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沙特特派記者 郝瑞敏
當飛機的起落架在沙特吉達市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國際機場的跑道上輕輕觸地時,舷窗外的阿拉伯半島正被清晨的陽光鍍上一層金褐色。《環球時報》記者回想起十年前見到的沙特,腦海中浮現的總是一幅遙遠而固化的圖景——身著傳統白袍的男性、披著黑色罩袍的女性、在廣袤沙漠間延伸的石油管道,以及一種與現代快節奏生活大相徑庭的從容。而此次沙特之行中,當記者看到施工中的吉達“新未來城”、對話首都利雅得的青年男女時,過去的印象正逐漸被打破。這背后,是沙特自2016年開啟的“2030愿景”轉型大計。而這場觀察“變化”的旅程,從落地的第一分鐘就已開始。
“新未來城”用上中國技術
進入入境大廳,沒有想象中長長的人工查驗隊伍,取而代之的是一排電子簽證機,屏幕上用阿拉伯語和英語清晰標注著操作步驟。當《環球時報》記者按指引完成護照掃描、面部信息錄入、指紋采集、費用支付等流程并拿到電子簽證單時,僅過去了5分鐘。隨后,海關查驗環節更是“無縫銜接”。海關官員接過記者的護照,掃描簽證單上的二維碼,屏幕上立即出現入境信息。沒有多余詢問,他便微笑著將護照遞回,說道:“歡迎來到吉達。”吉達是沙特第二大城市、第一大港,是該國金融、貿易中心,也是重要旅游城市。入境過程順暢得讓記者感到有些意外,這與十年前高峰期需耗費兩三小時排隊入關的場景截然不同。
走出機場大廳,吉達街頭的景象讓人不自覺放慢了腳步。道路兩旁的棕櫚樹在微風中搖曳,現代高樓大廈與傳統圓頂建筑錯落有致地分布著。在街上,有身著傳統白袍、搭配紅色格子頭巾的男性,有穿著色彩鮮艷的現代服飾、搭配簡約頭巾的女性,還有穿著牛仔褲和運動鞋、戴著耳機的年輕人。傳統與現代元素在吉達街頭交織,勾勒出一幅多元包容的生活圖景。
回想十年前,彼時的“石油王國”深陷發展困局:2014年國際油價暴跌,導致沙特財政面臨嚴重壓力,標準普爾將沙特主權信用評級下調,給出負面展望。沙特財政收入曾長期依賴石油收入,這在全球能源結構轉型的浪潮下難以為繼。在此壓力下,沙特于2016年4月提出“2030愿景”,該轉型計劃以減少對石油的依賴、推動經濟社會多元化為核心使命,通過96項具體目標,重塑國家發展路徑。近年來,“2030愿景”更是與中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深度對接,合作成果豐碩。
站在十字路口,順著當地人手指的方向遠眺,記者看到一片正在建設中的工地。工地外圍的圍擋上印著未來城市的效果圖——流線型的建筑,綠色的屋頂,縱橫交錯的空中走廊,充滿科技感的交通系統。長期在沙特工作的朋友說,那是吉達正在打造的“新未來城”項目,旨在建設一座集綠色能源、智能科技、生態居住于一體的現代化新城。
在智慧工地上的臨時辦公區里,中國港灣項目經理鄒景棟正拿著平板電腦,向沙特開發商展示項目進度。依托實時3D可視化與虛擬現實技術,中國企業可以沉浸式展示景觀及室內設計解決方案。“您看,這是現在的毛坯建筑框架,我點擊這個構圖按鈕,就能生成接近實景的完工效果。”鄒景棟用手指滑動屏幕,原本裸露的鋼筋水泥結構瞬間“穿上”了玻璃幕墻,內部的智能燈光、通風系統也能動態呈現,還可以模擬不同時段的光影變化。
“以前沙特的工程多依賴歐美技術,現在中國技術不僅能實現高精度實景呈現,還能結合當地氣候、文化需求做定制化調整。”鄒景棟告訴記者,“比如‘新未來城’項目,我們的人工智能系統會自動考慮沙特的高溫環境,優化建筑隔熱層設計,這些細節讓沙特客戶特別認可。”
石油之外的多元經濟引擎
在利雅得超市的冷柜里,中國伊利旗下的冰激凌被擺放在中心位置,身著傳統長袍的家長正陪著孩子挑選。這份“甜蜜熱度”的背后,是跨國企業和沙特市場之間的“雙向奔赴”。受常年高溫氣候影響,沙特人對冰激凌需求旺盛。在“向東看”戰略下,沙特與亞洲國家合作升溫。伊利的沙特合作運營商、沙特華榮國際集團董事長何生滿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十多年來,我們憑借對本地市場的深耕,將伊利冰激凌系列產品帶入利雅得、吉達、達曼等核心城市的3000余家銷售點。”
作為“2030愿景”的一部分,沙特推出“區域總部計劃”,用政策優惠吸引跨國企業入駐。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沙特已引入約660家國際公司的區域總部,超出了其在“2030愿景”中設定的500家的目標。例如,今年8月,聯想集團宣布在沙特設立區域總部。
在一場關于智慧城市的宣介會上,人工智能專業畢業生穆罕默德站在展臺前,手里拿著平板電腦,向圍攏過來的嘉賓展示一段視頻。畫面中,中國品牌的無人駕駛汽車在沙特“新未來城”的模擬道路上行駛,車輛通過傳感器實時識別路況,與智慧城市系統實現數據互通,精準避開行人與障礙物。“這是我們團隊和中企合作的項目,目前已在沙特智慧園區進行測試,未來計劃推廣到利雅得、達曼等城市。”穆罕默德說。
穆罕默德對《環球時報》記者感慨:“我小時候覺得,沙特的未來只能靠石油。但上大學后接觸到人工智能、大數據,才發現我們有這么多可能性。現在沙特正在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政府為我們提供了創業補貼、研發資金,還有很多與國際企業合作的機會。”他指著視頻里的無人駕駛汽車說:“中國的技術很先進,而且中國愿意和我們分享經驗,這種合作不僅能幫助沙特建設智慧城市,還能讓年輕人學到更多知識。”
沙特還逐漸展現出其從地區大國向全球樞紐定位轉變的愿望。從舉辦沙特電競世界杯到2034年主辦國際足聯世界杯,沙特正用體育外交重塑國家形象。上個月,沙特舉行了“未來投資倡議”峰會,多國元首及商業精英出席。此外,明年的全球供應鏈論壇也將在沙特舉辦,這是該論壇首次在中東地區舉辦。從體育賽事到未來投資,從能源輸出到創新合作,沙特正以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
“婦女賦權不僅僅是社會目標,更是國家發展戰略選擇”
自“2030愿景”提出以來,沙特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女性就業率逐步提升、就業領域不斷拓展。數據顯示,到2024年,沙特適齡女性勞動參與率達37%,這在沙特發展史上是重要進步。沙特媒體人努拉·阿爾哈比表示,支持婦女參與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生物醫學、網絡安全等科技領域的優質計劃已陸續啟動,不少沙特女性擔任研究人員、項目經理、初創公司創始人等。
在利雅得一家裝修現代簡約的咖啡館里,年輕的時尚博主娜比拉正笑容明媚地對著手機鏡頭直播。她穿著一件傳統黑色罩袍,頭上系了一條印花頭巾。“大家好呀,現在我在德拉伊耶文創街區,身后這家店的設計師把沙特傳統的編織圖案用到了現代服飾上,特別好看!”娜比拉說道。
在直播間隙,娜比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她在大學畢業后成了一名時尚博主,自己的粉絲群里有來自中東各國的年輕人,大家經常討論如何讓傳統服飾更“出圈”。她表示:“以前很多人覺得傳統服飾只能在節日時穿,但現在我們會把傳統元素和現代風格結合,比如在牛仔褲上繡花紋,在衛衣上印阿拉伯語書法圖案,這是我們表達文化認同的方式。”
沙特女性不僅在經濟領域發揮作用,在社會生活方面也迎來不少積極變化。例如,沙特2017年起允許女性駕車,2018年起允許女性進入體育場觀看比賽,2019年修改護照法允許成年女性在無需男性監護人同意的情況下出國旅行。據了解,女性的體育參與機會得到提升正是“2030愿景”的目標之一。盡管監護制度并非完全終結,但這些改革被視為女性賦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沙特專家努爾·哈姆丹說:“沙特婦女賦權已不再僅僅是社會層面的目標,更是國家發展的戰略選擇。”
新社會圖景中的“溫情與陣痛”
在吉達古城,青石板巷里飄著香料的氣息,游客們一邊漫步一邊品嘗阿拉伯傳統咖啡。這座百年紅海貿易港去年共接待游客超250萬人次。吉達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如今是沙特備受歡迎的國際旅游目的地。沙特正通過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旅游、文化產業結合,推動文化遺產成為文旅發展和國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支點。
阿卜杜·阿齊茲在吉達古城附近的老街區開了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小店,店內墻上掛滿了祖輩傳下來的銅器模具,柜臺上擺放著刻有阿拉伯語書法紋樣的銅壺、銅盤。“我從小跟著父親學做銅器,現在已經幾十年了。”阿卜杜·阿齊茲手持小錘,在一塊銅片上細細敲打。他說:“年輕人喜歡新鮮事物很正常,但我會告訴他們,傳統不是負擔,而是我們的根。”
站在“2030愿景”啟動近十年的節點,《環球時報》記者目睹不同代際的沙特人用自己的方式詮釋對“變革”的理解。在傳統與現代碰撞的背后,記者看到更多的是溫情的對話:穆罕默德會在智慧城市項目中融入阿拉伯傳統建筑的智慧,阿卜杜·阿齊茲會在作坊里擺放年輕人喜歡的文創產品,娜比拉也告訴記者:“我們不是要拋棄傳統,而是要讓傳統‘活’起來。”
?但轉型的陣痛也在悄然顯現:阿卜杜·阿齊茲的兒子不愿繼承銅器作坊,覺得“賺得少、耗時長”;娜比拉在推廣阿拉伯傳統手工藝品時,會遇到“不夠時尚”的質疑;穆罕默德的團隊在與國際企業合作時,也會因文化差異產生溝通障礙。一位沙特媒體人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沙特,目前非石油產業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領域,高科技產業占比仍較低。審批簡化了,但部門協調效率有待提升。”數據顯示,沙特私營部門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貢獻率為47%,還未達“2030愿景”規劃目標。如何處理好以上問題,將成為沙特能否持續推進經濟社會多元化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