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幾年在石油儲備上動靜不小,直接把總容量搞到20億桶以上,這數字一擺出來,就比美國的戰略儲備容量高出三倍去。美媒一看這架勢,直呼這是中國在為可能的國際摩擦攢底氣,尤其是臺海方向的那些事兒。
這不是空穴來風,中國作為全球頭號石油進口國,每天得吞下上千萬桶原油,進口依賴度高達七成多,能源安全這塊兒從來都不是小事。2025年上半年,國際油價跌到70美元一桶以下,中國抓住機會猛囤,平均每天多出100多萬桶直接進倉庫。
這波操作不光穩住了自家工業和民生,還在全球油市上攪起波瀾。美媒像華爾街日報那樣,趕緊發文分析,說中國這是在未雨綢繆,防著供應鏈被卡脖子。事實擺在那兒,中國海關數據明明白白,前九個月進口總量超4億噸,日均1100萬桶,其中一部分直奔儲備庫。
相比之下,美國戰略石油儲備現在庫存才400多百萬桶,容量上限也才714百萬桶,差距拉得老大。這事兒說白了,就是中國在能源博弈中不想被動挨打,得自己手里有貨。
![]()
中國儲備規模悄然攀升的那些數據
中國石油儲備這幾年增長得挺穩當,從2015年的14億桶容量,一路爬到2024年底的20億桶出頭,這中間新增的設施可不是鬧著玩的。瑞斯塔能源的分析師林葉給出的估算顯示,目前總容量用了六成左右,留有大把空間繼續填。
2025年頭幾個月,中國就開始加速,S&P全球商品洞察的數據說,今年前幾個月平均每天囤53萬桶,到下半年估計更高。為什么這么干?簡單,進口量大,需求穩。海關總署的數字鐵板釘釘,2025年前三季度,日進口量穩在1100萬桶以上,比沙特日產量還多出一截。
這里面,有1到1.2百萬桶沒直接進煉廠,而是轉去儲備。想想看,中國一年石油消費7億多噸,日均1500萬桶左右,儲備12到13億桶就能頂一年多,夠緩沖的。
這增長不是拍腦袋決定的,得看基礎設施。路透社報道,今年和明年,中國要在陜西、云南等地建11個新儲備點,總容量加169百萬桶,相當于中國半個月進口量。這批設施一半多已經開工,國企像中石化和中海油帶頭沖,政府文件里明文要求他們多存油。
2025年第二季度,國家能源局的文件就點明,全國原油儲備能力逼近20億桶,戰略和商業庫存并重。新通過的能源法也把這兩塊兒合起來管,煉廠得幫著輪換存貨。
![]()
這么一搞,儲備不光是應急,還成了日常能源管理的部分。國際能源署的分析說,中國這波囤油直接吸了全球多余供給,幫著頂住了油價往下砸。要知道,OPEC+在放松限產,全球油市本該供大于求,中國一出手,就把多出來的油穩住了。
話說這儲備分兩層,政府戰略儲備大概4億桶,藏在專用設施里;商業儲備8到9億桶,由企業管,但得聽政府調遣。到2025年3月,政府地上設施存401百萬桶,商業地上存668百萬桶,總和超10億桶。地下洞穴還藏了不少,衛星都拍不到。
為什么這么分?因為中國地大,沿海建罐容易,但內陸得靠鹽穴啥的。2022年俄烏沖突后,這布局就加速了,當時西方制裁俄羅斯石油,中國低價多買,轉頭就存起來。
2023年底,政府下令國企買140百萬桶進戰略庫,交貨到2026年3月。這不是一時興起,而是長線規劃。結果呢?2025年進口從俄羅斯漲了4%以上,從巴西暴增一倍多,來源多元化了,風險也散了。
![]()
美媒盯上的“三倍差距”與能源博弈
美媒這回眼睛雪亮,華爾街日報直接發文,說中國儲備已達12億桶,超美國三倍,標題就帶點警惕味兒。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SPR)容量714百萬桶,現在庫存409百萬桶,2025年10月數據,能源部剛招標買100萬桶補庫。比起中國20億桶總容量,這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CNN和路透社也跟進,說中國這是在為供應鏈中斷備戰,尤其臺海方向。話說美國智庫早就在模擬,如果臺海出事兒,美方可能用能源制裁卡中國脖子。中國工業用電和石油需求龐大,一斷供,生產線就得停。但現在儲備頂兩年,底氣足多了。
這“三倍”不是隨便說說,EIA的短時能源展望里估,2025年第四季度全球油庫存增2.2百萬桶/日,中國占大頭。美國的儲備從2022年高峰期賣油救急,現在補不回來,國會得批錢才能滿載。
中國呢?反其道而行,2025年新法一出,企業庫存直接變國家后盾。美媒分析,這不光是經濟事兒,還牽扯地緣。俄烏沖突讓大家看清,石油是戰略物資,烏克蘭打俄羅斯油田,俄工業就受影響。
這差距讓美國有點兒坐不住。能源部長賴特最近還公開喊中國多買美國油,別總從俄羅斯那兒拿。背景是中美能源對話,釜山會談后,美國想賣油穩關系,但中國自有盤算。儲備超三倍,不等于軍事攤牌,但給中國在談判桌多張牌。
全球油市上,中國囤油穩價,OPEC+多謝它。要是沒這波,油價早跌穿60美元,產油國日子難過。美媒雖帶刺兒,但數據認賬:中國從2015年到現在,容量翻了40%,美國還在原地轉。
![]()
儲備擴容背后的國際摩擦
中國石油儲備這事兒,得放國際大背景下看。2022年俄烏沖突一打響,全球能源鏈子就亂套,西方制裁俄油,價格飆到100多美元,中國進口成本直線上升。那時候,中國就意識到,進口七成依賴,海上運輸一堵,麻煩大了。
結果呢?從俄羅斯低價多買,存進庫里,順帶多元化來源,中東、非洲、南美全拉進來。2025年,巴西油進口漲156%,這數字海關報的,實打實。儲備擴容就是自保,防著類似斷供重演。
中國是世界工廠,石油進不去,汽車停、電廠黑、化工鏈斷,后果連鎖。儲備20億桶,夠兩年用,工業不慌,民生有保障。相比,日本儲備容量5.79億桶,美國7.14億桶,中國甩開一截。
國際能源署說,中國新法讓商業庫存變戰略伙伴,煉廠得存油輪換,這招聰明,成本低,還不壓企業。2025年,OPEC+限產松綁,全球多油,中國一吸,市場平衡了。美媒雖解讀為“攤牌準備”,但中國官方低調,能源局文件只提“保障供給安全”。
這準備是雙刃劍:一方面穩經濟,另一方面在中美博弈中,給中國更多回旋余地。臺海議題上,美方智庫模擬封鎖,算中國幾天扛不住,但儲備一算,短期內經濟不崩,持久力強。
![]()
儲備不光防軍事,還防經濟戰。2023年,美國對俄石油天花板,中國繞道買,現在輪到自己備。路透社說,2025年建的11個點,37百萬桶已完工,剩下的明年上馬。這速度,靠國企執行力。
全球看,印度也囤油,但規模小,中國是頭號玩家。美媒的“攤牌”論調,帶點推測,但數據支持:儲備從12億到20億容量,填不滿的四成空間,夠再囤半年進口。能源安全這碗飯,中國端穩了,不求稱霸,就求不挨餓。
展望未來,中國儲備這步棋下得長遠。2026年,新增1.2億桶容量上馬,總量穩20億桶以上。EIA預測,全球油庫存繼續增,但中國隱形囤油占大頭,不顯山露水。
美媒繼續盯,但中國節奏自定:進口穩、來源散、設施多。臺海防務上,解放軍保持警惕,能源儲備讓中國在潛在摩擦中更有韌性。話說,這不等于挑事兒,而是防事兒。全球能源轉型中,石油還是王道,中國囤油的同時,也推新能源,但短期內,儲備是硬保障。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