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觀新聞報道,2025年秋冬之交的頓巴斯戰場,紅軍城(烏稱波克羅夫斯克)的槍炮聲穿透了東歐平原的寒意。當地時間11月3日,俄國防部高調宣布部隊持續向該城推進,已在火車站周邊工業區重創被圍烏軍,一天之內擊退10次突圍行動,甚至攻入普里戈羅德內區構建陣地。烏克蘭方面則咬緊牙關,澤連斯基親自喊話“陣地仍在堅守”,烏軍總參謀部強調“俄軍未完全控制任何區域”,還披露正通過多布羅皮利亞方向的攻勢轉移俄軍注意力。這場持續一個多月的鏖戰,早已不是單純的城池爭奪,而是俄烏沖突走向的關鍵博弈。
紅軍城的戰略分量無需多言,作為頓巴斯鐵路樞紐、烏克蘭煤炭工業核心和工業產能聚集地,它是烏軍頓涅茨克防線的“后勤心臟”。俄軍17萬大軍壓境頓涅茨克,其中1.1萬人是格拉西莫夫近期緊急增派的精銳,目的很明確——拿下這座城,切斷烏軍補給走廊,打開通往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的通道,直逼克拉馬托爾斯克和斯拉夫揚斯克兩大重鎮。對烏軍而言,這里一旦失守,整個頓巴斯防線將徹底崩潰,西方援烏信心也會隨之崩塌,澤連斯基只能押上第七空降軍團、第十四旅等王牌部隊,哪怕只剩西部一個“豁口”維系聯系,也絕不棄城。
![]()
戰場態勢遠比雙方宣傳的復雜。開源監測組織“DeepState”的評估更貼近實際:全城約一半區域是“灰色地帶”,誰也無法完全掌控。俄軍所謂的“三面包圍”確實存在,小股部隊已滲透市區,甚至拿下過六十平方公里包圍圈,順帶端掉一個烏軍旅指揮部,外界猜測可能俘虜了西方軍事顧問這類“大魚”。但烏軍的抵抗也絕非虛言,布達諾夫親自率領特種部隊機降俄軍后方,多次挫敗俄軍切斷補給線的企圖,即便裝備和人員數量處于劣勢,仍能組織有效反擊。有趣的是,普京曾計劃邀請全球記者前線“見證合圍”,最終卻被格拉西莫夫勸阻,這背后恰恰暴露了俄軍“合圍未閉環”的尷尬——紅軍城西部的豁口不堵上,所謂“甕中捉鱉”就只是宣傳話術。
更值得玩味的是雙方的“輿論戰”與“心理戰”。俄軍此前宣稱烏軍防線11月前崩潰,如今期限已過,格拉西莫夫的壓力可想而知,這也是俄軍不顧無人機威脅動用裝甲部隊、急于求勝的核心原因。烏軍這邊也沒好到哪去,澤連斯基罕見承認“形勢嚴峻”,甚至公開證實有投降事件發生,卻又試圖通過封鎖消息掩蓋頹勢。11月1日凌晨,烏軍向莫斯科發射6架自毀式無人機,結果全被防空系統擊落,這場近乎“表演式”的襲擊,明眼人都看得出是向西方“賣慘”——沒有足夠裝備,連大規模反擊都組織不了。可特朗普壓根不接招,對“戰斧巡航導彈”援助依舊說“不”,倒是五角大樓表現出濃厚興趣,這種內部分歧讓烏軍的求援之路充滿變數。
![]()
軍事專家馬庫斯·賴斯納的判斷很客觀:俄軍掌握人力和火力主動權,但推進速度緩慢;烏軍未被包圍、防線未崩,卻已陷入明顯劣勢。從戰術上看,俄軍正在復制巴赫穆特和阿夫杰耶夫卡的成功經驗,以消耗戰磨垮烏軍,可紅軍城作為后勤樞紐,防御體系比前兩座城市更完善,烏軍精銳的抵抗意志也更堅定。保守估計,城內仍有1萬烏軍具備戰斗力,俄軍想要徹底拿下,沒有數月時間和巨大傷亡根本不可能,前提還是烏軍不主動撤出。
這場戰役的本質,是俄烏雙方“輸不起”的政治豪賭。對普京而言,拿下紅軍城就能鞏固烏東領土控制權,無論后續戰和都掌握主動權;對澤連斯基來說,守住城池才能換取西方更多援助,避免淪為談判桌上的“棄子”。外部因素的影響同樣關鍵,美國的援烏態度直接決定烏軍的續航能力,而俄軍能否盡快打破僵局,也關系到其能否在冬季來臨前掌握戰場主動權。
![]()
眼下的紅軍城,每一條街道都在發生拉鋸戰,每一次攻防都伴隨著鮮血與犧牲。所謂“大魚落網”“全面合圍”更多是宣傳戰的需要,真實戰場沒有絕對的贏家,只有無盡的消耗。澤連斯基的眉頭緊鎖,格拉西莫夫的急于求成,本質上都是這場沖突的犧牲品。當無人機在夜空被擊落,當士兵在廢墟中鏖戰,我們更該看清:戰爭沒有贏家,只有對和平的渴望。紅軍城的最終歸屬尚難預料,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誰笑到最后,都要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