能局處理了51項訴求,屬地街道辦處理了45項,市級部門單位處理了23項。
本次《報告》的一大亮點是引入了“接訴即辦”AI智能評價系統。該系統從介入速度、處理進度、處理效果以及研究員評價四個核心維度出發,對每個案例進行動態量化解析。AI引擎深度融合政策法規與基層治理經驗庫,對措施的公共影響范圍、科學性及群眾滿意度等進行多維度交叉核驗,確保評分的客觀與穩定。
劉晨稱,梳理典型案例以及過往一年所有的報道數據發現,一些政府單位在應對群眾訴求方面存在幾個誤區,包括推諉扯皮與形式主義回應、以“合規”為借口的“不作為”、重短期平息而輕源頭治理。針對這些誤區,我們聯合專家提出了解決辦法:一是推動工作從“有回應”向“真解決”深化,以群眾滿意度為根本標準;二是鼓勵面對歷史遺留和復雜問題時敢于擔當,建立高層級協調機制打破部門壁壘;三是強化治理全過程的公眾參與,通過多元化渠道收集民意,并在政策執行中保持全程公開透明,構建良性互動的治理共同體。
●圓桌交流
從“卷尺哥”的故事,管窺治理細節里的城市溫度
如何把小事做細、細節做透,讓城市治理更有溫度?《對話城市治理,解碼深圳細節》圓桌交流上,多位嘉賓圍繞近期大火的深圳“卷尺哥”故事展開交流。
深圳基層代表認為,治理需遵循法治與規則,基層以繡花功夫,在復雜局面中尋求治理之策。以寶安區沙井街道為例,面對轄區電動自行車亂停放、充電設施和停車位不足的現實挑戰,沙井街道一方面組織上千基層工作人員參與整治、維持秩序,另一方面創新管理,通過劃分專用區域、增設逾1.57萬個電單車停車位、71個充電樁3007個充電口等精細化服務化解風險。
結合“卷尺哥”事例,蔣俊杰呼吁廣大干部要主動深入基層一線,“不僅測量城市的高度與寬度,更要體驗民情的溫度”。他認為,城市治理的首要原則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干部要站在群眾角度發現痛點、堵點,要善于發動社會各方力量,凝聚共識,實現共建共治。
何艷玲從制度與政策層面探討了如何為民間力量提供生長土壤。她提出三點建議:第一,推動市民參與從“自發”走向“培育”,建議各部門主動發掘和培養專業化、負責任的市民隊伍,形成常態化政民協作機制;第二,治理視角應從“可見”設施問題延伸至“隱性”機制建設,通過預防性制度化解政策、制度可能引發的深層隱患;第三,政府角色應從事后“應對”轉向前置“回應”,借助民情基礎設施主動洞察需求,實現源頭治理。
數智時代,如何以技術賦能社會治理現代化,為基層減負增效?深圳市政協委員連樟文建議,強化市、區、街、社區及業委會的協同治理,呼吁干部主動擁抱技術進步帶來的機遇,用好系統、數據、人工智能+,按問題嚴重程度分類分級處置。展望未來,他期待深圳借2026年舉辦APCE會議契機,全力打造超大城市數字化、數智化治理樣本,為全國現代化城市治理提供實踐科技支撐。
深圳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袁方成表示,深圳的城市治理正是靠把小事做細、把細節做透的堅持,靠換位思考、貼近民心的溫度,才答好“人民城市”的考題。
●三類獎項
“走好新時代網上群眾路線”優秀實踐案例出爐
為系統梳理深圳在新時代踐行網上群眾路線的有效做法,提煉具備示范價值和推廣潛力的創新經驗,南都·奧一網于2025年6月發起了年度優秀案例征集活動。該活動獲得了深圳市各級單位的熱烈響應與積極參與,征集到數百個優秀實踐案例。經過充分調研、多方評審,最終評選出深入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網上用心聽民意,網下用力解民憂的優秀案例。
活動現場揭曉了《2025年走好新時代網上群眾路線創新案例》《2025走好新時代網上群眾路線精品案例》和《2025走好新時代網上群眾路線十大金案》三類獎項。這些案例是深圳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微觀切片,展現了“民有所呼、我有所為”的生動實踐。
![]()
南都調研 總第847期
采寫:南都記者 蔣清君 李姍姍 詹越慧 余悅 任賀 喬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