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選購新能源汽車,“等等黨” 似乎總能等到降價契機;但 2025 年底的車市格局已然不同 —— 購置稅即將上調、車價觸及歷史低位、重磅競品蓄勢待發,此時若仍盲目觀望,反而可能錯失良機、增加成本。以下 8 條建議,精準覆蓋選車、購車、提車全流程關鍵節點,幫你繞開陷阱、選到心儀座駕。
1. 別等降價!2026 年購置稅要漲,現在買更省
(設計說明:左右分欄對比,左側綠色調標注 “2025 年:車企自補購置稅 + 車價冰點”,搭配理想 i6 車型圖標與 “優惠讓利 2000-3000 元” 標簽;右側橙色調標注 “2026 年:購置稅補貼退坡 + 成本上升”,配稅率上升圖標;中間用雙向箭頭標注 “成本差異預估:約 XX 元”,直觀凸顯 2025 年購車優勢)
2025 年底,千萬別抱著 “再等等車價會更低” 的僥幸心理。據行業趨勢判斷,2026 年新能源汽車購置稅補貼大概率退坡,目前已有車企率先推出 “自補購置稅” 政策,理想 i6 便是典型案例,后續新上市車型極可能跟進這一模式。需明確的是,車企 “讓利補貼” 的前提是穩住車輛原價,這意味著后續車價再降的空間已基本閉合。
再看 2025 年 “金九銀十” 旺季表現,車價已跌至歷史冰點。小鵬、大眾、豐田等主流品牌,國慶期間疊加各類優惠后的讓利幅度僅 2000-3000 元,遠不及往年旺季力度 —— 這一現象恰恰印證了當前車價的透明度,繼續觀望不僅等不到更低價格,還可能錯過當下的購置稅補貼紅利。
2. 6 座 SUV 先別急!等風云 T11、小鵬 G01 上市再選
![]()
(設計說明:A4 縱向表格,表頭含 “車型名稱、預計售價、車身尺寸、電池容量、核心配置、適配場景”;縱向列 “銀河 M9(在售)”“風云 T11(未上市)”“小鵬 G01(未上市)”,風云 T11 行用藍色標注 “空間優勢”“電池更大”“18.5 萬左右(含補貼)”,未上市車型行用淺灰底紋區分,關鍵數據加粗)
若你正計劃選購 6 座 SUV,尤其是將銀河 M9 列為備選,建議先放緩腳步。當前 6 座 SUV 細分市場中,真正具備競爭力的重磅競品尚未登場,待風云 T11 與小鵬 G01 正式上市后再做橫向對比,才能避免 “選早了后悔” 的遺憾。
單論風云 T11,空間優勢尤為突出:盡管第三排存在地臺設計,但豐富的配置與亮眼的硬件數據足以彌補這一細節不足。此前預測其起售價約 19.29 萬元,結合當前市場環境與政策導向,疊加上市專屬權益及購置稅補貼后,其實際起售價大概率能下探至 18.5 萬元左右。這一價格雖略高于銀河 M9,但風云 T11 搭載更大容量電池,且增程車型的成本控制更具優勢,性價比值得期待。除非其全系標配激光雷達(從目前信息來看概率極低),否則價格很難出現大幅上浮。
3. 5 座還是 6 座?就看 2 點:用車場景 + 停車條件
(設計說明:左右雙場景卡通插畫,左側 “5 座 SUV” 配市區商場停車場景,標注 “適合 3-4 人家庭、市區通勤”,附 “常規車位可停” 圖標;右側 “6 座 SUV” 配高速休息區場景,標注 “適合多成員家庭、長途自駕”,附 “第二排獨立座椅” 圖標;中間用感嘆號提示 “6 座車長超 5 米,需確認停車條件”)
選擇 5 座還是 6 座 SUV,不應僅以 “家庭人數” 為唯一標準,更要結合實際用車場景與停車條件綜合判斷:
- 若為 3-4 人家庭,日常以市區通勤、短途出行為主,大 5 座 SUV 是更優選擇 —— 車身尺寸適中,駕駛靈活度高,停車也更便捷,能滿足日常出行的實用性需求;
- 若有頻繁長途出行需求,且對乘坐舒適度有較高要求,6 座 SUV 則更貼合需求:第二排獨立座椅與第三排的合理空間布局,能顯著提升長途乘坐的舒適感,遠超 5 座車 “后排擠坐” 的體驗。
需特別提醒的是,主流 6 座 SUV 的車長基本超過 5 米,軸距接近 3 米,購車前需確認自家停車場地是否能容納,同時評估自身駕駛技術是否能從容駕馭這類大尺寸車型。
4. 別被軸距忽悠!坐墊長短才決定坐得舒服
![]()
![]()
(設計說明:上下分欄側視剖面圖,上欄 “短坐墊” 標注 “長度 XXcm,僅覆蓋大腿 1/2”,配紅色虛線示 “腿部懸空區域”,附 “軸距 2.9 米卻不舒服” 提示;下欄 “標準坐墊” 標注 “長度 XXcm,覆蓋大腿 3/4”,配綠色實線示 “腿部支撐區域”,附 “舒適度優先” 笑臉圖標;底部總結 “選車別只看軸距,親自體驗坐墊支撐感”)
如今新能源汽車的軸距競爭愈發 “內卷”:10 萬級車型軸距普遍達 2.8 米以上,15 萬級車型突破 2.9 米,20 萬級車型更是直奔 3 米大關 —— 單看數據,似乎空間寬敞度遠超燃油車,但實際乘坐體驗卻未必如此。
不少消費者反饋 “軸距數據亮眼,坐起來卻不舒服”,問題根源在于坐墊設計:部分品牌為營造 “腿部空間充裕” 的視覺效果,刻意縮短坐墊長度,導致大腿下方缺乏足夠支撐,久坐后易產生疲勞感。因此選車時,不能只關注 “腿部能翹二郎腿” 這類表面指標,一定要親身坐進車內體驗:只有當坐墊長度能完整托住整個大腿,且臀部與背部貼合度良好時,才能真正保證乘坐舒適度。
5. 買車別信網上評!自己試乘試駕才靠譜
(設計說明:4S 店試駕場景實拍風格圖,用彩色箭頭標注 3 大重點:藍色箭頭指駕駛位 “體驗動力、轉向、剎車”,黃色箭頭指后排 “體驗座椅硬度、隔音”,綠色箭頭指中控 “體驗車機、空調、輔助駕駛”;底部提示 “試駕時長≥30 分鐘,覆蓋市區 + 環路”)
選購汽車時,切勿盲目輕信網絡上的 “閉眼入” 推薦或 “千萬別買” 的負面評價,個人實際體驗才是判斷車輛是否合適的核心標準。
以樂道 L60 為例,在未實際體驗前,不少人(包括筆者)因其一 14.99 萬元的租電模式定價,對其 “20 萬級車型定位” 產生質疑,網上也不乏 “性價比低” 的負面聲音。但親身試駕后會發現:其車內空間確實寬敞,無框車門與全景天幕的設計也增添了產品亮點;盡管與同價位頂配車型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整體表現遠優于網上的負面評價。
因此,選車時一定要前往 4S 店進行試乘試駕:駕駛環節感受動力輸出、轉向手感與剎車反饋,乘坐環節體驗空間布局、座椅舒適度與隔音效果,只有通過全方位親身體驗,才能對車輛形成客觀準確的判斷。
6. 提車必查!初登日期和保險日期要一致
(設計說明:A4 縱向白底表格,表頭 “檢查項目、檢查要點、異常處理方式”;表體列 “初登日期 & 保險日期”“車身外觀”“內飾功能”“里程數”“手續文件”,“初登日期 & 保險日期” 行用紅底紋加粗,標注 “差距超 7 天需 4S 店修正”;其他行關鍵數據如 “里程≤50km” 用橙色加粗)
提車時,很多消費者容易忽略 “車輛初登日期” 與 “保險生效日期” 的一致性 —— 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這兩個日期是否匹配,對后續保費計算與理賠服務影響重大。
若兩個日期僅相差 3-4 天,屬于正常范疇,無需過度擔心;但若是差距過大(如跨年度、相差數月),務必及時與 4S 店溝通處理。若未及時修正,可能導致第二年續保時報費核算異常,出現臨時加價情況;更嚴重的是,若車輛發生事故需要理賠時,保險公司可能以 “日期不符” 為由拒絕賠付,或引發理賠糾紛,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7. 政策不等人!剛需現在買,別拖到明年
當前汽車消費相關政策正處于調整期:購置稅補貼即將恢復原價,國家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逐步退坡,部分城市還針對個人購車出臺了新的限制或要求。政策的不確定性,意味著后續購車成本可能進一步上升,優惠力度也會隨之縮減。
以往筆者常建議 “等等更劃算”,但結合 2025 年底的市場與政策環境,真心建議剛需用戶:若已選定心儀車型,且價格符合預期,不妨盡早入手。尤其對于 9-10 月剛上市的新車,年底前基本不會出現降價 —— 一方面,新車上市初期需維持價格穩定,避免過早降價損害品牌形象與產品口碑;另一方面,若新車上市時未釋放足夠誠意,后續再通過降價挽回消費者,效果往往大打折扣。錯過當前的政策紅利與市場窗口期,后續購車成本可能更高。
8. 別追 “頂配”!用不上的配置,都是冤枉錢
不少消費者購車時存在 “一步到位” 的心態,認為 “我可以不用,但不能沒有”,即便超出預算也要選擇頂配車型。但細究下來,很多頂配專屬配置其實并無實際使用價值。
比如,若日常僅在市區行駛,四驅系統大概率處于閑置狀態;若很少跑長途,超大容量電池只會增加購車成本與車身重量;若為三口之家,6 座 SUV 的第三排可能常年處于折疊狀態。要知道,每增加一項 “雞肋” 配置,購車成本往往會增加 1-2 萬元,這些 “用不上的配置” 最終只會變成 “冤枉錢”。因此選車時,應根據自身實際需求篩選配置,理性消費,才能實現性價比最大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