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塤之聲劃破時空,數字帝王擊筑高歌,古今韻律隔空和鳴……11月5日,第三屆漢文化論壇在一場打破虛實界限的數字化沉浸式開場中正式啟幕。這場時長約5分鐘的視聽盛宴,以“全息紗+AI數字人+裸眼3D視頻”的多維技術融合,將兩千余年的漢文化歷史與現代數智科技無縫銜接,點燃全場與會嘉賓的“大漢之魂”!
![]()
古音夢回:塤聲里遇見兩千年前沛縣煙火
數字化沉浸式開場以“古塤回響,夢回沛縣”拉開序幕。現場大屏之上,云霧流轉、飛鳥掠過,一幅兩千年前的沛縣風貌緩緩鋪展——長亭靜立,市井間人聲隱約,風穿街巷的底噪與清脆鳥鳴交織,瞬間營造出古樸的歷史氛圍。
隨后,一聲蒼涼悠遠的塤音劃破全場靜謐,舞臺側屏中一道人影緩步走向主屏深處,與此同時,一位演奏師從舞臺陰影處循光而出,經全息紗后步入臺中,與屏幕場景“無縫銜接”。當塤聲在會場中縈繞,觀眾仿佛被拉入“時空隧道”,沉浸式觸摸大漢故都的煙火氣。
“沉浸感十足”“好像一下回到了大漢”······現場不少觀眾交頭點贊,眼神卻未離大屏半分,那些曾在書本上的大漢風采,如今都“具象化了”。
AI復原:數字人劉邦擊筑吟誦震徹全場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隨著塤音漸歇,筑聲由緩入急,一束追光驟然聚焦舞臺中央——經全國10余位權威專家反復考證、嚴格把關的數字人劉邦,身著玄色帝袍盤坐當場,以擊筑高歌的姿態“穿越”而來。其形象還原歷史細節,眼神威嚴深沉,吟誦聲雄渾震徹全場,讓“僅存于文字與畫像中的劉邦”首次以立體數字形態與觀眾見面。
大屏與側屏聯動呼應,隨《大風歌》的韻律鋪展壯闊場景:烽煙彌漫間,千軍萬馬踏塵而來,軍旗獵獵遮天蔽日;轉瞬間,鏡頭切換至巍峨宮殿,劉邦俯瞰城池,昔日并肩作戰的將領環立身旁,故鄉山水與征戰豪情交織成“人在畫中,畫隨人意”的立體奇觀。現場觀眾屏息凝視,仿佛置身大漢盛世,感受“威加海內”的雄奇氣魄。
古今和鳴:數智技術讓漢文化“活”在當下
當歷史的余韻尚未消散,現代電音的強勁節拍驟然響起,數字化沉浸式開場進入“數智賦能,和合共生”環節。主屏中,一位鼓手背對鏡頭奮力敲擊,光影隨鼓點蔓延,屏風漸亮。
數智技術對漢文化元素進行“活化”呈現:琵琶旋律與電吉他狂放碰撞,鼓組節拍交織電子韻律,裸眼3D技術讓機械手托舉的龍形玉佩與西漢谷紋玉璧“破壁而出”;來自徐州博物館的陶鼎、陶鈁、陶俑漢畫像石以“一半實物、一半粒子線框”的形態數字化解構,鏡頭在其間高速穿梭;高鐵、火箭等現代大國重器以“賽博風”呈現四季變化,讓古老的大漢文明與現代科技隔空對話,直觀展現了漢文化在當下的鮮活生命力。
文脈永續:數智賦能書寫漢文化傳承新篇
“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激活千年漢文化,共譜民族復興盛世華章!”隨著結尾旁白莊重響起,大屏上金色“漢”字從篆體演變為宋體,化作粒子消散又凝聚,為這場數字化沉浸式開場畫上圓滿句號。
據了解,此次數字化沉浸式開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要求的生動實踐。通過數智技術,漢文化不再是博物館中的靜態展品、史書里的文字記載,而是成為可聽、可看、可感的“活態文化”。據創意團隊介紹,希望以這場數字化沉浸式開場為起點,推動更多數智技術與漢文化研究、傳播深度融合,讓千年漢魂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據悉,第三屆漢文化論壇后續將圍繞漢文化保護、研究、傳承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為漢文化創新發展凝聚智慧力量。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宋經緯 王紫君/文 趙堃雅 倪博雷 呂冰希 李志強 倪鈺 胡宇昂 孫佩佩 陳瑩 楊光鑫 仇澤雨 王子軒/視頻制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