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荷關于安世半導體的談判,在多次磋商中仍然沒有進展。中方話說得很直,荷方也沒有表現出要解決問題的誠意。
尤其是荷蘭在安世問題上反復橫跳,中國態度明顯變了。
說到底,荷蘭政府的執迷不悟已經讓雙方之間的問題擴展到涉及全球供應鏈穩定的大問題。更關鍵的是,德國也被卷進來了,眼看事情要失控,德國急了。
![]()
矛盾焦點在“誰在做決定”
11月4日,中國商務部的在中國與荷蘭關于安世半導體問題磋商進展的聲明中傳遞出一個清晰的信號,荷蘭政府仍然回避中方的合理要求。
談了半天,荷蘭既沒有回應中國企業提出的合理請求,也沒有提出任何解決辦法。荷蘭的行為不僅是對企業的不公,更是對全球供應鏈穩定的消極破壞。
安世半導體雖然是一家在荷蘭注冊的公司,但控股方是中國企業,荷蘭政府最近頻頻出手。
![]()
中方一直試圖通過磋商解決問題,但荷蘭表現得非常強硬,始終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放寬限制。問題在于,這種所謂的“安全理由”,背后其實是美國的影子。
美國在中荷之間的博弈中扮演了很關鍵的角色,外界普遍認為,荷蘭之所以在芯片問題上出手這么決絕,是因為受到了美國的直接影響。
尤其是美國政府對中國技術發展設限的政策不斷加碼,荷蘭也就成了執行政策的一環。換句話說,荷蘭并不是自己做決定,而是把關鍵的外貿政策交給了美國來主導。
![]()
中方直接指出,荷蘭的做法不僅損害中方企業利益,也干擾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穩定。態度轉變的背后,其實是中方在表達一個意思,如果荷蘭繼續走這條路,中國也不會再配合。
德國被殃及,芯片短缺引發連鎖反應
中荷之間的分歧本來是雙邊問題,但因為安世的特殊地位,很快牽動了整個歐洲的神經。
尤其是德國,壓力最為明顯。德國的汽車產業高度依賴芯片供應,而安世正是其中的重要來源。一旦出口受阻,德國的整條產業鏈都會出問題。
![]()
過去幾年,全球芯片短缺已經讓歐洲車企吃了不少苦,現在又面臨新的供應風險,德國自然坐不住。
于是,德國方面很快就有動作了。相關企業公開呼吁中方在安世問題上給予豁免,同時德國政府也開始介入,試圖緩和局勢。
11月3日,德國外長與中國外長王毅進行通話,這一舉動頗有意味。在這個時間點上,主動聯系中方,顯然是出于現實壓力的應對急著要跟中方溝通。
![]()
德國希望能通過外交手段,避免芯片斷供帶來的連鎖反應。換句話說,德國眼下的當務之急,不是站在荷蘭一邊,而是保住自己的制造業正常運轉。
這也反映出歐盟內部在對華政策上的不一致,雖然歐盟層面曾對荷蘭的出口限制表示理解,但一旦影響到了實際經濟利益,特別是德國這樣的支柱產業,立場就會發生變化。
歐盟想維持統一對外姿態,但成員國面對本國經濟的現實壓力時,往往更傾向于各自為政。
德國這次的表態,說明歐盟的所謂統一戰線正在出現松動。
![]()
荷蘭處境尷尬,夾在美國和歐盟之間進退兩難
荷蘭在這場風波中的角色其實非常微妙,表面上看,它是主角之一,但實際上它的決定空間非常有限。
一方面,荷蘭需要維持與美國的關系,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荷蘭的ASML等企業與美國市場關系密切。另一方面,荷蘭的經濟結構又高度依賴歐盟內部的貿易,尤其是德國市場。
這就造成了荷蘭在兩頭受壓的局面,對美國不能輕易違背,對歐盟又不能完全不顧。荷蘭原本想在中美之間保持某種平衡,但現在看來,這種平衡變得越來越難維持。
![]()
更大的問題是,荷蘭國內的科技企業也開始感受到政策帶來的風險。比如ASML這樣的企業,本來就因為美國的出口限制,在對華業務上受到了很大影響。
如果再加上中國的反制措施,荷蘭的高科技產業可能會面臨更大的市場損失。荷蘭政府雖然嘴上堅持“原則立場”,但企業界的壓力正在增長。
這也意味著,在未來的博弈中,荷蘭可能不得不做出調整。如果歐盟內部如德國、法國等大國持續施壓,荷蘭的立場或許會有所松動。
![]()
畢竟,如果繼續堅持現在的政策,不僅中方不滿,連歐盟內部也可能出現分裂。這對荷蘭來說,代價太大。
從這個角度看,荷蘭現在其實成了“夾心角色”,上不能得罪美國,下又要承擔歐盟內部的經濟后果。
美歐之間的裂縫開始顯現,全球博弈格局正在微調
這其實只是一個表面事件,背后反映的是全球科技領域的權力再分配。
![]()
美國希望通過控制技術出口來延緩中國發展,而中國則在嘗試通過反制措施打破這種封鎖。歐洲,尤其是德國和荷蘭,不得不在技術安全與經濟利益之間做出抉擇。
過去一段時間,歐盟在對華問題上多次強調戰略自主,但在關鍵節點上,還是容易受到美國影響。
中荷芯片事件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然而,現實經濟情況正逐漸逼迫歐洲重新調整。德國的態度變化,正說明了戰略自主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要在重大利益面前做出具體行動。
![]()
這場博弈之中,誰掌握產業鏈,誰就擁有更多主動權。中國通過在產業鏈上的布局,逐步擴大話語權。
如今不僅能影響終端制造,也開始在原材料、設備等環節具備議價能力。這種變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已經開始顯現效果。
從長遠來看,如果歐盟無法在中美之間找到穩定平衡,未來可能會有更多類似事件發生。荷蘭這次的角色,未來可能會輪到其他國家來扮演。
![]()
從一場磋商,看見全球格局的重心變化
這一次談判的失敗,不只是一次外交摩擦,更是一場關于全球高科技資源分配的現實博弈。
中國用明確立場和實際行動表達態度,讓各方不得不重新評估自己的策略和立場。
荷蘭面臨的壓力不會減輕,德國的介入也意味著歐盟將不得不重新權衡利益與政策的關系。而美國在背后推動的干預政策,也必然會面臨越來越多的現實阻力。
![]()
這場博弈的真正意義在于,它揭示了一個正在變化的國際秩序。在這個新秩序中,沒有哪個國家能獨自掌握全部主動權。
合作還是對抗,取決于各方是否能在復雜的利益關系中找到新的平衡。
參考信息:
就安世半導體,商務部:荷方應承擔全部責任——看看新聞Knews2025-11-04 18:10
推遲訪華又主動打來電話,德國外長此番操作背后的較量——上觀新聞2025-11-04 16:0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