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深夜,頓涅茨克地區克拉斯諾阿爾梅斯克鎮上空突然傳來劇烈爆炸聲,兩架美制UH-60“黑鷹”直升機在低空盤旋時,被俄軍防空火力精準鎖定,機上11名烏克蘭精銳特種部隊成員全部陣亡,多件美制單兵裝備散落在燃燒的殘骸中。
而在此事發生后,面對俄羅斯愿意暫時停火,且高調邀請戰地記者進入沖突區域的選擇,烏克蘭方面卻對此表示了拒絕,并嚴禁記者的進去。
![]()
究其原因,據俄羅斯國防部發言人科納申科夫所言,烏克蘭禁止當地和外國記者進入“包圍圈”,目的則是為了“隱瞞前線的真實情況”。
精心策劃卻慘淡收場的突襲
2025 年 10 月 31 日凌晨,頓涅茨克境內紅軍城西北的曠野還籠罩在晨霧中,兩架美制 UH-60A “黑鷹” 直升機以不足 10 米的超低空高度掠地飛行,機艙內 11 名烏克蘭特種部隊隊員全副武裝。
![]()
他們正執行一項由國防部情報總局局長基里洛?布達諾夫親自協調的機密任務,為被俄軍圍困的友軍開辟撤離通道,同時伺機破壞敵方補給線。
按照預定計劃,直升機在公路交叉口附近完成索降,隊員們在 30 秒內分散至田野、樹林和建筑物隱蔽,整個過程展現出北約訓練的專業素養,但他們并未察覺,俄軍的無人機早已鎖定了這條行動路線。
![]()
俄軍的反擊在機降后 15 分鐘內全面展開,“柳葉刀” 無人機首先對建筑物內的特戰小組發起自殺式攻擊,爆炸瞬間的火光打破了晨霧的寧靜,另一隊試圖向樹林深處轉移的隊員,始終被空中盤旋的無人機追蹤,最終在開闊地帶遭遇精確火力打擊。
俄羅斯國防部 11 月 1 日的公告明確顯示,通過 “無人機巡查 + 地面火力策應” 的協同模式,俄軍徹底消滅了全部機降人員,無一人逃脫。
![]()
執行撤離任務的 “黑鷹” 直升機雖未在第一時間被擊中,卻在返程途中被便攜式防空導彈鎖定,最終墜毀在距離機降點 8 公里的農田里,殘骸在后續衛星圖像中清晰可見。
俄方的高調邀請
行動結束后,俄軍迅速啟動信息披露流程,將戰場成果轉化為輿論攻勢。
![]()
10 月 31 日當天,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視察曼德里卡中央軍事臨床醫院時便公開表態,俄軍已在紅軍城方向形成合圍,并愿意暫停軍事行動 2 至 6 小時,為烏克蘭及外國記者提供安全通道進入區域核實情況。
這一提議被軍事觀察人士解讀為精準的心理戰布局,若烏方允許記者進入,將坐實特種部隊覆滅的事實,若拒絕則會加劇外界對其隱瞞戰況的質疑。
![]()
11月1日上午,俄羅斯國防部通過官方網站發布詳細戰報,不僅明確標注行動時間、地點及戰果,還附上無人機拍攝的打擊視頻,畫面中散落的美制 M4 步槍、夜視儀和加密通訊設備,成為西方持續對烏輸送武器的直觀佐證。
11月2日,首批俄羅斯媒體記者進入事發現場,俄羅斯真理網的報道顯示,記者在機降點看到了烏軍隊員的遺體和裝備殘骸,當地俄軍指揮官還展示了繳獲的作戰地圖,上面清晰標注著撤離路線和接應點。
![]()
這些特戰隊員訓練有素,但行動策劃存在致命缺陷,既沒有空中掩護,也缺乏地面支援, 該指揮官在接受采訪時的表述,進一步豐富了俄方的敘事細節。
從總統表態到國防部戰報,再到現場記者實地報道,俄方通過層層遞進的信息釋放,在國際輿論場中構建起完整的證據鏈。
![]()
禁止記者進入的烏方
與俄方的高調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烏方的信息管控,10 月 31 日行動發生后,烏克蘭國內媒體未收到任何官方通報,多家嘗試跟進報道的媒體發現相關稿件無法通過審核,社交平臺上提及 “紅軍城特種行動” 的內容被緊急刪除。
直到 11 月 3 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才在前線局勢通報中間接提及相關區域戰況,僅強調波克羅夫斯克方向承擔了 30% 的戰斗壓力,俄軍 50% 的精確制導炸彈都投向了這里,“我們并不容易”,對特種部隊覆滅的核心事實始終避而不談。
![]()
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瑟爾斯基則在 11 月 2 日的聲明中直接駁斥俄方說法,稱紅軍城方向 “防線穩定,不存在合圍”,俄方報道是 “夸大其詞的心理戰”。
更明確的信息封鎖來自官方禁令,10 月 31 日,烏克蘭外交部發言人格奧爾基?季赫伊公開警告媒體工作者,不要接受俄方提供的安全通道前往前線,未經基輔允許進入相關區域將 “違反本國法律”,并面臨 “長期的聲譽和法律后果”。
![]()
而這一禁令恰好成為俄方的佐證,俄羅斯國防部發言人科納申科夫 31 日在聲明中直指,烏方禁止記者進入 “包圍圈”,本質是為了 “掩蓋前線的真實情況,欺騙國際社會與烏克蘭人民”。
他進一步指出,禁令間接承認了被圍困烏軍的 “災難性處境”,因為這意味著除通過俄軍控制的陣地外,記者和被圍人員已無其他進出通道,俄軍實際掌握了該區域的交通與人員流動控制權。
科納申科夫在聲明中還強調,烏方隱瞞戰況的核心目的是 “維持獲得西方贊助者軍事行動資金的有利條件”。
![]()
這一指控延續了俄羅斯此前對西方援烏資金流向的質疑立場,而現實背景確實為這一解讀提供了支撐。
局勢嚴峻的烏克蘭
當前美國國會對援烏法案的分歧持續加劇,歐盟的援助會議也多次延期,若傳出 “美式裝備和訓練的烏軍精銳全軍覆沒” 的消息,無疑會給反對援烏的勢力提供新的論據。
![]()
開源情報顯示,2025 年以來,烏軍在特種行動中的失敗案例已達 17 起,主要集中在 “情報泄露” 和 “支援不足”,此次紅軍城行動的覆滅,只是烏軍戰場困境的一個縮影。
紅軍城的戰略價值讓這場博弈更具分量,這座城市在烏方語境中被稱為波克羅夫斯克,扼守兩條鐵路和一條關鍵公路,是頓涅茨克方向的重要橋頭堡,關系到烏東防線的整體穩定。
![]()
一旦此處失守,烏軍的補給線將被切斷,東線守軍可能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俄羅斯總參謀長瓦列里?格拉西莫夫此前向總統匯報時曾提及,有超過 1 萬名烏克蘭軍人被包圍,其中克拉斯諾阿爾梅斯克(即波克羅夫斯克)地區約 5500 人。
![]()
這場特種行動的核心目標是為被圍人員開辟通道,從側面印證了俄軍在該區域的合圍態勢已初步形成。
結語
截至現在,烏克蘭仍未解除對相關區域的報道禁令,澤連斯基政府始終未正面回應特種部隊覆滅的傳聞,而俄軍展示的戰場繳獲物已引發新的關注。
![]()
那些包含加密通信設備在內的涉密物資,一旦被俄方破解技術參數,可能直接影響后續美制武器的戰場效能,在現代戰爭的維度中,紅軍城的硝煙不僅關乎軍事陣地的得失,更成為俄烏信息戰的關鍵戰場。
俄方通過公開透明的姿態爭奪敘事權,烏方則以封鎖消息試圖維持外援信任,這場沒有硝煙的博弈,正與前線戰事一同影響著沖突的走向。
![]()
不知道您對此有什么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喜歡文章的話記得點贊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