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 伯虎財經(bohuFN)
作者 | 楷楷
近日,零跑汽車高級副總裁曹力在媒體溝通會上明確表示“不會搭載乾崑智駕系統”,這讓已流傳數月的“智駕聯姻”傳聞徹底破滅,也讓“道不同不相為謀”這話登上了熱搜。
多家媒體報道稱,曹力表示零跑拒絕與華為“聯姻”的原因是“道不同不相為謀”,這略帶“引戰”意味的發言,也引起了車圈粉絲的激烈討論。不過,曹力很快在社交平臺發布聲明稱,“從來沒說過這句話,也沒有表達過類似的意思。”
爭議雖然已經平息,卻也揭開了智駕市場技術路線分化的冰山一角。在越來越多車企選擇擁抱華為智駕生態的當下,零跑卻堅持自研智駕,某種程度來看,這也是一條更艱難的“道”。
不過,零跑在今年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2025年1-9月,零跑以近40萬輛的累計交付量穩居新勢力榜首,在剛剛過去的10月,零跑的月銷量來到了史無前例的7萬輛。2025年上半年,零跑也迎來了凈利潤轉正。
然而,登頂之后的零跑,也要面臨更嚴峻的考驗:如何以自研技術為矛,刺破高端市場的壁壘;以成本控制為盾,守護來之不易的盈利曙光;能否用自己的“道”,實現持續領跑?
01 全域自研,零跑的“道”
2024年3月,零跑與華為宣布將基于鴻蒙生態方向進行深入合作。今年8月,也有多家媒體報道稱,零跑正在與華為就 HI模式進行談判。沒想到的是,“聯姻”傳聞最終未能落地。
![]()
不過,零跑拒絕“聯姻”看似是“逆勢而行”,實則也有其內在的商業邏輯。
首先是成本考量。華為的智駕系統雖然是行業公認的“金字招牌”,但其高昂的成本對于奉 “性價比”為生命線的零跑而言,已超出其可負荷的范圍。
根據開源證券的研報,近年華為鴻蒙智行ADS的買斷價格持續上漲,這部分成本對車企而言屬于剛性支出,即便車企通過各類優惠讓利用戶,但其向華為支付的采購成本也保持不變。
![]()
按照3萬元/套的成本來推算,若將這套系統搭載到均價十萬元出頭的零跑車型上,對于毛利率只有14.1%的零跑來說,將可能直接擊穿其定價體系。
其次,零跑的經營理念更側重于產品本身的實在價值,而非品牌的光環效應。因此,加入華為聯盟所帶來的品牌勢能,對零跑的吸引力或許并沒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大。
零跑創始人朱江明曾多次闡述其“優衣庫理論”——不以品牌為導向,而是以成本來定價的策略。對于消費者來說,零跑沒有太高的品牌溢價,這是其產品能夠擁有高性價比的原因。
最后,零跑具備自研智駕的能力。從2015年創立開始,零跑就堅定了全域自研的路線,目前已涵蓋智能動力、智能駕駛、智能座艙三大系統,整車的自研自造能力高達65%。
零跑在智駕領域也投入了大量開發資源,其在2021年發布了Leapmotor Pilot智能駕駛系統,目前已迭代至3.0版本;2023年,其推出的C11增程版搭載了激光雷達+Orin-X芯片的硬件組合,為高階智駕鋪路。
“性價比、低品牌溢價、全域自研”這三方面的差異化能力,讓零跑有了自研智駕的底氣,不僅如此,這也是其長期以來在市場中立足、領跑的核心“道”。
以“全域自研”為根基,零跑不僅在技術自主與成本控制上掌握了主動權,更構建起更強的抗風險能力與更快的技術響應速度,能夠支撐其在性價比賽道持續領跑,形成獨有的生存模式。
02 沖刺高端,走出舒適區
然而,零跑這條“道”也并非一片坦途。當零跑通過投放大量性價比車型搶占市場時,低價車型也勢必會進一步侵蝕公司的利潤空間。
今年上半年,零跑的毛利率為14.1%,創下公司成立以來的半年度新高,一季度毛利率更高達14.9%。此外,其在今年上半年首次實現半年度盈利,歸母凈利潤0.3億元。
不過,零跑的毛利率在同行中并不算拔尖,2024年,理想、小米汽車的毛利率分別為20.5%、18.5%,就連卷王比亞迪的全年毛利率也保持在21.02%。
因此,在如此微薄的利潤規模下,零跑花的每一分錢都可能影響公司的盈虧平衡線。要改善這一局面,零跑必須走出當下的舒適區,進一步豐富產品矩陣,讓品牌實現向上突破。
近日發布的零跑D19,則成為了其沖擊中高端價格帶的關鍵產品。一方面,零跑D19是零跑全域自研最新成果的匯總,是其向高端化進軍的具象化展示;
另一方面,這款產品填補了零跑在高端市場的空白,能夠進一步拉升品牌調性、豐富品牌敘事,為其后續提升市場估值打下基礎。
![]()
目前來看,零跑D19作為零跑旗艦D平臺的首款產品,正試圖將零跑過去的成功經驗進行“高階復制”。
首先,全域自研的基因被深度延續。憑借自研技術,零跑將頂級配置與技術應用在D平臺上,匯聚了六大行業首創技術,涵蓋了混動、純電、智能、駕控、安全、舒適多個方面。
更關鍵的是,這些技術并非孤立的單體創新,而是基于零跑過去十年對用戶體驗的深刻洞察,形成的一套“系統重構”式的完整技術體系。
比如D平臺進一步將增程細化為“大電池+小油箱+800V快充”,讓用電成為日常主流,用油“降格”為備份,更加貼合用戶的實際使用場景。
![]()
其次,采取更務實的跟隨式策略。在智駕領域,零跑并未選擇與頭部玩家在技術前沿進行軍備競賽,而是采取“跟隨式創新”策略,D平臺將落地VLA輔助駕駛與端側大模型座艙。
曹力表示,智駕行業幾乎每六個月就會出現新的方向,不同方向需要的團隊、能力、人員結構完全不同。在技術探索期,選擇“跟隨”比“領頭”的消耗更低,一旦認準方向,零跑一定能跟上行業節奏,他有信心零跑的智駕水平能在明年躋身第一梯隊。
從過往表現看,零跑的“跟隨策略”已被驗證能有效且迅速地打開市場局面,“半價理想”這一標簽的形成,正是該策略落地后的亮眼成果。對此,朱江明也曾回應,他認為其他品牌在產品設計、技術創新等方面有優勢,零跑可以借鑒,這并沒有什么不好的。
最后,堅守“性價比”的終極武器。即便是沖擊高端,零跑依然是“良心定價”。朱江明直言,“D系列不會追求高利潤,還是以多少成本定多少價格,產品很豪華,但價格不豪華。”
![]()
在D19的豪華配置下,零跑依然能很好控制成本,主要得益于全域自研的能力。曹力表示,零跑的核心架構和關鍵技術都是自研,能夠讓供應商跟隨并做出最適合系統性能的設定。
比如零跑跟采埃孚聯合開發的電驅和發電機一體化系統,既能減重,又可以降低幾千塊的成本,能夠在不犧牲性能/功能的情況下,實現很好的成本優勢。
對零跑而言,依托過往成功經驗向上突破,是更“討巧”的路徑,能夠延續成熟的方法論,保持產品在性價比、品牌認知方面的優勢。即便是面對競爭維度更立體的高端市場,也有望以己之長攻市場之隙,在傳統豪華品牌與新勢力車企的夾擊中撕開新市場空間。
03 零跑模式,能否繼續長跑?
只是,零跑要真正建立起高端、豪華的品牌認知,在30萬元級別市場打動消費者,單靠熟悉的“半價模式”,恐怕還不足以支撐其品牌溢價與價值認同。
首先,高端市場消費者關注的不只是“硬件堆料”,而是實際的駕駛體驗,零跑面臨的首要挑戰是智駕能力的突圍。
誠然,零跑D19在硬件配置上下了狠功夫,但其算法能力能否跟上并實現軟硬件協同,將直接影響其智駕能力的精準度與穩定性,而這些正是高端用戶衡量產品競爭力的核心標準。
目前來看,零跑的智駕實力似乎還未得到消費者的認同,在一些用戶反饋中,其現有智駕系統在復雜路況感知穩定性、決策邏輯擬人化程度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
其次,極致的成本控制能力是否會反噬產品品質與用戶體驗,這是一個長期的隱憂。近日,零跑表示將停止自研芯片的計劃,原因是芯片研發成本高昂且迭代速度緩慢。
但芯片作為智能汽車的“大腦”,其性能對車輛的智能化水平至關重要,零跑這一選擇,某種程度也可以看成是其為了控制成本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協”。
長遠來看,零跑過度執著于成本控制而弱化技術創新,可能會影響核心技術的積累,一旦某一技術路線發生關鍵性轉變,其就會變得非常被動。
更嚴峻的是,當下蔚來、小鵬等新勢力巨頭也在不斷提升成本控制能力,沖擊零跑的“性價比”護城河。若技術儲備不足,零跑隨時都有可能被競爭對手超越。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是品牌力的鴻溝能否跨越。盡管零跑從C系列起就確立“向上對標”的策略,比如其15-20萬元的C系列對標30萬元以上的理想;10-15萬元的B系列對標20萬元以上的Model 3。但從市場認知看,其主品牌形象仍與“10萬+”級別深度捆綁。
![]()
要從10萬+到25萬+,這不僅是價格的翻倍,更是品牌勢能的躍遷。高端市場的消費者,購買的不僅僅是一組參數配置,更是品牌所帶來的身份認同、情感共鳴和可靠承諾。
根據麥肯錫的報告,高凈值人群在購買豪華車時,更多會考慮汽車產品的完美性、品牌傳承、專屬感等因素。
![]()
當下的零跑更像一個“技術實力派”,但要從一個“高價值工具”品牌,轉變為一個能夠承載用戶更高層次需求的“伙伴”品牌,是比攻克任何技術難題都更為復雜的課題。這才是它沖擊高端路上,最深、最寬的護城河,而這條河,需要時間去填。
一路走來,零跑始終踐行自身堅信的“道”——不追求品牌虛名,不過度營銷包裝,而是將資源傾注于全域自研,通過技術降本,將“好而不貴”的產品帶給大眾市場。
如今,零跑想沿著自己過去的“道”,去闖一條品牌向上的新路。這條路的邏輯是自洽的:用更強的自研技術,打造更具競爭力的高端產品,但依然保持“良心定價”。
然而,市場會獎勵把技術做成平價產品的公司,但市場同樣考驗著一個品牌從工具價值到情感價值的升華能力,這將是決定零跑能否在其選擇的“道”上,跑出一個“寬未來”的關鍵。
文章封面首圖及配圖,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若版權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聯系我們,本平臺將立即更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