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政府怕是沒料到,自己一手導演的“半導體管控”大戲,才演到第二幕就把自己架在了火上烤。
11月2日安世中國的一紙公告徹底戳破了真相:荷蘭安世從10月26日起單方面停止向東莞封裝測試工廠供應晶圓,還倒打一耙說“中方違約”,可事實是荷蘭方面反倒欠著東莞工廠10億元貨款沒給。
9月底,荷蘭政府突然搬出冷戰時期的《貨物供應法》,以“經濟安全”為由強行“接管”了安世半導體,要求其全球30個主體的資產、知識產權和人員全部凍結一年,還通過法院暫停了聞泰科技董事長張學政的職務,把中方持有的幾乎全部股權交給第三方托管。
![]()
這波操作說白了就是借著美國的“穿透性規則”搞強權干預,畢竟美國早在2024年底就把聞泰科技列入實體清單,2025年9月又加碼規定,被制裁企業持股超50%的子公司自動受限,安世自然成了靶子。
荷蘭本以為掐斷晶圓供應就能拿捏中方,可安世中國的回應堪稱“教科書級反制”。公告里說得明明白白,現有庫存足夠滿足客戶到年底甚至更久的需求,而且新的晶圓產能驗證正在加急推進,明年就能實現無縫銜接。
這可不是嘴硬,聞泰早就埋下了后手:上海臨港的鼎泰匠芯晶圓廠早從2021年就開始布局,今年上半年和聞泰的交易額已經超過6億元,新一代MOS產品都已經進入國內頭部新能源汽車客戶供應鏈,年底還要實現12吋IGBT產品量產。荷蘭斷供看似兇狠,反倒幫中方加速了供應鏈國產化的步伐。
更讓荷蘭頭疼的是,自己喊著“維護安全”,卻先砸了歐洲車企的飯碗。安世的芯片雖說不是尖端產品,卻壟斷了汽車鎖控、空調等基礎模塊的市場,全球六成客戶都是車企,東莞工廠更是承擔了安世70%的封裝測試產能。
![]()
如今供應一斷,本田已經調整了北美和墨西哥工廠的生產計劃,大眾更是公開承認面臨停工風險,英國汽車制造商協會直接警告“這是全球汽車業最不想看到的芯片短缺”。要知道汽車產業是歐洲的經濟命脈,荷蘭這波“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操作,直接把歐盟27國推到了風口浪尖。
到了現在,歐盟的態度已經悄悄變了味。一開始歐盟對荷蘭的做法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可隨著車企損失擴大,歐盟委員會貿易委員謝夫喬維奇終于松口,說安世問題是“事關重大的雙邊問題”,還主動提出要幫荷中雙方溝通。
![]()
連受美國影響較大的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都看不下去了,研究員赫爾曼直言,荷蘭的干預不僅給安世帶來生存危機,還引發了中國反制,恰恰導致了“政府聲稱要避免的結果”。這背后全是利益算計:歐洲車企離不開安世的芯片,而安世的產能核心又在中國,真鬧到兩敗俱傷,歐盟的損失比誰都大。
更戲劇性的是,當初煽風點火的美國已經悄悄退場。中美經貿團隊在吉隆坡磋商后達成共識,美方暫停實施那項“50%穿透性規則”一年,中方也相應暫停了相關出口管制措施。這意味著美國車企能拿到芯片了,卻把歐盟27國晾在了原地。
![]()
現在美國抽身,中方更能集中精力應對歐盟,歐盟要是還硬撐,付出的代價只會更大。
荷蘭現在是徹底騎虎難下。想跟美國站一隊,可美國已經先顧著自己的利益;想壓服中國,可中方的國產化后手早就備好;想在歐盟面前找補,可歐洲車企的抱怨聲已經快壓不住了。最諷刺的是,安世本是荷蘭恩智浦剝離的資產,是中國資本注入后才實現營收和市場地位的雙重躍升,如今反倒被自己人當成了博弈的棋子。
![]()
說到底,荷蘭的困境根源在于輕信了美國的“安全敘事”,把商業問題政治化。中方從不是被動應對,而是早就在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等環節布局自主產能,斷供不過是加速了國產化的進程。
歐盟要是還不清醒,繼續跟著荷蘭蹚渾水,最終受傷的只會是自己的汽車產業和全球供應鏈。這場博弈到最后已經很清楚:供應鏈的主動權從來不是靠封鎖得來的,而是靠合作與自主雙輪驅動——這一點,荷蘭怕是現在才真正明白。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