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前幾天某品牌舉辦線上直播活動,場面原本挺盛大的,但沒想到最出圈的竟然是主持人翁青雅。
作為該場直播的主持人,翁青雅出圈也不是因為業務能力出色,而是因為邏輯混亂、語氣僵硬、串詞尷尬,甚至連嘉賓朱珠遞出來的話都接不明白。
短短幾分鐘的采訪視頻,看得人腳趾摳出三室一廳。
直播開始的時候,朱珠主動推開采訪間的門,手持門把手微笑等待主持人的禮讓或寒暄。
翁青雅卻僅匆匆說了句 “謝謝”,便頭也不回地徑直走向室內沙發,將朱珠晾在門口長達 5 秒。

朱珠不得不尷尬地找補:“工作人員不用一起進來嗎?” 翁青雅這才回頭隨意比劃了一個 “請進” 的手勢,腳步絲毫未停,全程未與朱珠有眼神交流。網友調侃:“這哪是采訪嘉賓,分明是大小姐駕到,讓明星來陪襯。”
進入采訪間后,翁青雅未經禮讓直接搶占沙發中央的主位坐下,雙手自然搭在扶手上,完全無視仍站在一旁的朱珠。
當品牌方意識到場面失控,派專業主持人緊急救場時,翁青雅仍牢牢占據 C 位,頻繁抬手撩動頭發,對工作人員的示意置若罔聞。
直到對方多次暗示,她才不情愿地往旁邊挪了挪,全程未表現出任何配合或歉意。
![]()
事件發酵后,有業內人士爆料稱,原本接到主持邀約的是另一位主持人,但在最后時刻被翁青雅空降取代。
翁青雅的家族背景隨即被扒出,父親是百億富豪,倫敦藝術大學傳媒碩士的學歷與主持表現形成鮮明反差。網友痛斥:“資本能買到資源,卻買不到能力。”
當輿論越鬧越大之后,翁青雅在社交平臺發文道歉,將一切問題用見到朱珠太緊張了解決。
而品牌方則是火速刪除直播回放,并發布聲明稱 “深刻反思流程管理不足”,但未回應 “換人主持”“背景操作” 等質疑。
![]()
在這場輿論的背后,其實藏著一個更值得討論的現象:在流量至上的當下,主持這個職業的可替代性在日益增長。
品牌活動、晚會盛典、綜藝節目,都寧愿請藝人、網紅、品牌代言人上去說兩句,也不愿再花錢請一個真正懂控場、懂節奏的專業主持。
![]()
而就在上周,芒果秋季招商會上,李維嘉久違回到湖南衛視與何炅相擁而泣,一旁的汪涵也上前抱住他們。
三個曾經陪伴觀眾無數個周末的主持人再次同臺,那一幕有點讓人鼻酸,也讓人猛然意識到,如今的娛樂行業里,主持人這三個字的分量似乎越來越輕了。
我們是時候該問一句:主持人這個職業,還在嗎?
![]()
而翁青雅線上直播的尷尬場面仍在發酵:邏輯混亂的串詞、接不住嘉賓朱珠話茬的僵硬反應,讓短短幾分鐘的采訪成為“社死名場面”。
網友翻出朱珠雙語主持的過往對比,一句“請把主持人的工作還給主持人”的吶喊,戳中了行業痛點。
這場風波背后,不僅是個體專業能力的缺失,更折射出流量時代主持人職業的深層危機。
當網紅、藝人跨界就能占據話筒,當AI主播開始上崗,專業主持人的價值究竟何在? 職業門檻的消解,是這場危機的顯性癥狀。
曾幾何時,主持人需闖過表達、控場、臨場應變這些難關,而如今在泛娛樂場景下,“會說話”甚至“敢玩梗”就成了準入憑證。
![]()
翁青雅的翻車并非個例:品牌活動請代言人串場,綜藝讓演員主持,直播由網紅控場,這些場景中,主持人從活動支柱淪為功能性配角,甚至被預錄VCR替代。
更值得警惕的是技術沖擊帶來的新變量,河南臺民生頻道AI主播“笑歌”正式上崗,無錫廣電虛擬主播實現元宇宙直播帶貨,這些AI主播憑借零失誤、多語言切換的優勢,進一步擠壓了傳統主持的生存空間。
流量至上的邏輯,正在顛覆行業的價值排序。品牌方并非不懂專業主持的重要性,卻更青睞自帶粉絲基礎的跨界者:畢竟網紅的話題度能輕松上熱搜,哪怕是負面曝光也被算作流量成果。
![]()
這種短視選擇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專業主持人的控場能力無人問津,業余者的尷尬表現卻頻頻出圈。
數據更顯殘酷:新東方前途出國的調研顯示,近六成播音主持專業畢業生未進入對口行業,即便入行,多數也只能從事品牌活動主持或MCN口播,話筒早已不再象征職業尊嚴,淪為謀生工具。
行業的“斷層”與“失聲”,則讓困局雪上加霜。《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等王牌節目停播,不僅終結了電視主持的黃金時代,更切斷了傳統的人才培養鏈條。
湖南衛視曾打造的“造星工廠”體系,從助理到主主持的階梯式培養,如今早已斷裂。
![]()
新人難有成長舞臺,湖南衛視力捧的齊思鈞,竟要靠“院人”身份積累人氣;老將后繼乏人,何炅、汪涵、李維嘉的重逢之所以引發集體懷舊,本質是觀眾對專業主持魅力的深切懷念。
這種斷層并非國內獨有,美國《斯蒂芬·科爾伯特晚間秀》等深夜秀因廣告收入銳減50%停播,印證了媒介變革下全球主持行業的共同困境。,但專業的價值從未真正消失。
汪涵在《我是歌手》總決賽上化解孫楠退賽危機的臨場表現,證明專業主持的控場力是流量藝人無法替代的;董卿《朗讀者》、撒貝寧《明星大偵探》的轉型,彰顯了主持人在深度內容與綜藝場景中的不可替代性。
![]()
即便是技術浪潮中,AI主播的短板也愈發明顯:虛擬主播帶貨轉化率遠低于真人,缺乏情感共鳴的播報難以維系長期收視。
河南臺的實踐給出了新方向:AI主播“笑歌”承擔常規播報,真人主持人深耕深度訪談,人機協作讓專業價值與技術效率實現平衡。
如今行業的自救正在悄然發生,梁田開設視頻號打造個人 IP,劉燁轉型幕后,老一輩主持人通過內容創新延續生命力,年輕從業者在播客、視頻播客等新場景中尋找空間。
這些探索證明,主持人的核心價值從未是 “說話” 本身,而是情感連接、邏輯梳理與氛圍引導的綜合能力。

當我們追問“主持人這個職業還在嗎”,答案藏在每一次專業救場的掌聲里,藏在觀眾對深度內容的渴求中。流量或許能制造一時熱度,但專業才能構筑長久價值。
期待行業能打破流量迷信,讓專業主持人重獲舞臺;更期待年輕從業者堅守初心,讓話筒重新綻放專業的光芒。
畢竟,專業的事,終究要交給專業的人。
信源來自:小莉幫忙2025-2-20 正式上線!《小莉幫忙》AI主播真的來了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