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4月底遞交上市申請,到11月5日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掛牌,賽力斯用了僅半年時間就跑完了港股IPO的全程,步伐迅猛。首家成功登陸“A+H”兩地資本市場的豪華新能源車企,由此宣告誕生。
這種“速成”背后,既有企業過硬的業績支撐,亦是資本市場對中國汽車品牌投下的信任票。140.16億港元的募資凈額,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中國車企IPO,也是2025年以來全球規模最大的車企IPO。
從合資品牌到自主品牌、從燃油車到新勢力,中國汽車崛起的故事已是老生常談。但在豪車領域,這一市場仍被進口豪華品牌牢牢占據。
賽力斯的突破性就在于,打破了市場對高端品牌的固有認知。隨著問界M9、M8等車型問鼎銷冠,這家新能源龍頭成功破局,切入了長期由歐美品牌把持的全球高端汽車市場。
![]()
叩開港股大門,賽力斯不僅尋求資本和渠道的出海,更釋放了這樣的信號——中國車企正以更靈活的身段在全球化新牌桌上尋找自身的位置,將技術、產能與供應鏈深度嵌入全球市場,這個過程中,中國汽車產業的估值也將得到重新審視。
從三次創業到比肩BBA
在中國制造崛起的浪潮中,賽力斯是一個現象級的存在。
1986年,張興海創立了一家彈簧廠。彼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這家彈簧廠將彈簧成本從進口的1美元降至國產的1元人民幣以下。
2003年,抓住東風集團更換合資伙伴的機遇,公司正式入局整車制造,其推出的東風小康憑借高性價比和耐用性,成為“國民車型”,長期包攬行業前三名。
賽力斯2016年登陸A股。同樣在2016年,公司開啟第三次轉型,進軍新能源整車賽道。特別是2021年,賽力斯和華為的合作開創了汽車產業與ICT產業跨界融合的先河。
憑借領先的智能化核心技術支持,問界迅速成為高端新能源市場的新貴。2022年3月,問界M5正式交付,創下新品牌單車型87天銷量破萬的最快紀錄。問界系列一炮打響。
通過三次創業的跨越式發展,賽力斯實現從傳統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華麗蛻變。3000臺機器人、超1600臺智能化設備、關鍵生產工序100%自動化、質量數據100%自動采集——在這樣的超級工廠中,賽力斯打造出一臺臺爆款。
從零部件供應到整車制造、再到高端電動車,賽力斯40年的發展史同樣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最好注腳,堪稱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典范,這一過程中,車企實現了用市場換技術到自主品牌打造的躍遷。
不斷進階轉換而成的亮眼業績,也成為賽力斯沖刺港股上市的底氣:2024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51.76億元,同比增長305.04%,創歷史新高;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達59.46億元;新能源汽車毛利率提升至26.21%。賽力斯成為繼特斯拉、比亞迪、理想之后,全球第四家實現盈利的新能源車企。
今年以來業績持續高歌猛進。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05.34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3.12億元,同比增長31.56%。
憑借問界M5、M7、M8和M9幾個“爆款”車型,問界品牌完成了從20萬級至60萬級SUV市場的覆蓋。2022年至2024年,問界年銷量從7.8萬輛一路攀升至38.9萬輛。目前,問界全系累計交付已突破80萬輛,刷新中國新能源豪華品牌交付速度紀錄。
新勢力崛起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但豪車細分市場長期以來都是“BBA”(奔馳、寶馬、奧迪)的天下。賽力斯正在改寫這一格局——2024年,問界M7交付20萬輛,登頂中國市場30萬元級最暢銷自主品牌車型。問界M9上市21個月就交付超過25萬輛,超越寶馬、奔馳等同價位豪華車型,成為中國市場50萬元級車型銷量冠軍。今年4月上市的問界M8同樣強勁,累計交付突破10萬輛,穩坐40萬元級市場銷冠。
第三方咨詢機構杰蘭路發布的《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品牌健康度研究》顯示,在百人青睞指數上,問界表現(40.5%)優于寶馬(30.7%)、奔馳(30.2%)和奧迪(27.5%);從品牌檔次指數來看,問界(排名第7)優于奧迪(排名第8)、緊追奔馳(排名第5)和寶馬(排名第6)。
“本土贏家”向“全球玩家”跨越
據招股書披露,賽力斯本次發行吸引了多達22家基石投資者,包括重慶產業母基金、林園基金、廣發基金、施羅德、中郵理財、星宇香港等。基石投資者是IPO里的關鍵角色,其選擇代表著市場對企業長期價值的判斷。
但對公司而言,港股上市并非單純的融資行為,而是借助國際資本池加快全球化的關鍵一躍。來自國際資本的背書,無疑是加速進軍全球市場的一張入門券。
從業務比重來看,賽力斯海外市場增長空間巨大。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賽力斯在海外市場的收入分別為人民幣39.22億元、49.76億元、42.11億元和14.22億元。截至上半年末,海外營收占比總營收為2.3%。
從偏居重慶的零部件供應商,到全國知名的整車制造商,賽力斯的下一個目標是輻射全球的高端電動車品牌。截至2025年9月,賽力斯新能源汽車已成功覆蓋歐洲、美洲、非洲等70個國家和地區。
賽力斯在2024年曾開啟了一場橫跨歐亞大陸的旅途,8輛問界汽車歷時數月,穿越22個國家,累計行駛1.5萬公里,經受住高原山地、戈壁沙漠、極端溫度等考驗,意味著其產品力已經具備了參與全球競爭的基礎。
也在這趟旅程中,賽力斯發現出海面臨的挑戰——不同國家的充電設施各不相同,交通道路法規和駕駛習慣也不同。
這也促使團隊思考如何實現產品的因地制宜和本土化適配。此次募集資金中就有20%計劃用于海外銷售網絡和充電設施,解決“賣出去”和“用得好”的問題;有約10%資金用于加強海外車型的研發適配。
在零售端,賽力斯計劃在歐洲、中東設立100家體驗中心,與華為共建覆蓋主要國際市場80%高速公路的超充網絡。
招股書表示,通過自建、反向合資、戰略合作、兼并收購等多元化海外網絡建設方式加快中東、歐洲、澳大利亞、中美洲及南美洲市場的擴張。
賽力斯的目標很明確:推進高端品牌車型在海外市場的本地化落地,持續研發國際化新能源汽車車型,進入國際高端品牌汽車市場。
為此,賽力斯進一步強化技術科技型企業定位,70%募資用于研發,包括加大對AI技術在智能座艙及輔助駕駛領域的投入、探索人工智能對汽車產業的全方位賦能,招聘人工智能、軟件工程等領域的頂級人才。
畢竟在新能源賽道上,中國車企具備先發優勢,但如何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仍是一大議題。從需求端來看,海外市場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較低,例如歐洲為19.8%、北美為9.0%、中東和北非為8.7%、南美僅為2.8%。賽力斯在這個時候出擊,有助于打出中國豪車品牌的聲量,改變全球用戶對高端汽車的固有認知——中國品牌的進階不再依靠性價比邏輯,而是對高端市場的精準穿透與價值重塑。
豪華以外的新敘事驅動估值重構
事實上,何為“豪華車”,并沒有絕對的定義,隨著生態和技術的演變,其邊界也在拓寬。
伴隨著問界的誕生,賽力斯就不斷強調“智慧重塑豪華”、“安全是最大的豪華”。正如公司董事長、創始人張興海所說,智能化技術催生的主動安全就像“隱形衛士”,有效解決了傳統汽車在安全性方面的諸多難題。
為此,賽力斯加快探索智能化加持下的駕駛、座艙、安全、底盤與服務。此次募集金額的70%用于研發投入,包括提升魔方技術平臺的架構能力、提升智能座艙及輔助駕駛技術、開發關鍵動力系統技術、探索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發開支分別達到16.97億元、55.86億元和29.3億元。
管理學家查爾斯·漢迪在其S型曲線理論中提出,企業的發展會形成一個從初始、到發展壯大、再到衰落的曲線,而不斷增長的秘密在于“趕在第一條曲線逐漸消失之前,開始一條新的S型曲線”。
賽力斯的發展里程已經形成了幾條“S型曲線”,現在,新的曲線正在生成。
不久前,賽力斯官宣旗下的子公司重慶鳳凰技術“牽手”與字節跳動旗下火山引擎,雙方簽署具身智能合作協議,圍繞“面向多模態云邊協同的智能機器人決策、控制與人機增強技術”項目協同攻關。
今年以來,具身智能在國內掀起熱潮——多模態大模型研發持續迎來突破,靈巧手靈活度不斷提升,人形機器人已經活躍在春晚舞臺上和汽車工廠內,機器狗也被廣泛運用于應急管理和工業場景。
從與東風汽車的戰略合作,到華為的跨界融合,以及和字節跳動的聯合攻關,賽力斯深諳單打獨斗難成大器,生態體系的綜合實力才是決勝關鍵。
這個“鏈主”企業也不斷優化自己的朋友圈,將300家一級供應商集成到100家,包括20家世界級供應鏈。其中,寧德時代、延鋒、文燦等已以“廠中廠”模式入駐賽力斯超級工廠,集聚重慶建廠的核心供應商更達到13家。本地化同步生產和供應無疑是產業集群的最佳競爭力。
正如10年前在市場處于一片方興未艾下踏上新能源轉型之路,今天賽力斯再次開啟了前瞻性布局,加速“AI+汽車”向“移動智能體”進化。這種“跨界”的基因貫穿了公司發展歷程,也展示了中國制造的轉型路徑:傳統制造企業與科技公司深度融合,構建開放共贏的產業生態,形成獨特的“長板效應”。
本內容由作者授權發布,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虎嗅立場。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 tougao@huxiu.com。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800733.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