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
繼去年發布金槍魚智慧漁情預報系統“海鷹”后,上海海洋大學今天(5日)上午與合作伙伴,再度發布并上線自主研發的魷魚智能漁情預報系統“蒼鷺”。
新民晚報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蒼鷺”AI魷魚漁情預報系統融合海洋遙感、地理信息、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等技術,可為全球大洋性魷魚作業海域提供未來5天精準的漁場預測以及下一年度資源豐度預報,填補了我國在遠洋魷釣漁業智能預報領域的空白,標志著產教融合推動我國現代化遠洋捕撈業高質量發展又向前邁出了關鍵一步。
![]()
據透露,近30年全球捕撈總產量約9000萬噸,其中海洋捕撈8000萬噸,占比近90%。盡管水產養殖產量日益壯大,但海洋捕撈漁業仍是水生動物產量的重要來源。
“蒼鷺”由上海海洋大學陳新軍教授團隊牽頭,中水集團遠洋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水集團舟山遠洋漁業有限公司投入真實作業數據與船隊資源,歷時三年左右時間研發而成。蒼鷺涵蓋多端覆蓋適配全場景,網頁端、船載端、手機端同步發力,無論岸上管理還是海上作業,都能隨時獲取近20個與安全高效生產相關的海洋要素;融合人工智能、大數據挖掘、深度學習等技術,結合生物學、生態學、漁場學等知識,可精準實現魷魚中心漁場預報與中長期資源量預測,讓魷釣捕撈告別“憑經驗”、轉移漁場較為盲目的問題;自帶船位監控、越界預警,能避免海域糾紛、提升管理效率,更以“一張圖”形式每日定時自動發布作業海域環境、船位、漁情預報信息,科技賦能,全方位助力遠洋魷釣漁業高質量發展。
中水集團遠洋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水集團舟山遠洋漁業有限公司管理人員表示,企業提出“缺什么”,大學就“攻什么”,讓科研成果直接落在甲板上,是這次合作的最大亮點。
目前蒼鷺系統已在中水集團舟山遠洋漁業有限公司北太平洋魷釣漁船應用,截至2025年10月底,2025 年單船產量可達500噸左右,與歷史產量每年330多噸相比,提高了48%,同時通過漁情預報系統的應用,首次將北太平洋西經海域魷釣作業漁汛延長到11月。
![]()
團隊負責人、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物資源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新軍告訴記者,“把課堂搬到海上、把實驗室建在船上”是該校長期以來的傳統,團隊始終堅持把論文寫在世界的大洋上,與企業深度融合。未來,團隊還將研發遠洋魷釣數字孿生系統、魷釣機器人和AI大智能體模型,促進遠洋魷釣漁業向智能化發展,為全球魷魚產業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方案。
原標題:《去年“海鷹翱翔”今年“蒼鷺展翅”,我國自主研發魷魚智能漁情預報系統發布》
欄目編輯:馬丹
本文作者:新民晚報 郜陽
圖片來源:采訪對象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