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梭子蟹迎來豐產年,入秋以后大量上市,可謂物美價廉。不過,近期社交媒體上有網友表示,買了蟹回家自己做,洗殺時卻發現撥開蟹腮密密麻麻全是粉色小顆粒,看起來像是寄生蟲卵!扔了可惜、不扔又不敢吃。那么,這些小顆粒究竟是什么?影響梭子蟹安全食用嗎?對此,記者采訪了浙江海洋大學(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教授許文軍。
所謂“寄生蟲”是誤讀
安全食用鮮活為要
許文軍表示,消費者大可不必擔心,這些顆粒物并非寄生蟲,而是一種名為茗荷兒的附著生物。
“屬于蔓足類,是藤壺的一種,常附著在梭子蟹鰓絲上,以濾食水中的浮游生物為生。”許文軍介紹,茗荷兒不依賴梭子蟹的營養存活,嚴格來說不屬于寄生蟲,僅在大量附著時可能輕微影響蟹的生長,對蟹本身無嚴重危害,而且茗荷兒不產生、不累積毒素,對人體完全無害。因其個體小、無食用價值,食用時只需將蟹鰓連同這些附著物一起清除干凈,即可放心享用。對于安全食用梭子蟹,專家給出了八字要訣:鮮活為要,生熟有別。
![]()
梭子蟹的常見吃法以蒸煮為主,部分沿海地區也有生腌、生食的習慣。由于海水環境的滲透壓與淡水不同,鮮活梭子蟹上極少存在人蟹共患的病原寄生蟲,相對安全。但是,梭子蟹死后若存放時間過長或不新鮮,易滋生副溶血性弧菌等細菌,并產生毒素,食用后可能引發腹瀉等腸胃不適,危害健康。因此,食用方面應優先選擇鮮活或新鮮度高的梭子蟹,若蟹已死亡且新鮮度欠佳,務必徹底煮熟煮透后再食用,避免生食。
梭子蟹綠色養殖進展顯著
養殖蟹品質媲美野生蟹
經過多年研究,目前我國在梭子蟹的苗種繁育、人工飼料、病害防治、養殖技術和模式方面取得顯著進展。
“應該說我們養殖梭子蟹的質量是安全可控的,品質上也不比海捕野生蟹差,可以放心食用。”許文軍介紹,梭子蟹是我國主要養殖品種,目前全人工養殖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全國梭子蟹養殖年產量已超10萬噸。同時,行業管理部門和養殖戶也都非常重視產品質量安全,大力推進綠色健康養殖,重視飼料藥物等投入品管理,嚴禁使用違禁藥品,開展用藥減量行動計劃,減少抗生素的使用。
人工養殖模式下,基本是春夏放苗開始養殖,到春節收獲,北方因溫度關系11月份也會起捕。所以市場上買到的梭子蟹,除了冬季,大部分都是海捕野生梭子蟹。
![]()
對于海捕梭子蟹品質提升及高值利用,近年來取得了暫養育肥、深凍保鮮,還有預制菜加工產品開發等方面的進展。特別是暫養育肥方面,既可以提高品質、提質增效,還可以延長銷售時間,解決集中上市問題,滿足不同季節、不同地域居民對梭子蟹的消費需求,實現資源的有效供給和高效利用。
挑選高品質蟹有竅門
牢記“三度”“三法”
市場供應充足,又該如何挑選高品質蟹呢?許文軍建議,核心關注“鮮活、新鮮、飽滿”三個維度。
![]()
鮮活度方面,觸碰蟹眼,鮮活的蟹會迅速閉眼或轉動,反應遲鈍或不動的可能不新鮮。觀察蟹腿,用手輕掰蟹腿,有力回縮的是活蟹;蟹腿松軟、耷拉下垂的活力差。查看腹部,鮮活蟹的腹部緊貼蟹身,打開后能快速閉合;死蟹腹部易張開,且有異味。
新鮮度方面,聞氣味,新鮮蟹只有海水的腥味,無腥臭味、腐味;若有異味,說明已變質。捏蟹腳,如果不緊實,有擠牙膏一樣的感覺,說明蟹肉已經開始腐敗不新鮮。看蟹鰓,翻開蟹殼兩側的鰓,新鮮蟹的鰓呈白色或淡黃色,潔凈無雜質;鰓發黑、發灰或有黏液的,說明不新鮮。
至于判斷飽滿度,可以通過“看、捏、掂”三個方法。一是外觀觀察法。看蟹臍,母蟹臍部顏色越深越肥,呈褐色或黑色為佳;公蟹臍部兩旁紋路深且有質感,說明肉質飽滿。看蟹角,蟹蓋頂端兩個尖角白色覆蓋面積越大越肥,能直接看到里面透出紅色或黃澄澄的顏色,說明蟹黃蟹膏已滿到“藏不住”。看尾部,尾部邊緣翹起來的肉質飽滿,平的則肉質較少。二是觸感判斷法。捏蟹腳,用手捏第二對步足根部關節,硬如筷子說明肉滿,軟塌像橡皮管則是“空殼預警”。捏腹部,臍部飽滿、向外凸起,按壓時硬實不軟說明蟹肉緊實,一按就軟的是“水蟹”。三是重量評估法。掂重量,同等大小下,手感沉重的蟹肉和蟹黃更飽滿,輕飄飄的多為空殼蟹或“水蟹”。
此外,許文軍還提醒,正常的梭子蟹,蟹蓋打開體腔液是清澈透明的,活力好的還會凝固,如遇到體腔液是牛奶色或醬油色,盡量不要吃,更不要生食。
作者:農民日報全媒體記者 馮建偉 趙煒
監制:張燕 編輯:孫嘉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