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7日,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在倫敦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的公開講話,把中印兩國的人口結構問題擺到臺面上,吸引了不少關注。
他認為中國已經開始老了,印度還很年輕,印度將來可能追上甚至反超中國。不少人一聽,覺得這判斷有點“炸”,但仔細琢磨,這事還真沒那么簡單。
今年,印度人口已超過14.4億,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人口年齡中位數是39歲,印度只有28歲,差了整整11歲。
60歲及以上人口,中國超過2.67億,占18.9%,而印度同類人口只占6.38%。聽起來,印度的“年輕優勢”確實明顯,比咱中國更有活力。
![]()
但光看人口結構就能決定國家未來?這事要是這么簡單,世界經濟格局早就變天了。日本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進入老齡化階段,卻通過高質量的教育和產業升級,成就了二戰后的經濟奇跡。
反觀巴西、菲律賓等國家,年輕人口占比長期很高,可經濟發展卻總是原地踏步。人口多并不等于經濟強,背后的邏輯,遠比表面數字復雜。
印度的年輕人口,確實讓不少國際機構看好。根據聯合國人口署2024年報告,印度的勞動力儲備和消費潛力都很大。但要把人口紅利變成經濟紅利,需要一整套配套條件。
![]()
我們要注意到,印度的識字率只有77%,而印度的識字率計算標準只是會不會寫自己的名字。就這相比咱中國的96.4%都還差不少。
印度的成年文盲數近3億,直接影響勞動力質量。技能培訓的覆蓋率也不足,很多年輕人只是在低效的農業和服務業里轉圈。
再看基礎設施,印度港口的貨物周轉率只有咱中國的三分之一,高速公路密度還不到四分之一,數字網絡覆蓋更是只有30%人口能享受。
![]()
這些“短板”讓印度的年輕人口很難快速轉化為產業優勢。印度政策環境也是個大坑,2023到2024年間,新能源外資準入和數字服務稅政策分別被改了三四次,不少外資企業都說“看不懂”,也就不敢輕易加碼。
經濟學上講“人口紅利”,但如果產業沒跟上、教育沒提高、政策不穩定,人口多反而可能變成社會壓力。這點上,印度精英階層其實心里清楚,只是外界總喜歡拿數字做文章。
![]()
李顯龍說中國開始老了,這點沒錯,咱中國確實進入了深度老齡化。但老齡化并不是無法調頭的大難題。
一方面,咱中國在制造業、數字經濟、科技創新等領域全球領先,今年GDP預計超過19萬億美元,是印度的四倍多。人均GDP更是拉開了大差距,咱中國人均超過1.2萬美元,印度還不到三千。
![]()
更關鍵的是,咱中國正在“換道超車”。產業升級正在加速,新能源、高端制造、半導體這些領域持續突破。
2024年,科研經費投入占GDP2.4%,專利申請量居全球首位。高等教育每年培養出上千萬高校畢業生,技能型人才儲備不斷提升。
而且,咱中國正在推進養老保障體系、優化生育政策、推動延遲退休,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這些舉措,不僅能緩解勞動力短缺,更能提升整體人口素質。
![]()
不少人好奇,李顯龍為什么在10月27日的倫敦智庫發言里,專門強調中印人口結構?這背后其實是新加坡一貫的“平衡術”。
新加坡地小人少,夾在中美印三角關系中,最怕的就是東南亞被單一大國主導。2024年,中國與東盟的累計投資超過4500億美元,新加坡擔心一旦中國“一家獨大”,區域博弈空間就少了。
所以,李顯龍一邊釋放“印度會追上中國”的信號,吸引印度重返區域合作,一邊又肯定咱中國在國際規則上的貢獻,避免得罪中國。
這種“兩邊討好”的策略,是新加坡長久立身之本。拉攏印度,不僅順應美西方“印太戰略”需求,也能為本國爭取更多回旋余地。說到底,李顯龍的發言是一次精心設計的試探,每句話都服務于新加坡自己的利益。
真正決定中印未來競爭的,不是人口年齡結構,而是科技、產業和制度。
咱中國的高科技產業鏈完整,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30%,5G基站、智慧城市、高鐵里程等領域全球領先。印度雖然在軟件外包領域有一席之地,但制造業占比只有11.6%,基礎設施和供應鏈遠遠落后。
![]()
在專利和研發投入上,今年咱中國專利申請量突破300萬件,科研經費投入占GDP2.5%;印度同期專利申請量才剛剛破五萬,科研經費占GDP不到1%。
半導體、汽車、新能源等產業,印度還在起步階段,咱中國已經具備全球競爭力。
再說產業升級,咱中國正不斷推進高端制造、智能化改造,形成了完整的創新生態。印度要想趕上,不僅要補齊教育、基礎設施短板,還得解決政策連貫性和社會分層等根本性問題。
![]()
不少國際分析總喜歡把印度當成下一個經濟奇跡,但仔細一看,印度要真正實現“追上甚至趕超中國”,難度不小。
一方面,印度的種姓制度、社會流動壁壘、女性就業率低等歷史問題,短期難以根除。2023到2024年,印度外商投資政策反復搖擺,讓不少企業望而卻步。基礎設施的落后,也讓物流和產業升級推進得特別慢。
![]()
軍事上看,印度軍費里大頭都花在進口武器上,本土研發能力還很弱。和咱中國的自主創新、體系化發展比,差距明顯。如果印度一味沉迷于“人口優勢”,而不下力氣提升教育、產業和基礎設施,經濟增速就很難持續。
老齡化是挑戰,但更是提升人口質量的契機。咱中國這幾年加大教育投入,推進技能培訓,45%的農民工接受過職業技能提升,遠遠高于印度的15%。
![]()
2024年,綠色科技、智能制造、數字經濟這些新興產業持續壯大,吸引了全球資本關注。即使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的當下,咱中國依靠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的產業配套,吸引外資始終排名前列。
政策層面,養老保障、生育支持、銀發經濟等組合持續發力。咱中國正在用市場的力量吸引全球要素,通過高質量發展路徑,逐步形成新的增長動力。這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幾十年系統積累的成果。
![]()
從歷史上看,年輕人口未必自動轉化為經濟奇跡。上世紀七十年代,巴西、菲律賓都曾因年輕人口比重高被外界看好,但最后都因制度和產業問題陷入發展困境。日本即便進入老齡化,也靠著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始終保持高水平生活質量和經濟活力。
歸根結底,決定國家未來的是制度、產業、創新能力的比拼。咱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最強的數字化基礎和持續進步的教育體系,這些優勢不會因為人口老齡化而消失。
![]()
印度如果只是沉迷于這些表面上的數據,而忽略了深層次結構調整,所謂的“趕超”更像是遙遠的目標。
李顯龍10月27日在倫敦的這番話,確實引起了全球輿論的熱議。但細看下來,人口結構只是大國競爭的一部分,真正決定未來的,是高質量發展、創新能力和制度優勢。
印度要想追上咱中國,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甚至努力都不一定能追得上咱中國。
而咱中國,正以轉型升級、科技創新和制度優化為方向,不斷提高自身實力。每一代中國人都在用奮斗書寫自己的時代,老齡化不是停滯的理由,而是繼續前進的新起點。
所以,別被“年齡論”迷了眼。咱中國的底氣,正是在于不斷自我革新和進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