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20輛美軍坦克,駛向志愿軍陣地,可炮兵卻沒接到開炮的命令,這時,一個小戰士沖上來,大喊:“讓我來開炮!”
當時,甘鳳里陣地剛結束美軍轟炸。地面突然傳來履帶聲,20 輛美軍坦克朝志愿軍防線沖來。
炮位上的戰士攥緊炮栓,卻沒人敢拉動扳機。當時美軍掌握絕對制空權,志愿軍炮兵有鐵律:沒有命令擅自開炮,暴露陣地就會遭毀滅性轟炸。之前已有多個炮班因此全員犧牲。
“再等下去,步兵兄弟就危險了!” 一聲嘶吼打破陣地寂靜。
炮兵第 31 師 401 團 4 連 1 排排長蘇兆丹,快步沖上炮位。他軍裝沾滿塵土,眼睛瞪得通紅。
“違反紀律我來擔,今天這炮必須開!” 蘇兆丹推開猶豫的炮手,雙手迅速放在炮身上。
這年他才 20 歲,入朝只有幾個月,卻已是全團有名的 “神炮手”—— 他僅用 28 天訓練,就創下考核五發五中的成績。
蘇兆丹瞇起眼,盯著呈菱形推進的坦克群。他手指在炮身刻度上快速滑動,計算參數。中間有輛坦克,履帶更寬、天線更長,格外突出。
“那是指揮車,打它!” 話剛說完,他就把炮彈填入炮膛。
炮口微微上揚,隨即發出巨響。第一發炮彈精準命中指揮車履帶,這輛坦克立刻停在原地。沒等美軍反應,第二發炮彈又射出去,直接擊穿坦克炮塔。濃煙和火光瞬間升起。
戰友們還沒從震驚中回過神,蘇兆丹已經調整好炮口。第三、四、五發炮彈接連射出。又一輛美軍坦克起火,另一輛冒著重煙退出戰斗。剩下的美軍坦克慌了,以為遇到志愿軍炮兵集群,立刻掉頭往回跑。
陣地后方的步兵看到這一幕,士氣大漲。大家跳出工事發起反沖鋒,對著失去坦克掩護的美軍發起攻擊,把對方打得潰不成軍。
打掃戰場時,戰士們在被擊毀的指揮車里,發現了美海軍陸戰隊第一師的作戰地圖和通訊密碼。
這支部隊正是長津湖戰役里的 “王牌” 部隊,指揮車被毀,直接打亂了美軍的進攻計劃。
慶功的時候,蘇兆丹卻主動找到指導員。他耷拉著腦袋說:“報告,我擅自開炮違反紀律,請組織處理我。” 在場的人都愣住了。
指導員紅著眼眶回答:“你這處分我不敢批,該給你記功!”
沒過多久,二等功獎狀和 “打坦克英雄” 的稱號送到蘇兆丹手上。上級向他解釋:“擊毀王牌部隊的指揮車,比殲滅一個連作用還大,這功你受得起!”
而這并不是蘇兆丹第一次立功。
![]()
蘇兆丹 1929 年出生在山西太原。16 歲那年,他瞞著家人加入八路軍。可入伍沒多久,抗日戰爭就勝利了,他沒能跟日軍正面作戰。
直到解放戰爭時期的太原戰役,蘇兆丹才真正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當時他所在的營,接到阻擊閻錫山一個師的任務。
面對敵軍的堅固工事和密集炮火,他們死守陣地整整三天三夜。最后配合援軍,把這股敵人全部殲滅。蘇兆丹因為作戰英勇,榮立一等功。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蘇兆丹所在部隊改編為炮兵。他之前從沒接觸過大炮,卻憑著一股鉆研勁,抱著炮兵手冊反復學習。僅用 28 天,就練出了指哪打哪的硬功夫。
入朝后,本該五人配合操作的重武器,他經常一個人操作。火炮后坐力震得他滿嘴是血,他也從沒退縮。
1951 年底,蘇兆丹作為戰斗英雄,被邀請到北京參加 “群英會”。
在會上,他見到了毛主席。蘇兆丹從沒見過這么大的場面,一直拘謹地坐在角落。直到毛主席主動起身給他敬酒,他才慌亂地舉起酒杯,一口氣喝干了杯里的酒。
更讓他意外的是,他還作為代表參加了首屆全國政協三次會議,并且和毛主席分在同一個小組。會議討論部隊軍服改革時,有人提出取消衣領和衣兜,這樣能節省開支。
蘇兆丹立刻想起朝鮮戰場上的情況。那里冬天零下三四十度,戰士們凍僵的手,總往衣兜里塞來取暖。
他鼓起勇氣站起來說:“主席,衣兜不能取消,那是戰士們的‘暖手寶’啊!”
毛主席聽完連連點頭:“這個意見很有道理,要站在戰士的角度想問題。” 最終,他的意見被采納,軍服保留了衣領和衣兜。
會議結束后,毛主席叫住蘇兆丹:“小同志,你叫什么名字?”
蘇兆丹立刻立正敬禮,回答:“報告毛主席,我叫蘇吊蛋!”
毛主席眉頭微微一皺,接著笑了:“‘吊蛋’這個名字太隨意,我給你改個名字吧。”
他沉思了一會兒說:“就叫蘇兆丹,‘兆’是多福的意思,‘丹’代表紅心,你看好不好?” 蘇兆丹用力點頭,這個名字從此伴隨他一輩子。
后來蘇兆丹轉業回到太原。他把獲得的獎狀鎖進箱子,先后在磚廠、耐火材料廠工作,一直默默無聞。直到后來開展 “找英雄、頌英雄” 活動,他的事跡才被大家知道。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