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科技圈,英偉達的股價暴跌成了最熱鬧的瓜。這家被捧為“AI時代印鈔機”的公司,一夜之間市值蒸發超過1.4萬億元人民幣,相當于跌沒了一個半茅臺的市值。更讓人議論紛紛的是,就在股價跳水前,CEO黃仁勛剛通過減持股票套現了10億美元。
有人說這是“巧合”,有人覺得是“信號”。畢竟,當一家公司的靈魂人物開始“落袋為安”,市場總會忍不住多想:這輪轟轟烈烈的AI熱潮,是不是真的要涼了?
![]()
一、黃仁勛的“精準套現”:正常操作還是“見好就收”?
先說說黃仁勛的減持。根據公開信息,他的操作其實“挑不出毛病”——通過美國證監會允許的“10b5-1交易計劃”,提前設定好減持時間和價格,分批拋售股票。這種方式既能規避“內幕交易”的嫌疑,又能在股價高位時悄悄變現。
從今年夏天開始,英偉達股價一路飆漲,市值一度突破3萬億美元,黃仁勛的身家也水漲船高。他選擇在這個時候減持,從個人財務角度看,確實有合理之處:任何投資者都會在資產價格處于歷史高位時“落袋為安”,何況是手握巨額股權的公司CEO。
但市場的敏感之處在于:黃仁勛不是普通投資者,他是英偉達的掌舵人,是整個AI產業的“精神領袖”。 過去幾年,他走到哪里都在說“AI將改變世界”,英偉達的GPU芯片被捧為“AI的氧氣”,股價也因此漲了10倍。可現在,自己先套現了10億,難免讓人心生疑問:難道連他自己都覺得,這股價有點“虛”了?
歷史總是相似的。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前,微軟、思科等巨頭的高管也曾密集減持;2015年A股創業板泡沫時,不少公司老板也在高位套現。雖然每次減持的理由都冠冕堂皇,但事后看,這些操作往往成了“泡沫破裂”的前奏。英偉達這次會是例外嗎?
![]()
二、一個“2億美元的失誤”:為何讓市場炸了鍋?
英偉達股價暴跌的直接導火索,是最新一季財報里的一個“小意外”。表面上看,公司業績依然亮眼:營收同比增長126%,凈利潤翻了3倍。但核心的“數據中心業務”收入,比華爾街最樂觀的預期少了2億美元。
2億美元是什么概念?英偉達單季數據中心收入超過470億美元,2億美元的差距僅為0.4%,相當于考試考了99.6分,卻因為沒考到100分被老師狠狠批評。可就是這個“小失誤”,讓公司市值蒸發了1800億美元(約1.3萬億元人民幣)。
這背后,其實是市場對英偉達的預期已經“吹到了極致”。 過去一年,機構給英偉達的估值不斷抬高,甚至有人喊出“市值能到5萬億美元”。支撐這個估值的,是“AI算力需求無限增長”的信仰——只要大模型還在迭代,數據中心還在擴建,英偉達的GPU就永遠不愁賣。
但現實是,再狂熱的信仰也需要業績支撐。當市場發現“最樂觀的預期”沒達標時,就像戳破了一層窗戶紙:原來英偉達的增長并非“永動機”,它的股價早已脫離了基本面,飄到了天上。
舉個例子:英偉達當前的市盈率(PE)超過70倍,而同為科技巨頭的蘋果PE只有30倍,微軟40倍。這意味著,投資者為了買英偉達1元錢的利潤,要多付近一倍的價格。一旦業績增速稍微放緩,估值就會“戴維斯雙殺”——股價跟著暴跌。
![]()
三、英偉達的“護城河”:真的牢不可破嗎?
英偉達的核心優勢,在于它壟斷了AI算力的“硬件入口”。全球超過80%的AI大模型訓練,都依賴它的GPU芯片。但現在,這條“護城河”正在被悄悄挖開。
首先,客戶開始“自己動手”。 谷歌、亞馬遜、微軟這些英偉達的大客戶,早就不甘心“被卡脖子”。谷歌自研了TPU芯片,亞馬遜推出了Trainium,微軟也搞出了Maia芯片,目的就是減少對英偉達的依賴。更狠的是Meta(臉書),不僅自己設計芯片,還聯合AMD生產,直接從“買家”變成了“競爭對手”。
其次,對手正在“正面硬剛”。AMD的MI300芯片憑借“性價比”搶市場,性能接近英偉達的H100,但價格更低;英特爾雖然前幾年“拉胯”,但最近推出的AI芯片也開始獲得訂單;甚至連特斯拉都傳出要自研AI芯片,用于自動駕駛訓練。
最后,算力需求可能“遇上天花板”。 訓練一個頂級大模型,耗電量相當于一個10萬人城市一年的用電量。現在科技巨頭們建數據中心,動輒需要500兆瓦電力(相當于半個三峽電站的裝機容量),但全球電網根本扛不住這種“算力狂飆”。如果未來AI訓練的“成本收益比”越來越低,企業可能會放慢采購GPU的速度——英偉達的“印鈔機”還能轉得那么快嗎?
![]()
四、AI泡沫會破嗎?別急著下結論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英偉達不行了,是不是意味著AI泡沫要破了?其實沒那么簡單。
英偉達的股價暴跌,更像是“估值回歸”,而非“行業崩盤”。AI作為一項技術,確實在改變醫療、制造、自動駕駛等行業,這一點毋庸置疑。但資本市場的炒作往往“先于現實”——過去兩年,AI相關股票的漲幅已經透支了未來3-5年的預期,現在只是“擠泡沫”的開始。
就像2010年的移動互聯網泡沫:當時智能手機剛興起,市場瘋狂炒作“移動應用”,結果大量公司倒閉,但最終活下來的蘋果、谷歌等卻成了時代巨頭。AI行業可能也會經歷類似的過程:一批靠概念炒作的公司會倒下,但真正有技術實力、能創造價值的企業,會在泡沫破裂后活得更好。
至于黃仁勛的減持,與其說是“看空AI”,不如說是“敬畏市場”。他在采訪中說過:“我33年來每分鐘都在壓力中度過,總是感覺我們快倒閉了。”這種危機感,或許正是英偉達能從一家小公司成長為巨頭的原因——永遠不高估自己,永遠為“黑天鵝”做準備。
![]()
結語:AI熱潮會“中場休息”,但不會“終場散席”
英偉達的市值暴跌和黃仁勛的套現,更像是給狂熱的市場潑了一盆冷水:沒有永遠只漲不跌的股票,也沒有永遠不會調整的行業。AI確實是未來十年最值得期待的技術革命,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公司都能賺錢,更不意味著股價可以脫離基本面無限上漲。
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與其猜測“泡沫會不會破”,不如冷靜思考:哪些公司是真正靠技術和產品賺錢(比如英偉達的芯片、微軟的云服務),哪些只是在“蹭熱點講故事”?對于整個行業來說,短暫的調整未必是壞事——擠掉泡沫后,AI技術才能更扎實地落地,真正改變我們的生活。
最后說句大實話:如果黃仁勛真覺得AI不行了,他可能就不是套現10億,而是套現100億了。現在的英偉達,更像是一場長跑中的“減速調整”,而不是“放棄比賽”。至于這輪AI熱潮的最終結局?或許還要再等幾年才能看清——但可以肯定的是,故事還遠沒到結束的時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