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慕嘉烜
![]()
社工高鵬鵬老師給學生回信,學生收到回信內心無比激動
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鄭州市二七區(qū)六年級學生林小曼(化名)攥著皺巴巴的信紙,在“悄悄話——社工信箱”前徘徊許久。這封寫滿苦惱的信,承載著她整整三個月的不安。當信箱的銅鎖“咔嗒”輕響,她仿佛把秘密妥帖封存進了溫柔的角落——這是河南省慈善聯(lián)合總會“鄉(xiāng)村振興豫善同行”公益項目中,“社工信箱”守護童心的日常縮影。
自2023年由鄭州市二七區(qū)慈善總會主辦的“2+3”模式進校園公益慈善項目落地以來,冀羽社工在二七區(qū)實施的“悄悄話——社工信箱”,成為孩子們最信任的傾訴對象。截至目前,信箱已收到9000余封學生信件。每一封褶皺的信紙背后,都是亟待被傾聽的童年心事:有因身高被嘲笑的自卑低語,有父母離異后的孤獨困惑,也有對校園生活的真誠建議。社工團隊用“回信溝通+面詢疏導+班級團輔”的立體回應機制,為孩子們搭建起心靈橋梁——1100余封手寫回信、600多次面對面咨詢、50余場班級主題疏導,讓信箱成為溫暖的情感樞紐。
社工高鵬鵬至今記得第一封求助信帶來的震撼。那個用拼音和錯別字寫成的短句,訴說著男孩因個子矮小遭受的嘲笑。她連夜制作“勇氣勛章”手工卡片,在背面用蠟筆繪滿向日葵:“你笑起來的樣子,比操場上的陽光還要燦爛。”當男孩紅著眼眶在咨詢室展示勛章時,社工們深切感受到這份“傾聽”的重量。更令人欣喜的是,當孩子們提出食堂餐盤太燙、教室綠植枯黃等建議時,社工團隊創(chuàng)新采用“公開信+實物展示”的回應模式:聯(lián)合后勤制作隔熱墊并公示改良過程照片,帶領學生播種多肉觀察成長軌跡。這些互動讓孩子們看見,自己的聲音正在真實改變著周圍的世界。
暮色中的校園,社工蔡少靜、高鵬鵬仍在整理信件。新收到的信紙上,歪歪扭扭的字跡寫著:“謝謝你們當我的樹洞,現在我也想成為別人的星星。”這句稚嫩的告白,正是慈善微光最動人的傳遞——從最初的單向傾訴,到如今的雙向溫暖,社工信箱編織起跨越年齡的心靈網絡。每一封回信或許不能立刻改變什么,但那些承載著接納與理解的文字,如同播撒在心田的種子,終將在時光中長成支撐生命的綠蔭。
在“人人可慈善”的時代圖景里,社工信箱是最微小卻璀璨的注腳。這些藏在信箱里的星光,讓每個孩子知道:成長路上,總有人愿意俯身傾聽,與他們共待花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