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精準智能化學全國重點實驗室、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與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共同主辦的“AI機器科學家知識還原探究挑戰賽”頒獎典禮暨成果交流會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新校區順利舉行。
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大連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市第九中學、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深圳市羅湖外語學校、滁州中學、蚌埠市第二中學等全國數十所高校和中學的近百名師生共同參會。
本次大賽自2025年8月啟動以來,吸引了眾多院校師生的積極參與,涌現出一批兼具創新性與應用價值的優秀作品。經專家組評審,共評選出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1項。獲獎作品涵蓋摩爾消光系數公式驗證、化學平衡、氧化還原反應、電磁感應定律探究,以及光催化C-N偶聯反應高通量篩選與機理研究等多個方向。
活動設置“報告分享、交流研討、頒獎表彰、實驗室參觀”四大環節。在報告環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盧榮德副教授作了題為“基于全息STEM場域循證進階的人智協同共育”的專題報告;電子科技大學碳中和與環境能源新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董帆教授分享了“環境化學與人工智能融合發展的思考與探索”;精準智能化學全國重點實驗室博士生高昊結合自身科研實踐,解析了“智能科學家平臺賦能科研”的典型案例。
六位獲獎代表現場展示了研究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學院盛君博同學演示了“AI機器人能量守恒和電磁感應定律探究”作品,通過智能科學家平臺進行實驗設計并開展實驗,采集實驗現象數據、推演物理規律,實現了從現象觀察到理論驗證的全流程智能化探究;西交利物浦大學張昕佳同學介紹的“AI機器人探究摩爾消光系數公式”作品,基于智能科學家平臺完成溶液配置、光譜測試等科學實驗,并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建模,系統實現從實驗現象到理論公式的完整科學推理。這些案例集中展示了智能科學家平臺在AI驅動的“現象—數據—理論”科學探究方法論中的應用。
在交流研討環節,師生代表與專家學者圍繞AI與機器人技術在科普傳播、教學實踐及科研創新中的融合路徑等方面展開深入探討。北京師范大學魏銳教授指出,教學設備平臺不僅可以滿足基礎教學演示需求,還可以用于支撐學生開展深度科研探究;智能科學家平臺不僅能滿足基礎教學中的現象演示需求,更能支撐學生開展“從現象到理論”的深度探究,通過AI 輔助數據處理與規律提煉,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核心方法論。
此次科普科教機構與國家級前沿實驗室深度合作,以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重構科學探究范式為核心,探索AI機器人、智能科學家平臺等賦能中小學及高校教學、科學實驗、知識還原探究與科技創新創造,為基礎教育與高端科研融合創新提供了實踐樣本,為科學教育方法論的完善注入了新動能,為人人參與科學發現與創造的時代愿景注入了現實參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