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蘇揚州一家幼兒園的操場上演了這樣一幕:銀發老人們氣定神閑地舞動著長劍,而幾步之遙處,幼小的孩子們正背著書包蹦跳入園,這幅看似和諧的“代際同樂圖”,卻讓園外家長們憂心忡忡,這要是刺中孩子們怎么辦?
![]()
這些舞進幼兒園的長劍,首先劃開的是校園安全管理的漏洞。按照國家規定,幼兒園必須實行封閉式管理,建立嚴格的出入登記制度。而在這起事件中,老人們不僅如入無人之境,甚至發展到撬鎖入園的地步。這暴露出園方對安全制度的執行不力。要知道,幼兒園不是公園,它的門禁系統應該是守護孩子的第一道防線,如今這道防線卻被輕易突破。
從教育安全的角度看,陌生成年人攜帶器械進入幼兒活動區域,其風險不言而喻。孩子們的身高正好與舞動的劍端持平,他們的好奇天性可能會驅使其靠近觀察。任何一次轉身、一次后退,都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更深遠的是,這種隨意的出入環境打破了校園應有的心理安全感——當孩子們習慣見到陌生人在自己的游戲空間活動,他們對“邊界”的認知將會產生怎樣的偏差?
![]()
但簡單地指責老人并不公平。這些執著晨練的老年人,何嘗不是公共空間匱乏的“受害者”?他們選擇幼兒園操場,很大程度上源于社區健身場所的嚴重不足。這是一個硬件缺失的問題,也是一個資源錯配的困局——我們的城市規劃中,是否為不同年齡群體都留下了足夠的活動空間?
然而,理解不等于認同。老年人的健身需求應當被滿足,但不能以犧牲兒童安全為代價。這就像我們不會因為醫院走廊寬敞就在那里跳廣場舞,不會因為銀行大廳明亮就在那里打太極拳。每個特定場所都有其核心功能與安全等級,而幼兒園的安全等級理應是最高級別。
![]()
新聞報道中,社區說,這款操場是小區公共的,權屬不清楚,他們可以協調,幼兒來了讓老人走,意思是錯峰使用。有媒體也提到,教育部有共享學校設施設備的文件規定。但幼兒園不能答應,因為這是幼兒園,不是高中那樣的學生,必須立刻恢復嚴格的封閉管理,修復門禁系統,加強保安巡查。這并非不近人情,而是履行教育機構的基本職責,執行最高等級保護。同時,社區需要為老人尋找合適的替代場地,比如協調周邊公園的開放時間,或者改造閑置空間為健身區域。
![]()
從更深層次看,這場沖突揭示了當下教育環境面臨的復雜挑戰。學校不再是與世隔絕的象牙塔,而是身處各種社會矛盾的交匯點。這意味著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懂教學,還要具備風險識別和危機處理能力。幼兒園園長和老師的安全意識,需要與時俱進,能夠預判各種潛在風險。
![]()
家長的擔憂絕非小題大做。每次接送孩子時目睹劍光閃動,都會加深他們對校園安全的不信任感。教育本應是讓家長放心托付的事業,這種信任的建立需要日積月累,卻可能因一次安全管理失誤而崩塌。
從根本上說,這場“操場之爭”是一次社會治理能力的測試。它要求管理者在堅守安全底線與體現人文關懷之間找到平衡點。老年人的劍可以繼續舞,但應該在專屬于他們的舞臺;孩子們的笑聲應該回蕩在絕對安全的環境中。
(圖源網絡,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