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正是秋糧大量上市時節,收獲的糧食存在哪里?是否有足夠的倉容儲糧?目前,全國糧食標準倉房完好倉容超過7.3億噸,比“十三五”時期末增加5800萬噸。這意味著我國已經形成與糧食產量相匹配的收儲保障能力,完全能夠滿足糧食收儲需要,確保秋糧顆粒歸倉。
糧庫絕不僅是存放糧食的倉庫,更是國家糧食安全鏈條上至關重要的一環。首先,糧庫是糧食安全的“蓄水池”和“穩定器”。當糧食豐收時,糧庫及時收購,避免“谷賤傷農”,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當糧食歉收或市場波動時,糧庫開倉放糧,起到“削峰填谷”作用。糧庫充足,是國家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國際局勢波動等突發事件的底氣所在。其次,糧庫是減損保質的“守護神”。現代糧庫通過智能、低溫、氣調等綠色儲糧技術,大幅減少“跑冒滴漏”,守住糧食的數量與品質,不讓豐收的果實無聲流失。再次,糧庫是流通效率的“調節閥”。布局科學的糧庫網絡,能優化糧食路徑、降低物流成本,讓糧食從產區到銷區流通得更順暢,應急時更能做到“調得出、運得快”。反之,如果糧庫設施落后、管理混亂,不僅會導致糧食損耗增加、品質下降,更可能在關鍵時刻“掉鏈子”,甚至影響國家宏觀決策。
糧庫建得好不好,關系糧食安全的成色。縱觀我國數千年歷史,修建糧庫是治國安邦的重要舉措。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國家持續加強糧食倉儲設施建設,形成了覆蓋全國、布局合理的全球最大糧庫網絡。如今的糧庫,早已告別過去蘇式倉、房式倉、磚圓倉的舊貌,高大平房倉、立筒倉、淺圓倉等現代化糧倉成為主流,氣膜倉、地下淺圓倉、樓房倉、智能化氮氣儲糧集裝箱等新型倉型不斷涌現,在保溫、防潮、氣密等關鍵性能上實現全面突破,真正做到了“廣積糧、積好糧、好積糧”。
糧庫不僅要建好,更要管好。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高標準糧庫建設,推動糧庫管理向智能化、綠色化全面升級,實現了一場從“人防”到“技防”的深刻變革。如今,全國糧庫已建立起統一嚴格的管理制度,實現從入庫、保管到出庫的全流程標準化作業。智能糧情監測系統實時采集分析糧食溫度、濕度、蟲害等數據,自動預警異常情況,并給出通風、降溫、除濕等作業建議,甚至實現自動調控。管理人員通過遠程監控系統可實現“穿透式”管理,極大提升了監管效率和透明度。各地加大綠色糧庫建設,廣泛采用氮氣氣調、空調控溫、內環流控溫、智能通風等綠色儲糧技術,將糧溫常年控制在低溫、準低溫狀態,有效抑制害蟲和微生物的生長,保持糧食新鮮營養,大幅減少甚至基本淘汰了化學熏蒸,實現了無污染、低損耗、更健康的安全儲糧。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場管理革命中,糧庫隊伍也實現了轉型,一大批“糧倉保管員”成長為掌握現代技術的“糧食工程師”,為大國糧倉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從目前發展趨勢看,7.3億噸倉容并非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糧食倉儲體系仍面臨著區域不平衡、區域布局有待優化等挑戰。隨著糧食生產進一步向優勢產區集中,以及人民群眾對糧食質量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糧食倉儲能力建設仍需持續發力。未來要持續優化倉儲布局,加強高標準糧庫建設,重點加強糧食主產區、薄弱地區和重要物流節點的倉儲能力建設,同步提升糧庫管理的智能化、綠色化水平,為糧食儲存安全提供堅實支撐。
倉廩實,天下安。那些遍布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糧庫,儲存的不只是收獲的谷物,更是一個國家應對風雨、守護萬家燈火的底氣。只有不斷夯實倉儲基礎、創新管理模式,才能讓每一粒糧食找到安穩的歸宿,才能將豐收的喜悅轉化為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石。(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 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