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日,湖南省吉首市某中學學生反映學校通知學生需提透明袋裝書,不許背書包上學。11月4日,記者從涉事學校處獲悉,此要求是為了防止學生帶油膩食品和電子產品進教室。涉事學校工作人員表示,學生帶粉等早餐到教室里,冬天教室開空調,一教室都是油煙味;還有部分學生帶手機等電子產品到學校,如果放在書包里,門衛也不能翻書包。
(11月4日《南昌晚報》、紅星新聞)
湖南省吉首市某中學一則“學生需使用透明袋裝書,不得背書包上學”的通知引發熱議。校方解釋稱,此舉是為防止學生將油膩早餐、手機等電子產品帶入教室,影響教學環境與秩序。看似是為了維護校園管理的“高效便捷”,實則是以犧牲學生隱私為代價的“懶政思維”,值得深入反思。
中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蓬勃發展的青春期,對私人空間和隱私保護格外敏感。書包不僅是一個裝載書本的工具,更是他們存放心事、情感與秘密的“個人領地”,或許是一本未寫完的日記、一封好友的私信,又或是一張不愿示人的照片,甚至女生還會攜帶衛生巾之類的隱私物品,當所有物品被迫“透明化”,無異于將學生的內心世界也一并公之于眾。長期處于“被凝視”的狀態,不僅容易催生不安全感與抵觸情緒,更可能削弱他們對個人邊界的認知與維護意識,對其人格健全發展造成潛在傷害。
誠然,學校管理確有現實困境。油膩食品確實可能污染教室空氣,手機等電子設備也的確干擾課堂秩序。然而,以“透明袋”代替書包,看似高效直接,實則是一種簡單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教育的目標從來不只是維持表面的秩序,更在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與自主管理能力。當校方以“便于檢查”為由,將學生物品徹底暴露,傳遞的是一種不信任的信號,也忽視了教育中應有的溫度與尊重。事實上,校園管理完全可以在尊重學生隱私的前提下,尋找更加平衡與人性化的路徑。例如,通過開展主題班會、校園廣播等方式,加強學生自律意識教育;設置統一的早餐區,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就餐習慣;建立學生與校方之間的協商機制,共同制定合理的校園規則;在必要時,采取隨機抽查或使用金屬探測儀等方式,既達到管理目的,也守住隱私底線。這些方式或許比“透明袋”更費心力,卻是對學生權益的真切尊重,也更契合教育的本質。
校園不僅是知識的傳授地,更是人格塑造與價值引導的重要場域。一項缺乏對學生基本尊重與理解的規定,即便初衷良好,也難以真正收獲認同與執行效果。希望吉首這所中學能及時審視“透明袋”政策背后的價值偏差,收回成命,轉向更科學、更共情的治理方式。
不許背書包改用透明袋,都中學生了,都那么大的小伙和姑娘了,誰還沒點隱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